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为啥不能借柴鞋?其中有啥忌讳?
民间俗语,每个人都会说上几句。这些俗语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富含生活智慧,而且很接地气,值得玩味。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民间流传很广的一句俗语,叫做“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借东西也是有讲究的。有些借得,有些借不得,比如柴和鞋这两样东西,就是借不得的,为什么呢?
首先,老祖宗们都十分讲究避讳。比如说在《琅琊榜》中有这样一幕,胡歌饰演的林殊为避讳母亲的名字,在给书籍做注的时候,特意将母亲的名字少写了一个笔画,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很常见的避讳情况;还有便是杜甫为了避讳父亲杜闲的名字,在他的众多诗歌中,没有用到一个闲字。
在农村的米柴是不一样的,因为米是可以称量的而柴却不一样。别人借多少米到时候还多少米就像,而柴在农村到处都是,只要受点累勤快一些是个人都能找到柴{在农村连柴都要借,只能说明这个家庭的人太懒。柴字和财同音,借出去的柴这样也就意味着把自家的财气借走了,这个在以前是很忌讳的。
借衣不借鞋,以前的农村人大部分穿的都是草鞋,只要勤快一点就能编下草鞋,因此去邻居家借鞋穿会被认为是懒惰。在有些地方,“鞋”的发音与“孩”相同,人们觉得“借鞋”就是“借孩”,也就相等于把孩子借出去了,孩子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香火,肯定是不会往外借的。因此就有了“借衣不借鞋”的说法。
实际上,这两个句子连在一起,表达的意思就是:救急不救穷,救穷不救懒。假如生活是迫不及待,那我们就应该帮助它,这是在做好事。要不是生活的压力,要不是懒惰,要不就是不愿工作,那我们就得委婉拒绝。由于懒汉向你借东西是没完没了的,不能帮助就是不能帮助,这是个原则问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