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史宗风|江西萍乡杞木李氏敦睦堂散记(1/6)

应“西平堂李氏文化研究会”会刊《家风》主编李风华先生的邀请,在参考了《西平杞木李氏七修族谱》及相关资料后,终于在2015年8月中旬完成一篇文稿,名为“赣湘边界一望族——江西萍乡杞木李氏敦睦堂散记”,全文约9000字,介绍了我们杞木李氏的地理人文环境以及大致的发展史迹,并将其发给了《家风》主编风华。

经过编委会各位宗亲辛勤的无偿劳动,第三期《家风》于年初在长沙发布,并刊发了我的那篇文章。在长沙工作而素未谋面的宗亲子根,费了些周折之后联系上我,今天(2016-1-13)给我寄来了新出的《家风》第三期。现在,我可以将那篇文章转发到这里了。因篇幅较长,根据原文的小标题分为六次连载。

——是为题记。

《家风》第三期封面):


赣湘边界一望族

——江西萍乡杞木李氏敦睦堂散记(1/6)

一、杞木在萍乡的位置

在连绵起伏于赣湘边界的罗霄山脉的中段,一条铁路交通大动脉——浙赣铁路——横穿江西省萍乡市,将浙江、江西和湖南串联起来,形成华南地区东西方向唯一的一条钢铁运输线。这种状况,持续了数十年。

到了公元2014年,这种情况改变了:一条全新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沪昆高铁——再次从东到西横穿萍乡,形成了华南地区东西方向的快速铁路客运通道。

萍乡,处于吴头楚尾的交界地带,位于江西省西部的中间,地界向邻省湖南突出,自古即为吴楚交通要冲,有古道连接湖南醴陵。现代的浙赣铁路、320国道、沪昆高速公路、沪昆高速铁路均自东至西穿过萍乡,可见其交通咽喉要冲的地位自古至今从未改变。

萍乡境内的武功山为华东第一高峰,城北上栗有佛教禅宗杨岐宗的发源地杨岐山,其开山祖乘广禅师主持建造的杨岐寺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杨岐寺作为佛教杨岐宗的发祥地,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尤其在日本影响更大。

萍乡的水系比较独特,3800多平方公里的市域面积,境内水系一分为二,一入赣江,一入湘江。以萍乡东部的高坑为界,东侧的溪流包括武功山流域的水大部分向东流,经芦溪,入袁水,进赣江,是为赣江水系;自高坑以西的萍乡大部地区,包括杨岐山一带,溪流入萍水河,蜿蜒曲折,一路向西,在湖南中东部的醴陵注入渌水,是为湘江水系。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萍乡处于赣湘边界,境内有自然名山和文化名山,水系横跨赣江和湘江,所以,萍乡人的性格特征具有二重性,既具有赣人的韧性,又有湘人的烈性。

萍乡往西,有市辖建制区——湘东区。“湘”者,湖南的简称,可见该区位于湖南之东部,但实为江西管辖。自古有要道从湘东再往西,经长春、铁冲、老关而入湖南醴陵。

铁冲,古又称“下杞木”,有一条南北方向的小溪,称为杞木河,它与赣湘边界的吴楚古道成垂直交叉。铁冲地界的杞木河上,有一座具有凄美典故的灯芯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浙赣铁路在那里建了一个火车站,站名就叫做“灯芯桥”,七八十年代甚至到了九十年代,该小站每天有四班慢车停靠,人们出行去萍乡或醴陵,甚至更远的南昌、株洲及沿线各地,多在此站乘坐火车。我也在那个小站乘坐过很多次绿皮火车。

自铁冲溯小溪而上往南,就是当地有名的望族李氏的发源聚居地——杞木。

(杞木与萍乡、湘东、下埠以及几条主要交通干线的相对位置见下图,原文中无该图)

杞木这个地名的由来,首先得从“杞树”说起。杞树,别名矮杞树,是一种可高达数米的落叶灌木,茎有圆形或椭圆形的纵向棕褐色皮孔,枝粗而脆,奇数羽状复叶,果圆柱形稍弯曲。杞树多生于山坡沟旁阴湿处,在我国西南部至中部地区有广泛分布。我族始祖落户时,当地沿溪涧多杞树,遂有“杞木”地名,后辈遂自称杞木李氏。

杞木现为一个行政村,属萍乡市湘东区下埠镇管辖。人民公社时期,杞木大队曾与铁冲大队合并过一段时期,后又解散并恢复为两个大队。下埠公社先后改为乡、镇之后,杞木改为行政村,辖夏家源、龙形湾、牌坊下、苍霞堎(又名仓下岭)、留佳山、槐树下、樟抱枫、杨家田、胭脂塘等自然村,人口以李姓为绝大多数。几年前再次与铁冲村合并为大的杞木行政村。

以杞木这个地方为中心,东界湘东,西接醴陵,南临五峰、北障大屏,方圆数十华里,尤以现今潘塘、下埠、光华、大陂、横溪、铁冲、木马等行政村为最,至今有大量杞木李氏族人居住生活。但不管是生活在这些地方的还是散居于省内各地、国内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杞木李氏的后人,往往都以“杞木人”自居。说到杞木,几乎就是当地李氏的代名词。即使到了外地,相互问起籍贯,一说自己是“杞木人”,如果了解上述人文地理的,一定会说,“哦,你是杞木李家的”。本族历届修谱,均称为“杞木李氏族谱”。

(未完,待续)

(本文原载于作者的天涯博客——杞木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