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 | 张则桐:乡村文化人的疼痛
张则桐
小贴士
纪录电影《乡村里的中国》,由著名摄影师和纪录片导演焦波担任总导演。2012年,焦波带领一个平均年龄21岁的年轻团队,在沂蒙山区一个村庄驻扎373天拍摄《乡村里的中国》,影片以一个小村庄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环境保护、农民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等诸多社会现实话题,既生动有趣,又深刻感人。
《乡村里的中国》以最接近真实状态的镜头,记录了地处沂蒙山腹地的杓峪村村民2012年一年的生活历程,四季更换,花开花落,伴随着村民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用细节展示当下农民的生活,创作者对农村、农民是有感情的,也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一切都隐藏在细节的择取和展示,这是一部关注小人物生活和情感的电影,其取材立意和美国汉学家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有点相似,影片的题目其实也包含大历史和小人物的张力。
小人物虽然卑微,想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并非易事。《乡村里的中国》给观众展现了杜深忠的生活和情感状态,他是杓峪村最有思想的人物。影片中,他58岁,在农村已经算是老头子了。他热爱文学和艺术,曾经参加过鲁迅文学院的函授学习,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过文学创作,只是,他没有象老乡莫言那样幸运,成为炙手可热的作家。命运在他追求文学的道路上布满荆棘,让他一事无成。贫困艰辛的生活没有把他身上的书生气消蚀掉,他追求精神生活,喜爱琵琶,孜孜不倦地练习书法,村主任说他是村里的才人,这是一个典型的乡村文化人。过去,每个村里都有一两个这样的秀才,他们能写毛笔字,有的还相当漂亮,会写乡村应用文,主要是乡村复杂姻亲关系的称谓,在乡村的红白喜事和群众活动中绝对不能少了他们的身影,在某种意义上,乡村知识分子是乡村文化的代表,他们维系了乡村文化生态。明清时期,塾师充当了乡村知识分子的角色,蒲松龄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流的文学大师,而他生前,也可以说是一位出色的乡村知识分子。
杜深忠有过文学的追求,他有自己的见识和思想,他看不惯村里把古树、大树刨了卖到城里搞绿化,认为是割了大腿上的肉贴到脸上去,这样的话不是一般人能说出来的。他说出门打工是割自己身上的肉去换猪肉吃,既饱含辛酸,又犀利尖刻。影片快结束时,他教育儿子,他从年轻时就对土地没有感情,认为土地不养人,只有努力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这是一位有精神追求的乡村文化人的伤心之语。贫瘠的土地,卖不出价钱的农产品,多少年来,贫困与蒙昧,成为农民的宿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位农民,如果有精神追求,其结局也往往注定是悲剧。我们可能见惯了莫言获诺奖的荣耀,大衣哥通过星光大道破茧化蝶的风光,殊不知,在莫言、大衣哥成功的背后,又有多少象杜深忠这样奋斗一辈子而一事无成的乡村文化人。
而一个乡村,也需要自己的文化人,杜深忠代表了杓峪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深度,他应该是这个村的灵魂。如今,乡村逐渐荒芜,越来越多的农民都涌向城市打工,乡村文化如何维系?乡村知识分子如何延续?这是我们当下整个社会都要面临的严峻问题。
杜深忠牵动了我的情绪,我总感觉他的身上有我的影子。我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通过高考走进城市的。我想,如果我高考落榜,我可能就是现实生活中又一个杜深忠。因为,我也喜爱文学艺术,有精神追求,但同时我又有所怀疑,当经历艰辛和苦难之后,我还能保持我的精神追求吗?这样的追问使我对自己当下的生活也开始惶惑,作为一个精神标杆,杜深忠在当今的农村已经非常稀缺。
人到中年,思念故土的情绪越来越浓重。农村生活和风光在很多人心中很美,很诗意,这样的感觉我也经常涌现。但作为一个尝受过多年农村劳作辛苦的人来说,我有时会不断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当年我们发愤读书的动力之一就是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去过城里人体面的日子,杜深忠的话又一次把我拉回现实,现实的农村仍然艰辛,还是诗意不起来,农村的劳作还是很辛苦,并不象许多镜头下这么美。
建设好我们的乡村,让杜深忠真正地笑起来。因为乡村,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根。
张则桐,教师,学者,散文写作者。著有《张岱探稿》、《明末清初散文探微》等。
名家专辑快捷阅读,回复作家名字即可
毕飞宇|陈忠实|池莉|曹文轩|迟子建|格非|韩少功|贾平凹|老舍|李佩甫|刘庆邦|沈从文|苏童|三毛|铁凝|莫言|汪曾祺|王朔|王小波|王安忆|余华|严歌苓|阎连科|史铁生|张爱玲|张承志|
博尔赫斯|村上春树|川端康成|马尔克斯|卡佛|福克纳|卡夫卡︱卡尔维诺
国外名家作品合集,回复“合集”,便可快捷阅读
原鄉書院回顾,点击可直接阅读
本月《就读这篇》《品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