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认为的脏腑功能

黄帝内经中认为的脏腑功能

【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1),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2)出焉。

肺者,相傅(3)之官,治节(4)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5)之官,决断出焉。膻中(6)者,臣使(7)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8)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导(9)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10)之官,化物(11)出焉。

肾者,作强(12)之官,伎巧(13)出焉。

三焦者,决渎(14)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15)之官,津液藏焉,气化(16)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17),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18)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19)乎哉,消者瞿瞿(20),孰知其要!闵闵(21)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22)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注释】

(1)十二脏之相使:十二脏,指心、肺、肝、脾、肾、膻中、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十二脏器。十二脏之相使,即十二脏腑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

(2)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3)相傅:古代官名,辅助君主而治国者,如相国、宰相、太傅。

(4)治节:治理、调节之意。

(5)中正:不偏不倚之义。

(6)膻中:此指心包络。

(7)臣使:即使令之臣。

(8)仓廪:贮藏粮食的仓库。

(9)传导:转送运输。

(10)受盛:指小肠承受容纳胃传来的食物的功能。

(11)化物:指小肠变化物质将饮食物分清别浊的功能。

(12)作强:指精力充沛,作用强力,偏指体力活动。

(13)伎巧:伎,同“技”,多能之义。巧,精巧。指人的智巧能力。

(14)决渎:疏通水道的意思。

(15)州都:为蓄水之地。

(16)气化:指肾气对膀胱所藏津液的蒸化和升降清浊功能,包括津液的升腾、输布和尿液的形成、排泄。

(17)殁世不殆:殁,通“没”,终也。殁世,终身的意思。殆,疾危。意为终身不会有疾危。

(18)使道:十二脏腑相互联系的道路。

(19)窘:困难的意思。

(20)瞿瞿:不易审查的意思。

(21)闵闵:“深远也。”王冰注。

(22)精光:纯粹光明的意思。

【白话详解】

黄帝说:我希望听你讲一下十二脏器在人体内的相互作用,有无主次的区别?岐伯说:你问得真详细啊!我逐一予以讲解。心是人体的中枢,为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心的功能作用。肺是宰相,人体内呼吸运动、气血津液运行等活动,都需要它来调节。肝是将军之脏,谋略智虑是从它那里产生。胆拟似司法之官,具有决断的能力。膻中像个内臣,君主的喜乐,都由它来透露。脾胃受纳水谷,好像掌管仓库之官,精微营养是从它那里产生的。大肠主管传输,食物的传化、排泄过程是在它那里完成的。小肠的功能,是接受脾胃已消化的食物,进一步起到分化清浊作用。肾是精力的源泉,能产生智能和技巧。

三焦主疏通水液,主管周身行水的道路。膀胱是水液聚会的地方,经过气化作用,才能排出体外。以上十二脏器的作用,不能失去协调关系。

如心的功能正常,则诸脏安和。如果依据这个道理来养生,就能长寿,就会寿终天年而无危殆。如果根据这个道理来治天下,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反之,如果心脏不健康,那么十二脏器就危险。而各个脏器的活动一旦失去联系,形体就会受到伤害。对于养生来说,必然出祸殃。对比治国来说,国家就有败亡的危险,实在值得警惕!养生的道理极其微妙,变化是没有穷尽的,又有谁能真正了解它的本源呢!只有智者勤奋的探索,才能知道它的精要。道理深微玄妙,幽暗难明,谁能理解它的好处!最微小的物体,可以用毫厘来计算,毫厘的积累,便要用尺来度量了,然后推广扩大,形器才成法度。

黄帝说:很好。听了精纯明晰的大道理,圣人的事业,可以宣扬推广经论至理。不是诚心斋戒,选择吉日,是不敢接受的。于是,黄帝选择了吉日良辰,把这些医学至理,保存在灵兰之室,如同宝物一般,使它传流下去。

【按语】

灵兰,指灵台兰室,相传为黄帝藏书之所;秘典,秘藏之典籍。本篇所论内容至关重要,当“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故篇名曰“灵兰秘典论”。篇中引用古代官制,以取类比象的方法,论述了脏腑各自的功能,强调在心的主宰下,十二脏腑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为用,构成统一体。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一方面要靠各脏腑正常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依靠脏腑间的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协调平衡。

文中所述,是《内经》中论述脏腑功能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论基础。可以看出,古人对脏腑功能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基于古代解剖学的研究。如以上所述各个脏腑,实际皆包含各个脏腑组织的形态实质。但必须指出,古人对脏腑功能的认识,并不完全依赖于形体解剖学,它是通过长期的生活与医疗实践,对生活着的人体进行观察研究,并运用古代朴素的辨证思想和系统整体的方法加以归纳而总结出来的。因此,它的特点是以整体功能为基础的,这与西医以解剖学的器官组织为基础有很大的差别,这一点必须有明确认识。

【应用举例】

十二官各有所司,而为心最贵。心得其职,则十二官皆得其宜,犹孟子为耳目之官不思则蔽于物,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盖心与百体,分言之则各有所官,统言之则心为百体之主,即此义也。故曰君主之官。(《素问识》)吴某,积学劳心,……或悲或歌,或鼓掌或顿足,甚则骂詈不避亲疏。诊之面白而青,两寸短涩,左关弦,右关滑,两尺平。此心肺之神不足,志愿高而不遂,郁结不舒,津液生痰而不生血,又攻克伐太过,心神不得养,故神昏无所摄持。经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按此则宜补养,收敛精神,兼以清痰,可万全也。用枣仁、人参、茯苓、甘草、丹参、当归,以补心安神;黄连、竹茹,以清肝胆之火,玄参佐之。外以龙齿、珍珠、羚羊角、牛黄、胆星、天麻、青黛、辰砂、全蝎、冰片、黄连、甘草膏为丸,金箔为衣,调理而愈。(《续名医类案癫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