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作文里写架空历史的中二青年

识苏14 在高考作文里写架空历史的中二青年
有关《刑赏忠厚之至论》的第二个典故,也与欧公有关。
欧阳修对于少年成名的苏轼非常欣赏,努力提携,不遗余力。在苏轼考中后,亲自把他介绍给当朝的三位首辅:宰相文彦博、富弼,枢密使韩琦。
这是啥待遇?
就好比今天一个从成都郊县的考生考上了北大之后,高考作文被教育部长看上并且非常欣赏,部长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这种识材爱材惜材的心情,于是一喜之下带着青年学生到了国务院,直接介绍给总理、副总理认识。
这种事儿,现在想想,实在有些魔幻,但就那么真实地发生了。
文富韩三人,是北宋仁宋一朝的名臣,一个初出茅庐、来自偏远山区的乡村少年,竟然得到如此国士礼遇,可见欧公知遇。
有宋一代,以杭为南北,后世称北宋多名臣,南宋多名将。在北宋名臣中,一等一的人物当属范仲淹。
范文正公薨于公元1052年,苏轼时方十五岁,尚在束发之年,在蜀中苦读。
几位宰相也非常欣赏苏轼的才华,感慨地对他说,只可惜你没有机会见到范文正公了。
后来,苏轼在为范公文集写的序言中,详细记录了他少年仰慕范公,后来与范公的几个儿子交往的经历。
文章中充满着对范公政治理念的高度认同与无限向往,然而,终苏轼一生,亦未能让时局回到庆历新政时的坦荡君子之风气,时也,命也。
更带有命运色彩的是,苏轼一生的政治理念上都在追随范公,并与范公后代中最有作为的次子范纯仁同朝为官,二人在王安石变法时代一力反对新政,同遭贬谪,在司马光主政时代,对于保守派的矫枉过正又是观点出奇一致地反对,再到后来章惇(苏轼一生最重要的政敌)主政,二人同受迫害,徽宗登基后,二人同受起复。公元1101年,二人同年辞世。
有关《刑赏忠厚之至论》的第三个典故,最有意思。
《刑赏忠厚之至论》被录入《古文观止》,除了其文章立意的深刻、文风的清新率真之外,更有另一重原因值得……谈不上推崇吧,但真的很清奇。
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苏轼“引用”了一个故事——
说到当年尧治天下时,法官皋陶将要判决死刑犯时三次决定执行死刑,但尧三次求饶,由此,老百姓都恐惧皋陶,喜欢尧圣。(“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梅尧臣问苏轼,这个典故的出处在哪里?他好像没听说过。
梅尧臣与苏洵相识多年,亦对苏轼非常欣赏,他是宋诗新风的奠基者之一,属当世文坛巨匠,居然没听说过苏轼引用的典故?
20岁的苏轼坦然作答:出自《三国志》。
主考官欧阳修和负责阅卷的梅尧臣都是饱读诗书的大儒,却从未在三国志中查考到这个三代之前的典故,于是再向苏轼询问。
苏轼这回说:
《三国志》记载,曹操伐袁绍毕,将袁绍的儿媳妇嫁给曹丕。这件事让孔融看不过去,讽刺道:“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当时也很震惊,就问孔融这事儿是哪本书记载的,孔融竟然说:
想当然耳。
(根据今天的事推断出来的。)
…………
欧阳修和梅尧臣听的一头雾水:然后呢?
苏轼坦然回答:我和孔融是一个意思。
呃……
你可以说苏轼是个中二青年,也可以说他天赋异禀、恃才傲物,总之,能以这种清奇思路在如此重要的场合写如此重要的文章……
大概相当于在高考考场的语文作文卷上自己胡编乱造了一篇架空历史的短篇小说,你们体会一下阅卷老师的感受。
难能可贵的是,文坛领袖欧阳修非但没有发火,反而对苏轼更加欣赏,称其学以致用,文章日后定能独步天下。
拥有这种气度的考官,想来只有在宋朝那种文化治国的时代才会出现。越品味苏轼生平,越是感慨宋朝对于文化的尊重与包容,也为苏轼感到幸运。
如果苏轼这样的人物生在明代,真不知有九条命够不够被皇上打屁股的?
生在清代,也不知道有九十条命够不够抵他的文字狱罪?
所谓时势造英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