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星巴克真的不是为了喝咖啡吗?
咖啡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这种东西可能有很多种属性,但无论如何,它首先都应该是一杯喝的。
最近有一个叫瑞幸(luckin)的新品牌疯狂做市场推广,住在一线城市的你有很大概率会看到这个品牌的电梯广告。这个品牌的咖啡杯主色调是蓝色的,因此被很多拥趸昵称为小蓝杯,哦,有可能会被油腻Men误以为是装蓝色小药丸的杯子吗?
小蓝杯
没有吧,毕竟代言人是汤唯,嗯,演过色戒的汤唯……
扯远了。
本文来自 ID 无犀之谈
小蓝杯自上市到现在,半年不到已经烧了10亿元,而且还要继续烧。
小蓝杯的销售渠道是线上+线下。主要订单是通过App下单+外送费。小蓝杯的同款菜单杯大概是星巴克的8折(大杯拿铁24元),考虑到二者的品牌价值和消费场景差别,这是一个非常没有竞争力的价格。所以烧钱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在App上的促销活动可以把实际价格压缩到五折以上。
品牌创始人的目标很清晰,就是超越星巴克。
呃……所以说回到了星巴克。
大陆的咖啡市场正在迅速膨胀,因为中国实在是太大了所以离市场饱和还早,这个背景下,小蓝杯要做的事被投资者看好。
回到本文最初的那个问题,其实也是星巴克和小蓝杯都需要正面回答的问题:
咖啡是个什么东西?
本文来自 ID 无犀之谈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着产品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星巴克的商业模式是连锁店咖啡+场景,小蓝杯的商业模式是连锁店咖啡+外卖,
二者的共同点是线下铺店,区别是获客渠道。
以上这些内容,你可以忽略不看,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写给投资人看的BP里需要详细阐述的内容,
你和我不过是咖啡客,关心的问题无外乎两点:
在哪儿喝?好喝吗?
这两点,决定了“咖啡是什么?”的答案。
在风靡世界的星巴克看来,这个答案显而易见,创始人舒尔茨这样描述——
路过咖啡店时,留心看看里面那些排队或就座的顾客,那些身着正装的男男女女,那些推着婴儿车的父母,那些努力学习的大学生,那些深情交谈的夫妻,那些读着报纸谈着时政的退休人员。
当然,还有无数的时尚达人,他们坐在笔记本电脑前搜索信息、下载资料、听音乐,浏览或撰写文章、博客、商业企划、简历、信件、邮件、即时信息……
他们随心所欲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想想那些疯狂地敲击着键盘或是在餐巾上乱涂乱画的人中会有多少正在创建着下一个谷歌、阿里巴巴或Facebook,又有多少正在构思一本小说或谱写一段乐章呢。
如果说家是最初的或是人与人接触的第一空间,工作是人们彼此接触的第二空间,那么公共空间,像咖啡馆就是我通常所指的第三空间。
一个介乎于社交与私人空间之间、介于家庭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场合,人们可以在这里联络感情,也可以反思自己。从一开始,星巴克就已着手提供这种难能可贵的机会了。
第三空间
从这个角度上,星巴克一杯定价30多块钱的咖啡中,真正属于咖啡豆和店面水电、咖啡师的成本能占到多少呢?
尽管舒尔茨在很多场合强调过,星巴克采用的是全世界占到总产量3%的最高品质的阿拉比卡咖啡豆。
(所谓阿拉比卡咖啡豆,大略是指一种在高海拔、酷热干旱气候条件下产出的咖啡豆,与之相对比,另一种廉价的咖啡豆是罗布斯塔咖啡豆)
阿拉比卡咖啡豆
那么,在真正的咖啡爱好者心中,星巴克的咖啡到底如何?
本文来自 ID 无犀之谈
我不是专业的咖啡品鉴者,但恰巧认识几个资深咖啡客,呃……
就像真正爱吃比萨饼的人不会去必胜客一样,一切工业流程治下的标准化产品都意味着品质丧失了独特性。
星巴克之所以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正是因为舒尔茨把商业模式中的两大要素都做到了水准之上。
有些自以为很懂星巴克的人总在重复着一句很装逼的话:
“你真以为在星巴克消费的人是冲着那杯咖啡去的吗?”
呃……不然呢?
我不可能去星巴克买煎饼果子吧?
不可能去星巴克喝豆汁吧?
我赌五个五毛钱的,如果星巴克把自己的美式做成麦当劳早餐的水准,它就算把门店的场景搭建成万豪、希尔顿、凯宾斯基大堂的级别,生意也不会如现在这样。
所以……哦,好像忘记说小蓝杯的咖啡品质了。
本文来自 ID 无犀之谈
小蓝杯和星巴克的咖啡品质,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有多大呢?呃,大概就相当于你喝易拉罐装的青岛啤酒和易拉罐装的百威啤酒,的区别。
嗯,你懂了吧?反正都是流水线产品,反正都是快消品,反正都不是精酿,
你如果真的达到了在乎这种细微差别的级别,你一定也不会选择流水线产品咯?
小蓝杯到底能不能超越星巴克?这其实不是一个问题,而是很多个问题组成的复合题。
超越有很多个维度,品质、价格、销量、门店量……
可是,这个问题真的很重要吗?关于“咖啡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都不一样,这两个品牌卖的根本就不是一种产品,何谈超越?
中国人那么多,产品一元多维化的客户体验才是一个品牌最应关心的Key。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