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胃气生,无胃气死;寒气入胃,不通则痛。灸好一奇穴,胃病一扫光!
《黄帝内经》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中医里,胃气泛指以肠胃为主的消化功能,它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气,胃气强壮,则气血冲旺,病邪难侵。尤其对于病人来说,胃气直接影响康复能力。
调理胃气,首先要护好它的根——胃。时值大寒,天气寒冷,大家应当谨防寒气入胃,损及胃气。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一旦失常,则诸乱丛生。
胃痛:胃病的主要症状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可见,胃痛是胃病的主要症状。
胃痛一般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
1、外邪入胃
就是风寒湿等外邪侵犯于胃,致使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中,以寒邪最为多见。
2、饮食伤胃
多由过食生冷,寒邪犯胃,寒积于中,阳气被遏;或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不通则痛。
3、情志不畅
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滞日久,则血行瘀阻,瘀血内结,不通则痛。
4、脾虚犯胃
脾胃同为仓禀之官,主受纳运化水谷,若脾虚(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以致运化失职,中焦虚寒,就会胃痛。
看到没?在引起胃痛的4种原因中,寒(寒邪,虚寒)就占了3种。
养胃重在暖胃
中医认为,“十个胃病九个寒”,“胃喜暖恶寒”,胃对温度十分敏感,最怕寒邪。而艾属辛热,灸之可补益胃阳,生发胃经经气,特别适合“老胃寒”以及各种胃病患者。
同时,艾灸具有祛寒除湿、行气活血、消痰化瘀、调和阴阳等诸多功效,可以针对患者具体的体质及症状做整体调整。通过调治,让脾胃达到器质和功能平衡,脾胃强大了,就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再补充一点,胃病患者最担心癌变。胃癌的元凶是什么?就是药物很难杀灭的幽门螺杆菌!因为幽门螺旋杆菌必须结合抑制胃酸治疗,人只要吃进去任何食物,都会刺激胃酸分泌,影响药效。
而艾灸对付幽门螺杆菌有其独到优势:艾火具有超强的渗透性,其热力和药性可直达病灶,使艾叶富含的芳香油能够有效杀灭幽门螺杆菌,让受损的胃黏膜及时修复,避免恶化。
中脘:世间最强大的胃药!
中脘属任脉,为胃经募穴,也是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同时还是任脉、手少阳、手太阳、足阳明经的交会穴。
由于中脘对各种类型的胃病均有显著疗效,被誉为“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多数人都知道,胃寒或胃气不降,必灸中脘。但说到胃热,就有些拿捏不准了。
其实,胃热分为虚热和实热。
如果大便先干后稀,爱吃冷饮,胃口好,吃后不久就饿,说明胃有虚热。
虚热并非实实在在的热,“寒”是根源——脾胃功能负责受纳、运化水谷,将之转化成水谷精微,可以理解为“津液”,脾胃虚寒,则脾胃功能下降,津液虚少,虚热就产生了。
所以,对付虚热,必须祛寒,建议重灸中脘。
如果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尿黄、面色红、口干口臭、舌苔黄厚,说明胃有实热。
实热不宜灸中脘,可灸足三里或内庭以疏导之。
《灸法直论》中说:在灸中脘时,患者哪里有病,艾热就会主动“通窜”到哪里,一般会首先“通窜”到十二指肠,然后“通窜”到贲门、胃部、幽门,若患者有肝病,艾热还会“通窜”到肝区。这也是艾灸中脘可以治疗各种胃病、肝病甚至胃癌、肝癌的原因。
很多时候,艾灸过后,患者会觉得喉咙异常干痛,这是病邪(寒邪)逐渐外排的必然症状。(建议不要停灸,否则会功亏一篑,宜乘胜追击。)
这种情况下,只要重灸中脘,一段时间过后,胃部就会有一股清凉的感觉,同时“通窜”感会瞬间消失,津液会涌到喉咙,喉咙干痛的感觉也会随之消失,此时千万不能吐掉津液,应该吞到肚子里。患者还会觉得胃部温热舒服,腹中就像有热水袋一样,或有温水流动的感觉,胃痛也消失了。这就是经脉被疏通的表现。
你鼻子旁边有肉疙瘩吗?
有艾灸专家观察发现:有些人鼻子旁边或眼睛下边的脸蛋儿部分,都有一个或几个突出的黑痣、肉疙瘩或较密集的斑点。
因为有碍美观,多数人会选择激光祛除,但不久之后,往往还会长出新的。为啥出现这些东西呢?其实这也与胃有关:因为胃经的起始循行部分正好在脸蛋儿,胃的病邪会通过经脉在脸部表现出来,激光只能祛除表象的黑痣、肉疙瘩,但里象的病邪并没有去掉,所以还会长出新的。
而里象的病邪与常年饮食不节或常吃冷饮相关,这种常年喝冷饮造成的胃寒,只有重灸中脘才能完全治愈,其他如香砂养胃丸、荜拔良姜散、附子理中丸等治疗胃寒的药物,只能治疗较轻的胃寒疾病,对于非常严重的胃病,只能治愈一半,很难完全治愈。而重灸中脘则是一个相对稳妥、彻底、快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