哀伤处理,你的方法合适吗?

失去亲人,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心灵的创伤,这种创伤在心理学称为“哀伤”。

我们知道,一个人活在世上不可能没有哀伤。当不幸来临的时候,第一种人,内心力量比较强大的,经过一段时间是可以得到很好自愈的。第二种人,自我感觉已经过去或是已经放下了,可潜意识里,那个对他影响深刻的人仍然在起作用,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第三种人,会紧紧抱住不放,长久地走不出来;第四是被屏蔽的状态,孩子小时候失去父亲或母亲,家中长辈以为孩子太小,不告诉孩子,采用各种方式掩盖过去。

在这里重点与大家分享第二、三、四种情况。

哀伤处理不好会有哪些后果呢?我们是怎样给予完结的呢?

案例一:走不进的“心”

13岁的倩倩,3岁时父母离婚,后父亲身患重病,她与妈妈一起生活,可是10岁的时候妈妈也身患重病离开了她。姨妈看着孩子孤苦无依,就领回了自己家,把她当亲女儿一样对待。可是姨妈感到与倩倩的沟通越来越困难,好像孩子总是装着很多事情不能表露出来,整天心事重重的样子,很是为孩子担心,后来两人发展出用纸条交流。看着孩子越来话越少,总是一个人在默默流泪......问孩子有什么事情可以跟姨妈说,孩子总是说自己可以解决。

 看着孩子越来越沉默,姨妈很是心疼,担心把孩子憋屈出病来,走进了咨询室:

问:倩倩,你觉得妈妈走了这件事情,你现在想起来是一种什么感觉?

答:很伤心,总感觉妈妈还会回来。

问:你现在想到妈妈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

答:妈妈拉着我的手、摸我的头告诉我要听姨妈的话。

问:现在还会经常想起那些吗?

答:不会。

问:实际上你心里一直觉得妈妈还在,是吗?

答:我知道妈妈不在了,可是总在想妈妈还会回来的,妈妈会听我说话的.....

其实,失去妈妈对倩倩来说是一种重大创伤,这种创伤处理不好,对孩子是会有很大影响的,因为妈妈生前感觉孩子缺少父爱,对孩子关爱有加,当妈妈离去的时候是有很大的失落感的,姨妈试图对她严格一点,看到孩子的状态很是为难。

一般孩子在与亲人分离时,可能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不然孩子的心理很多混乱的情绪和哀伤都可能会延长。他们需要保护自己的那份情感,就会用一种封闭的方式来对待。

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会有一些很难接受的东西,不接受怎么办呢?只能放在心里。所以打开倩倩的心扉,必须先对她失去亲人的创伤进行治疗。

利用空椅子技术,让孩子去与妈妈对话:

妈妈我爱你!妈妈你一直在我心里,我把你放在心中重要的位置,让你每天都能看到我的成长,看到我所做的好事......请妈妈祝福我!

给妈妈叩拜!

经过辅导,倩倩终于愿意与姨妈面对面交流了。

其实每个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模式、情感内容都是他自己的,任何人都不用去干涉,也不用去打扰,应该去尊重这个空间。

还有一些有创伤的孩子,他们离开父母之后,就不能像对待父母那样跟其他亲人长辈撒娇了,他们会把这些东西留起来自己去梳理,比如他们会跟毛绒玩具对话,我们都不要去干涉。

案例二:活在证明里,没有爸爸绝不怕你们

小前的妈妈找到我们,讲孩子被学校几次停课,原因就是孩子总是在班里和同学打架,他感到所有的同学都在故意找他的茬,所以他要以牙还牙,坚决打回去。这样,在学校时常被老师叫到办公室,一站就是很长时间,即便是这样也很难把孩子“管教”过来,老师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让他回家反省一周再来上课。

妈妈找到我的时候已经是第三次了,妈妈非常的焦急,再这样下去学校可能就要劝退了。

简单了解了一下家庭情况:

原来孩子7岁时,父亲因车祸突然去世了,妈妈和奶奶都认为孩子还小,怕他承受不了失去父亲的痛苦,就没有告送孩子真相,包括爸爸的葬礼及每年的祭祀活动也不让孩子参加。

诚然,很多的父母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关注孩子的感受,当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认为是孩子不能承受之重的时候,就会有隐瞒,他们完全是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和爱。

之后妈妈再婚,继父对孩子很好,对孩子的奶奶也还可以,妈妈感受到了这份爱,就让孩子改口叫继父“爸爸”,这些似乎都没有问题,看似对孩子也很好,家庭也比较完整,在妈妈的认知里面孩子已经承认了这个爸爸,而从来都不提他的亲生父亲,以为孩子就把这个继父当成了爸爸。

当我们运用系统排列呈现时,孩子是完全是跟随亲生父亲的,妈妈也很惊讶,她说孩子从来都没有提起过父亲,与继父的关系看起来很好,孩子在学校桀骜不羁的行为似乎是找到了答案。

接下来妈妈把孩子带进了咨询室。

与孩子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当提到父亲的时候孩子脸色暗淡,眼中噙满了泪花,当问道想到爸爸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

他说:是爸爸让他当马骑。

那一刻孩子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其实在他的心目中,爸爸并没有死。

他的理性非常清楚爸爸已经不在了,可是在他的潜意识里会有一种爸爸那一天能回来的祈盼,当其他同学对他做出他认为的不敬时,就感觉同学是在嘲笑他没有爸爸,他是把失去爸爸等同于没有爸爸。

在这里让他做了一次与爸爸的真正告别,带着他让他跟爸爸说:

爸爸您是我唯一的爸爸,也是最有资格做我爸爸的人,我完全接受您为我的爸爸,完全接受您给我的一切,亦完全接受因此而需要付出的所有代价,请您接受我做为您的孩子。

生命经由您和妈妈传递给我,里面已经拥有了我所需要的力量、爱和支持,就算我有其他的需要,也会运用你们给予我的在其他地方获得。

我知道我的人生路不会平坦,途中会有很多挫折和失败,无论我经历怎样的失望和伤害,我知道你们给我的力量、爱和支持,已经足够让我去渡过、去成长。

我会认真读书,好好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会做很多好事,让你以我为荣。我会建立成功快乐的人生,请允许我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对您的爱、感谢和尊敬。

爸爸,我把您放在我心里最重要的位置。在那里您每天都能知道我做的好事,我也可以每天感受到您对我的爱和支持。

爸爸,谢谢您!爸爸,我爱您!

完毕,孩子的脸上明显露出了轻松!

同时让孩子知道:每一个父母都会先我们而去,只是时间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是有爸爸有妈妈的,爸爸虽然不在了,可是爸爸的爱永远都在,爸爸永远都在我们心中,他能够看到你每天做的好事情。

你愿意他为你骄傲吗?孩子重重地点了点头。

之后,孩子的妈妈不断给我们传来喜讯。

这源于没有与爸爸做一次真正的告别,同时妈妈在这个问题上躲躲闪闪,造成孩子没有地方去表达他对父亲的思念。

不懂得心理学的成年人,都认为孩子是有问题的,当我们在咨询室里将这些接受、感受、承诺、告别完成的时候,孩子心中是有力量的,因为他感受到了爸爸的爱和支持。

案例三:奶奶的离去,让我失去了“妈妈”

学员小龚,从小跟奶奶长大,在她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奶奶去世,她悲痛欲绝。每当想起奶奶、提起奶奶她都会声音哽咽,她说:本想我自己挣钱了可以给奶奶多买些好东西,好好孝敬奶奶一下,没成想,奶奶没有给她机会,说到这里已经是泣不成声。

我问:你和妈妈的关系怎样?她说只是孝,做不到亲,和父亲的关系也是磕磕绊绊,不太顺畅,老公孩子对她抱怨连天,与老公是互相指责的模式。

当我们用排列呈现的时候,她始终在去世的奶奶身边,而且目不转睛地看着奶奶,在她的心里似乎只有奶奶。

我们看到她完全把奶奶投射成了妈妈,替代了妈妈对她的爱,把奶奶当成了妈妈。

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后果

一是情感错位,妈妈已经不是妈妈,爸爸也就不再是爸爸,她们显然到了一个平辈的状态;

二是角色错位,她做了爸爸的姐妹,而没有真正去做奶奶的孙女,也没有真正做妈妈的女儿。

引导:

奶奶您只是我的奶奶,不是我的妈妈,我有妈妈。

奶奶你走了,我还要生活一段时间,等到我走的时候我们再相见。

奶奶您永远活在我的心中,请您祝福我!

我带着爱送您走!

跟奶奶叩头、转身,走自己未来的人生路!

分享:周身感到轻松了许多。

相信在未来的生活中,她会活出不一样的自己。

案例四:女儿的放荡不羁,原来与叔叔有关

咨询室里来了一家三口。女儿辍学、早恋、离家出走。

16岁的蓉蓉突然有一天离家出走,父母焦急万分,还到派出所报了案。后来从同学那里得知蓉蓉近来交了一个男朋友,有可能是与那个男朋友在一起,几经周折总算是把蓉蓉找回了家,可是,回家后的蓉蓉,根本不去学校,每天在家就是上网,和男朋友聊天,本来学习成绩很好的她,说什么也不上学了。

在了解孩子成长经历中知道,爸爸妈妈由于生意很忙,蓉蓉从小一直在奶奶家与叔叔一家同住,在她11岁那年叔叔因为意外去世了,她也就回到了爸爸妈妈身边。当提到叔叔过世这件事情的时候,蓉蓉已是泪流满面。可见孩子对叔叔的感情是很深刻的。

问:描绘一下叔叔是怎样一个人呢?

答:他各方面都特别好。我很崇拜他,在我心里像一个偶像似的。我跟爸爸从来都不说心里话,我和他观点不一样,他认为一件事情不对,就特别大声地直接说出来,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我和叔叔说话的时候就特别开心,我要是一件事做得不对,叔叔会给我举例子说服我,或者用比较快乐的形式说出来,不像我爸爸马上就否定。

问:叔叔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答:他笑的时候特别好玩,他会当着全家人讲笑话,动作特别夸张,逗得我们全家都笑。

问:你叔叔一定很幽默、很关心你、爱护你,这一点跟谁相似呢?

答:就跟那个男生有点相似。

在女儿心目中叔叔的地位是很高的,叔叔一去世,她精神上就失去了依靠。这个男孩的出现,不仅满足了她作为青春少女对异性的渴望,还满足了更大的需求,就是这两年来她感情上一直缺失的一个她自己崇拜的人,一个她喜欢的异性家长,但这个人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她只能部分地寻找一个弥补或者补偿,以至于她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某个人有叔叔的某种特征时,就看不到他其他方面的欠缺,而跟他距离很近。

问题的根源找到了,从蓉蓉的角度知道自己在寻找一个叔叔的替代品,是在满足生活中从父母那里所不能得到的爱、包容、理解和支持,进而去向外求。

从爸爸妈妈的角度认识到今后要怎样地爱女儿才是真正的爱,知道懂比钱更重要。

在我们的引导下,蓉蓉与叔叔做了一个完整的告别!

相信,蓉蓉会从此不一样!

学点心理学,陪伴孩子成长,是让父母更智慧的阶梯。父母智慧了,孩子就能更健康地成长。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