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种猪国外引,37个本土黑猪濒临灭绝,如何打响“种猪”保卫战?

我国作为养猪大国,2020年生猪产量为4113万吨,占肉类食品的53.8%,可见国人对猪肉有多么喜欢,不过2020年我国还进口了438万吨猪肉,也是全球进口猪肉最多的国家,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猪肉产量依旧不够国人食用的。其实正常年份,我国一年可消耗5500万吨猪肉,只是受18年的非瘟影响,结果生猪存栏量大减。
不过相比非瘟给养猪行业带来的沉重打击,9成种猪从国外引进更让人担忧,毫不夸张的说,种猪已遭“卡脖子”风险,一旦国外不进口种猪,那我国连养猪都成了问题。作为一个有着9000年养猪史的中国,曾有着世界上种类最多的种猪,如今却严重依赖进口,不得不说这是猪之殇。
01、大量引进国外种猪
我国的生猪养殖量占全球一半,食用量也占50%左右。2020年全球猪肉产量为9787.5万吨,猪肉供应量为10910.1万吨,我国生产4113万吨猪肉,消耗了4551万吨猪肉。而在2018年以前,我国的猪肉产量占比稳定在48%。
然而,从1994年到2007年,我国的本土种猪占有率从90%大降到2%,国外种猪已进入百姓的餐桌上,我国长时间依靠进口才能满足生猪繁衍需要。2000年我国进口了2100头种猪,不过2020年则是超出2万头。
想当初,新石器时代的中国远古人,已经将野猪驯化为性格更温顺的家猪,并总结了家猪养殖技术,那个时候就懂得“选种+阉割”,从而选配更优质的猪源。
我国养猪的都是黑猪,其代表有宁乡猪、荣昌猪、太湖猪、金华猪,它们全身被黑色毛发覆盖,耳朵比较大,嘴巴短,脸上有横行皱纹。
建国初期,因农业生产环境不太好,土壤比较贫瘠,农业技术不高,农作物产量比较低,人们看向了养猪行业,并选择了中外杂种猪为种猪,例如吉林黑猪、上海白猪。
70年代起,为了满足国内肉类食品的需要,我国从日本、匈牙利、美国等进口了一大批杜洛克种猪。之后,又将英国的约克夏猪、丹麦长白猪引入国内,这些种猪的廋肉率高,经济效益高。
尽管本土猪的繁殖性能比较强,且性成熟期早,可很好的抗逆性,对环境适应性高,肉质也非常高,但饲养周期却很长,往往一年才能出栏,养殖成本高,每涨1斤肉要损耗5斤饲料,经济效益低。反而那些“洋三元”五个月就可出栏,生长速度快,饲料成本低,每涨1斤肉只损耗2-3斤饲料。
且本土黑猪的瘦肉率才35%,远小于洋三元75%的瘦肉率,因此更受市场喜欢,消费者也喜欢购买瘦肉率更高的猪肉,因此我国纷纷加大对“洋三元”的引进,很快国外种猪占据中国大多数市场,特别是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这三个品种占有率高达90%。
02、本土种猪大量灭绝
全球的种猪品种有300多个,而光是中国就有125种,然而如今只有88个品种,也就是说37个本土种猪已灭绝,而剩下的88个品种处境也很危险,其中31种濒临灭绝。
就拿四川成华猪来说,它四肢比较短小,全身黑毛,肉质肥,吃起来松软肥嫩,肉香味足,不过截止2013年只有100头。看似脂肪率高,但脂肪高肉香味浓,口感更好。
如今的东坡肉再也吃不出过去的味道,原本这道名菜原料选自金华“两头乌”,但如今却很难看到,市场多为洋猪肉。
03、打响“种猪”保卫战
依赖进口的种猪,看似可以一劳永逸,但却很容易被“卡脖子”,过去多年里科研企业一直没加大重视力度,也不愿投入资金研发。然而,从国外购买一头种猪并不便宜,随便一头都要2万元以上,一年光是进口种猪和猪精液都要花费好几亿元。
进口的种猪一般只能管三年,3年后性能就会快速退化。然而我国却一直重复“引种—退化—引种”,结果本土种猪业没有太好的发展。
不过我国也重视起本土种猪的保护,截止2019年6月,建立了55个国家级保种场、7个保护区、1个家畜基因库,使得那些本土种猪的形状不改变,并注重和其他品种猪之间杂交,从而优化优良形状。
其实国外的优良种猪,正是通过和我国本土种猪杂交育种而不断培育出来的。例如80年代英美法日等国看向了中国梅山猪,并大量引入杂交育种,从而培养出新的品种。
因此官方应该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育种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的种猪,并将其推送到市场中,大家怎么看?

【感谢您看到这里,大家能点一下右下方的【在看】和【】嘛,谢谢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