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豳草:【流年似水】(小说连载之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下拨专款开始为各村出资及设备,实施一村打一口机井工程,彻底解决群众用水困难。我们王村村委会也专门成立了打机井领导机构。
打机井工程可复杂多啦!许多乡亲闻所未闻,当然就可比我们老孙家打水井工程量大的多,难度也大得多。乡亲们热情很高涨,既感觉到特别新奇,又期待早日建成。那时根本没有现在的机械设备,主要还是靠人工加简单的设备共同完成。原来的县水工队测绘选好地址,各村生产队抽调出精兵强将出工来共同完成工程。往往一个工作面近四十个精壮男劳力,铁锨、镢头、洋镐等少不了。几乎每家每户的成年男劳力都曾经参加过打机井这一具有丰功伟绩的浩大工程。而当时的报酬就是每人每天十五分“工分",一分“工分"一分钱,合计一角五分钱。少得可怜的酬金让如今的我们都感到不可思议,但就这一角五分钱工价的活乡亲们抢着干。一则为大家解决吃水困难的集体主义情感,另则是无私奉献的乐观情怀。最重要的是参与打机井的乡亲的伙食特别好,那时油水少,青菜都少得可怜,更别想大肉鱼虾了,说伙食特别好只是工地灶上蒸的馍头又瓷实又特别大,一个馍头足足有半斤重。虽然大人们的活量大,饭量也就普遍比较大,但是每顿两个馍头,一天两顿饭,四个馍头总会剩余一两个的,隔三差五还可以吃上一顿纯菜油炸的油饼,不限量尽饱吃。这些就是最大的福利待遇,可以将属于自己吃剩下的馍头带回家给家人吃,一家人都开心的笑不拢嘴。二大、民全叔、有智叔、邻居连海……许多人都参加了这场攻艰战,如今这些老人都已近八十岁了,每次谈起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都激动不已,这个宝贵的经历是他们多年在王村新闻发布中心──语录碑发表演说的很好素材,是融入他们骨子里的骄傲。为了填饱肚子;为了改变落后的生活条件;为了造福子孙万代,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努力和辛勤汗水,抱团取暖,集集体智慧向艰苦的岁月生活吹响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号,用坚强的毅力,勤劳的双手,不屈不挠的斗志书写了一段属于那个时代,属于他们的青春赞歌!撼天地,泣鬼神!举全村之力,耗时半年,深近百米,有十个钻井口出水,混凝土加固的机井终于建成,这必将成为我们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
更令我感动的是有智叔和其他的三个乡亲,他们四个人利用打机井晚上放工休息之际,又共同去为村里的一户张叔家里打地窑,每天又可以多挣五分钱,这该是多么的辛苦和不易啊!一天兼干两份活,挣两角钱,现代的许多人根本理解不了这种行为。艰苦的岁月并没有压弯他们坚强的脊梁,而是培养了他们乐观自信、不屈不挠、永不服输的人生信念;强健了他们本来瘦弱的身驱。如今他们虽然已经近八十岁高龄,但个个精神矍铄,依然朴实无华,安享晚年,这也许就是上天对于他们最好的馈赠吧!
政府出资群众出力共同筹建的机井在全村人民的热切期盼中顺利建成,乡亲们也不必再去担水沟那么远担水了,也不受雨雪天限制了,买个铁桶拉着架子车去拉水很方便。
为了更好的服务群众,管理好机井,村委会指定同村的一个四十几岁的单身汉,住在机井看护房负责抽水放水。他用牛皮纸印制好水票,名码标价:一桶水一分;一担水二分;一大水桶五分。多亲们提前买好水票,每次去打水就付相应额度的水票,不用找零很方便,所收费用基本够抽水用电的电费及自己的工资,所以工作一直认真负责,受到乡亲们一致好评。
父亲在外上班知道了村里的机井打成的好消息,托人买了单位汽车运输队的废旧大圆柱形铁油桶一个,废旧东风汽车油箱一个,托同村里的同事兼好友张叔为家里拉木头时捎上车一并运回来了。
铁油桶运回来了,全家人如获至宝,欣喜万分,母亲给铁油桶里面灌了些沙子,我们弟兄三个推上在打麦场里滚动,让沙子将油泥蹭掉,又放火堆上烤,油味挥发掉了许多,然后买了桶油漆给刷新了一番。装了几次水之后油桶柴油味就彻底消失了,就用它装水拉回来家安全食用。
随着经济发展,政府大力鼓励农民栽种烤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们家第一年也种了一亩地。育烤烟苗时需要十来个大油桶水,一次给苗圃浇足水,几周后烤烟幼苗才能长出来,之后再定期浇水,长到可以移栽时,又将每棵幼苗浇水栽种好。育烤烟苗时我和二哥装上那个油箱拉着架子车,大哥一个人拉着架子车,我们一同去拉水,路上车水马龙,拉水的队伍能排二三百米远,不光有我们村的,还有临近几个村里的人。大家都穿着雨鞋排着队,依次接满水桶匆匆而别,又赶着第二趟、第三趟直到拉足水。也有个别外村人几户人凑一块,开着手扶机、四轮拖拉机前来拉水,一车装六个大油桶,得让后面的人等半天,虽然心有怨言但谁让人家来得早,只好静静的抽着旱烟慢慢地等着。偶尔有人也会将皮水管趁插入水桶之时,捣乱调节下紧张、沉闷的氛围,捣蛋鬼将皮水管口故意捏小,水压陡增便喷洒向周围人。爱开玩笑的人就会弯腰抓一把稀泥,趁捣蛋鬼不注意劈头盖脸甩一脸泥,惹得大家开怀大笑,就这样相互取乐着,直到临走时做着鬼脸还不忘说:“小心下趟来了再整你"又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说话声、笑骂声、水流声、脚踩在泥巴里的咕咚声、架子车声、手扶机和四轮拖拉机响声共同交织成一曲美妙的劳动者之声,多么悦耳动听!多么真诚朴实、多么令人回味想念!最担心的事是快到下午抽的一塔水就用完了,再抽满就又得等两个多小时,这几天拉水忙到黑夜是经常性的。有的人白天太忙,人又多挤不上,只好晚上穿上雨鞋,拿着手电筒来拉水,此时水塔周围早已成了沼泽地,泥泞不堪,拉一趟水也就溅成泥人了,没人会在乎这个,只要农活安排好了就谢天谢地了。
真的是弱水三千,只取一飘饮。庄稼人干什么都比较执着,对于他们钟情的事往往会全力以赴,这种专注的品质助力他们挑战成功一件件看似无法完成事情。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吃水不忘挖井人,值得敬畏学习这些朴素勤劳、智慧勇敢的先辈们。
作者简介
豳草,原名孙卫锋,彬州市人,热爱世间一切美好事业,愿在云端里寻诗,在泥土里生活,用心感悟生活真谛,用笔记录人生征程。将以“豳草"为楷模不断传递人间那份“真、善、美"。
推 荐 阅 读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三
秦
文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