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立体面。
本文共计6835字,建议睡不着时阅读。
这是智远的第0143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立体角度看问题,
更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思维是建立在系统之上,那么到底是什么是系统?
中国著名学者钱学森认为:
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若干个“组合部分”组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呈现可运动型,闭环性,并且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另一个“大系统”的组织部分。
我把它简化一句话为:系统是一堆相互链接的要素(实体)构成的整体,为了目标/功能前进。
如同你经常所用的电脑,主机,键盘,显示器,鼠标,音响等单独拿出来不能发挥它的作用,但是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处理工作,看电影,玩游戏。
从公司角度出发来说,系统是发现商机后验证最小化MVP,随着业务增长不断变革,形成规模化效应的自运行组织。
整体系统构成需要三方面组合:
要素(实体):可能是单个事物,也可能是一群事物构成的子系统;像上述中的键盘,鼠标,音响就是单个事物,而主机,显示器也是子系统。
连接点:把多种要素(实体)产生联系,发挥其作用,比如键盘,鼠标连接主机,达到输入信息效果,主机连接显示器,音响让我们接受信息。
连接是系统最主要的部分,一旦切断或者瞬间改变连接,就会破坏系统,没有键盘的电脑,你拿来只能欣赏。
功能/目标:整体系统的构成是为了实现某个功能和目标,比如汽车要上路,电脑要工作,成立公司要赚钱,IPO等等。
了解系统的构成,那么系统性思考是什么?
系统性思考是思维的一种方式,核心有两点,其一“站在全局视角去看某个单点问题”,其二“摆脱系统的束缚,去站在系统内看以外的问题”。
就像古人的一句话:“哪怕深处在系统内,也要脱离系统的思考”。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也属于某个系统中的要素。比如你和心爱的人组成家庭,生儿育女,在公司担任业务负责人,赚钱养家。
我们不经意间会站在各个系统内来看待事物,可能就无法理解交错系统外存在的问题。
假如把你放在员工角度:你的思维多半是赶紧完成工作,早日下班回到家中多陪家人。
假如把你放在老板角度:你的最终目的多半是赚钱,希望用最少的市场人力成本,撬动最大化的利益。
系统思考是站在“上帝视角”,不仅要清楚要素之间的关系,还要清楚要素之间的关系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如同一家互联网公司,有产品研发,行政人事,业务运营,市场增长,财务核算等每个部门,理清部门之间的关系才能进一步去发展公司。
那么系统整体思考如何提升?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在《原则》中提到一个核心观点:把自己想象成一部在大机器里运转的小机器,并明白你有能力改变你的机器以实现更好的结果。
所以,你有目标,实现目标的方式便是打造“小机器”,学会设计自己的“小机器”,通过机器完成目标。
如何打造自己的“小机器人”,我总结有有五个流程:
1. 制定明确目标
2. 找到阻碍目标的问题,遵循不容忍原则
3. 分析问题,规划解决方案
4. 开始执行,得到结果
5. 结果复盘,优化迭代
按照以上五个步骤,这意味着你需要一个持续的方向去努力,并且不能容忍当下存在的问题,要直面自己设定的系统任何缺点带来的痛苦,问题,大胆假设,制定方案,不断循环,达到更高目标。
可系统是一堆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向着一个目标/功能前进,但初期构建也许只有一个人,双手难敌四手,怎么办?于是便有了组织的出现。
不如让我们按照上述步骤来完善组织,所以除了设计解决方案,还要具有整合思维,利用一切资源帮助自己实现目标,把自己从系统中抽离出来。
整合资源,看似高大上,本质却很简单,我把它理解为“找帮手,请吃饭,交朋友,分利益。”
只要能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的事物都可称之为资源,例我们常说的人脉资源,课程,技能等都可以加以利用。
如同你想开家奶茶店,正好你认识做加盟的朋友,你请别人吃顿饭,把利益合作谈好,他便过来帮助你共同实现中长期目标。
店铺地址不知如何选择,你可以请兼职帮你来统计人流量,新店开张之后,你可以雇佣别人来帮你看店。
假如前期经济有点困难,可能需要亲自上阵,但等生意好起来,就可以慢慢抽离出来,以至于达到店铺的正常运作,而这整个的过程叫做“系统搭建”。
系统动力学创始人杰伊·福里斯特教授在一次与企业家的研讨活动中,向大家一个问题,如果用一条船来打比方,企业家应该是什么角色?
有人说企业家是“船长”,有人说“瞭望员”,“船主”,福里斯特教授笑而不语,最后他指出:企业家应该是船的设计师。
也许到这里,你可能就明白“系统性是什么”,整体系统构建逻辑是什么样,系统性思考是什么了。
系统性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某个问题的出现依赖于“整个系统”。
假设你不把系统的优化做好,它不仅会影响你的进程,最后可能会造成“局部单点”问题的出现。
好比糖尿病,高血压不单单是靠调整饮食能解决,它会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后补救的机会都没有。
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某天你上电子秤突然发现自己胖了几斤,于是你想减肥,就会出现以下路径,少吃,不吃,克制,加速运动。
经过一段时间运动加节食,数字的确减了下去,但你发现自己的皮肤出现明显枯黄,人整体精神状态也出现下降情况。
最后把自己饿的实在不行,还是没有控制住吃的欲望,于是又开始了“肥胖”之旅,就这样反反复复,长期来看,减肥这件事,在你身上的效果甚微。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很简单,你试图想通过现象改变“本质”,但却用了“路径依赖性的问题”,最后走进一个反常态的生活中。
怎么定义反常态?所有的步骤都需要经过从0-1的刻意练习,对一份任务需要重新投入时间,精力,毅力,三者一旦停下就进入常规状态。
那要怎么办?改善系统。
变胖的核心原因不是因为多吃,也可能是饮食不均,熬夜晚睡,压力过大等综合因素造成。
如何改变?
从生活出发,先调整作息,慢慢调整工作方式,最后刻意控制自身饮食规律后,加上适量的运动,即可走向正规化。
比如你可以少量的摄入主食,把甜点,小吃用其他无糖水进行替代,而不是直接戒掉。
为什么不能直接戒掉?系统需要做的是优化,而非直接静止的快速处理某项任务,因为它无法直接适应。
系统的原因,需要改变的是系统,并不是为了聚焦某个模块中细枝末节的单点问题,而是要把眼界放在整体去“开出药方”,这样,最后你才能得到一个好的状态。
比如,在工作中你经常看到同事吐槽,“天天加班”“每次开会都变成了讨论”“交叉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等。
当领导发现这些问题后,一贯采用的整改方法论是优化开会流程,带着结果去做事,以效率为终局,拒绝拖延等。
可没过多久还是进入了常态,其实这些问题的本质是“系统错乱”,很多高级管理者只是不想因为众人交叉关系的维护而改变一切。
但最后效率会越来越差,就像肿瘤的发作一样,无可救药。
怎么办?从底层结构出发,天天加班是因为什么?没有正向反馈。开会变成讨论核心是什么?目标不够明确。
交叉管理混乱核心是什么?人员流程化东西太多,没有明确管理职责。
这些东西越多,人的正向意志力便会下降,当以核心目的为出发点,你便发现这些问题部分是从组织结构下手,部分问题则是“优化管理”。
系统问题也发生在众多个人身上:
如同你每天刷信息流看到各种各样的干货文章,微信收藏栏储备一大堆链接,可是自己始终学不会,用不上,哪里的原因?系统。
人习惯性用旧系统来接受“新业务知识”,而接受的过程就是从0-1投入新的时间,精力,毅力。
你需要先改变自己的思维结构,让大脑有意识的认知到“我要先改变系统处理信息的行为”。
所以,我一直强调不要试图想一口气读一本书,吃掉所有内容,你要先拎出一个问题,在探索过程中有意识的改变思维,让它达到正向循环。
比如你原本看完文章的动作是先Mark起来,那么现在有意识的设定“正反馈机制”,看完后先提三个问题,这篇内容在表达什么?我得到了什么?对我有哪些帮助?
梳理的是改变思维的习惯,在以后的过程中,也要有意识的优化方法,以至于适应新的场景所用。
当把这个方法变成自身习惯的时候,你便磨掉了所有“不适应”的棱角,使它融入你的思维中,最后发生行为改变。
这一切的过程犹如新手学开车,前两年遇到红路灯小心翼翼,成了老司机后,遇到红绿灯灯点刹车,松油门,打转向,看路况便成了常态。
系统的大小都是“人在推动”,人背后依靠的是知识,知识代表能力,当一个系统转速过慢时,也要思考是否是人发生了瓶颈。
什么是路径?从“某个点”到达目的地所需的路程,一次端到端的解决方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
领导让你帮忙做个解决方案的PPT,你经常出差见客户,天天做,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的方法论。
自己只需要按照旧的方法论改变前言,中间核心要点,客户关注的价值主张,最后美化一下即可,这就是用旧路径达到目标,解决问题。
路径问题也是多数人工作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属于简单的类型,一般人就是“照搬”,就像你经常听到的“直接抄”一样,节省脑力与动手成本。
但这么做虽达到目的,但并不能给自身带来成长,为什么?因为你一直在用旧动能解决新问题。
旧动能是什么?旧的方法论。
新动能是什么?一套PDCA循环机制,通过每一次的任务达到认知迭代,技能,熟练程度的效果。
我们经常听到比自己大的长辈说:“你按照我的那个方法就对了,不要搞什么创新”,这属于什么?多半部分的路径依赖造成的思维停滞。
并非说路径性的问题不能靠旧经验解决,但一份经验的有效日期往往在1.5年,快则1年便在市场迭代。
所以,我们要时刻注意“它的另一面带来的危害”,那么如何改变?答案便是:运用推陈出新法则。
举例说明:
你现在依然需要做一套PPT,闭着眼自己就可以搭建框架,这属于“存量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最大限度的压榨其价值。
怎么操作呢?简单来说,提出假设,大脑做出沙盘演练,计划施行,总结归纳。
你内心要在保底能够完成目标的情况下,做一些新的尝试,比如我在PPT中加一些互动环节的动画合不合适,演示现场能不能给客户经验。
比如,我在PPT中延伸一些自己公司其他业务增值,可不可以让用户感到“哇塞”。
而这些就如同你在工作中做的一些任务,自己不妨思考下,我在保证完成的情况下“能否提升质量”“迈上另一个全新的台阶”。
这里的提升不是要求你做到极致,而是能否拥有“迭代思维”,推陈出新一套新的方法论。
这样便形成了“旧动能—总结——创新——新动能”PDCA式向上循环。
最终,你所得到的反馈整合起来,它就像火箭升空一样,随着时间的拉长,不断地丢弃,不断的优化,这才是工作给你反馈的“最大价值点”。
《智远·幸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