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西安有一座碑林。
石碑,古人把棺椁埋入地下,因为沉重,要用绳子拉着慢慢放下,徒手拉绳,也不方便,就在墓坑边沿放一条形石头,石上有孔,绳子穿过,慢慢放棺椁。棺椁入土,那块石头也没用了,不知最初是谁把那块没用的石头树在坟前,顺便刻上墓主的姓名,给坟做了一个标志,避免陵川变迁,坟墓渺茫。
石头就成了石碑,最初的石碑一端是有孔的,就是用来穿绳用的。
再后来,石碑独立了,越来越精美,它的作用就是树在墓前,记录墓主的姓名和生平。
有石碑的时候还没有纸张,文字和书法,就在石碑上保留下来了。
有了纸张,又没有石碑上的文字便于保存。
西安的碑林里,收入了许多块石碑,从古到今,唐宋元明清,一代又一代,碑林里有大大小小的碑刻4000余方。
全国第一。
尤其是有很多书法精品,
西安的碑林始建于北宋元佑二年,就是1087年。到现在已经有了900多年的历史了。
这里原是西安的文庙,把许许多多的石碑都收集到这里,也是得其所哉。
全国许多地方的文庙都很著名,南京的夫子庙,北京的文庙,曲阜的孔庙,唯独西安的文庙成了碑林。
他们知道这里藏有很多名碑,都是书法爱好者非常向往的。
《曹全碑》,汉隶中婉丽风格的一流佳作。
《熹平石经》,相传是书法家蔡邕所书,可于东汉熹平二年,隶书工整秀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石刻儒家经典。
欧阳询的《皇甫诞碑》。
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
褚遂良的《同州圣教序碑》。
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颜家庙碑》,《颜勤礼碑》。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回元观钟楼铭》。
张旭的《断千字文》,《肚疼帖》。
怀素的《东陵圣母帖》,《藏真律公帖》,《草书千字文》。
苏东坡的《归去来兮辞诗碑》。
黄庭坚的《诗帖》。
董其昌的《徐翼所公家训碑》……
在中国,真的很少有另外一处碑林,能集中这么多书法精品,许多字帖都是从这里印制出去的。
到碑林看一看,就是游走在中国的书法史里,还有许多鲜有人知的书法碑。
今天“碑林”这两个字,是清代名臣林则徐写的。
林则徐不仅会戒烟,他是一代能臣。
他的修养也是很全面的,诗词书法,都能做的很好。
这一尊《石台孝经碑》,是西安碑林的镇馆之宝。
碑文是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
大家熟知李隆基,都是因为她和杨玉环的爱情,其实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开创了开元盛世;同时他还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精通音律,《霓裳羽衣舞曲》是他创作的。
传统戏曲里,他确立的击鼓指挥整个乐队,他还是戏曲当中很好的丑角演员,今天他还被戏班子里奉为祖师爷。
他还是一个书法家,喜欢隶书,另一位唐朝皇帝李世民喜欢行书。
李隆基治国,诏令天下每家有《孝经》一部。
他自己亲自录《孝经》一部,加注释文,可在国子监的石碑上。
原本很是雄伟,通高6.4米,又立在三层石台上,碑首雕饰山峦祥云。碑额上的篆字是太子李亨写的,安史之乱以后,李亨当了皇上,是为唐肃宗。
这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书法。
果然十分了得,能当得起一个书法家吧?
这西安碑林的形成,和两通石碑的关系最大,一是《石台孝经》,再就是《开成石经》。
唐朝,印刷术还不普及,许多文章传播要靠抄录,难免以讹传讹。
儒家经典,科考所需,为了防止传抄错误,保证考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下诏令将十二种儒家经典刊石,历时七年完成,共刻石114块,正反两面,228面。立于长安城国子监,供天下士人拓印钞印,因为这是钦定的文本,标准教材,也是中国最早的高考教材。
因为刻成那年是开成二年,所以,被称作“开成石经”。
《开成石经》汇集了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礼记》《左氏春秋》《公羊春秋》《谷梁春秋》《孝经》《论语》《尔雅》等12部,共650252字。
到了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又补刻孟子;
康熙21年,1682年,又刻《大学》《中庸》。
这些统称《十三经》。
民国时,梁启超向清华大学校长推荐陈寅恪,校长嫌弃陈寅恪没大学文凭,梁启超说,他能熟背《十三经》。
当然,陈寅恪的才能不仅是熟背《十三经》。
这就是《开成石经》上的文字。
904年,朱温叛乱,唐昭宗迁都洛阳。
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保护起来《石台孝经》。
909年,节度使刘寻,保护了《开成石经》。
两种石经先后被他们二人移到同一地点,后人又把其他的名碑慢慢聚拢过来,《颜勤礼碑》《兴庆宫残图》……
石碑渐多,1087年,把这些石碑移到今天的地址,碑林开'始出现了。
碑林里,最早的书法作品应该是,《峄山刻石》。
篆书。
相传是秦始皇28年李斯所书。
秦始皇统一天下,要“书同文”,统一全国的文字标准,便在天下立了七块碑,昌黎,琅琊,会稽……在山东的邹城的峄山也立了一块。
碑文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的,——从古到今统治者就这脾气,非要让别人歌颂。真不要脸。
不过,那字写的真好,线条挺拔,粗细均匀,架方端圆,既聚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
峄山碑早就被砸毁了。
眼前的文字,是宋朝淳化年间,根据南朝徐璇的摹本翻刻的。
这是后世临习撰书的范本。
只是书写者李斯的下场不太好,死心塌地跟着暴君卖'命,下场没好的。
我们欣赏一下李斯的书法吧。
中国的书法,从甲骨文算起,应该是,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都属于大篆书,只是因为在不同的材质上,名称才不一样,笔画结构大致相同。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石鼓文是刻在扁鼓一样的石墩子上,金文是铸在铜器上。
它们都属于大篆。
大篆写起来比较麻烦,李斯把它们简化一下,创造一种新字体,称为小篆。
这些字就是小篆的范本。
仔细看看,只觉得那字真美,还能看出书画同源的痕迹。
秦朝末年,出现了隶书。
这是中国汉字书法的一次革命。
大篆小篆,还都讲究“依物象形”,像画。
隶书,让汉字笔画符号化。
进而才能衍生出楷书,草书,行书。
这幅字是东汉的蔡邕所书,属于隶书。笔画方挺严整。是汉隶的典范。
因为是东汉熹平四年,刻在石头上,所以被称作《熹平石经》。
那一年是公元175年。
蔡邕有个女儿,叫蔡文姬,也是一个才女,音乐家。
学写隶书的,要是不知道《曹全碑》,那简直是不入流。
这就是《曹全碑》。
《曹全碑》是表扬曹全的。他是东汉合阳令,碑文记载了,他的家族世系以及征讨疏勒,平定起义,安抚百姓,扩建官舍等事迹。
书法工整秀丽,端庄平和。全篇章法整肃宁静,纵列横行,井然有序,寓刚于柔。"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它在汉隶中独树一帜。
楷书出现了。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楷书从魏晋到唐,渐成书法的主流。
楷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据说是三国时期的钟繇所创。
眼前的这副楷书作品,是汉代的京兆尹司马芳的墓碑,出土的时候只有上半截,并且已经断为三段,所以称作《司马芳残碑》。
司马芳有个儿子叫司马懿,就是在《三国演义》当中和诸葛亮斗法的那位。
这是北魏时期的楷书。
可与北魏延兴五年,即475年。
它叫《元理墓志》。
魏晋时期,墓碑减少,人们把墓碑变小,埋入墓中,称作墓志。
书法线条刚健,纵意书写,但自然和度,妍丽多姿。
这一方墓志,是于右任捐给西安碑林的。
上个世纪30年代,于右任捐给西安碑林许多书法精品。
于右任,陕西三原人,辛亥革命元老,书法家,擅长草书,死于台湾。
这碑代表了东晋时期的楷书书体。
魏晋时期的楷书,还不够成熟,相比较唐楷,只是一个过渡。
我们称作,魏碑。
隋朝楷书,与魏晋时期已不相同,渐渐露出唐朝楷书的味道。
这是《解方保墓志》,刻于隋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
用笔细劲挺拔,线条婉丽清疏。
这是隨代的草书。
草书的笔画是固定的,不是写的潦草就是草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隶书出现以后,草书就出现了。
草书分章草和今草,今草又分为大草和小草,其中的大草又叫狂草。
这是智永和尚写的《千字文》。
智永和尚俗姓王,当了一辈子和尚,练习一辈子书法,草书行书都好,他的七世祖很有名,叫王羲之。
唐朝人的楷书,终于出现了。
这是唐代书法家虞世南写的《孔子庙堂碑》。
唐代书法,和诗歌一样,光辉灿烂。
原因也很简单,唐代科举考试诗歌,再就是注重字体,字写不好的,直接考不上。
高考真的是个指挥棒,让读书人拼命也要把字写好,于是,一大批楷书书法家应运而生。
这幅作品,用笔俊朗,形体稍长,顾盼之间,还有二王行书的味道。
这幅书法作品,放在碑林最为合适,他记录的就是长安文庙,现在碑林所在就是长安文庙。
提起此碑名头大。
唐太宗李世民撰序,唐高宗李治撰记,褚遂良书写,叫做《同州圣教序碑》。
褚遂良,初唐书法家,这幅作品又有骨力,又有神韵,瘦润华逸。
|这位书法家叫欧阳通。
欧阳通的父亲叫欧阳询,也是一位书法家。
欧阳通的书法出自家学,他们父子被称作“大小欧"。
这幅《道因法师碑》,是纪念唐朝和尚道因的,道因在慈恩寺协助玄奘翻译佛经,死了以后,他的弟子为了纪念他,请欧阳通写了《道因法师碑》。
字体有欧阳询的意味,但是结体稍扁,又有隶意。
这是欧阳询写的《皇甫诞碑》。
欧阳询是唐代初年的一位书法家,人们评价他,“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
今人称欧阳询的楷书“欧体”,看来他写得最好的不是楷书,是篆书。
他的篆书见到的不多,流传于世的都是楷书,他的楷书丰神凝重,法度森严,结体沉稳,形势俊爽。
《皇甫诞碑》是他早期的作品,笔法内敛,点画精细。
人们评价“小欧不如大欧”,你看呢?
喜欢王羲之的帝王真不少,先是梁朝的梁武帝,喜欢王羲之的字,让周兴嗣收集了1000个不同的字,编成一部《千字文》。
唐太宗李世民也喜欢王羲之,这《集王圣教序碑》是一块“三绝碑”,唐太宗李世民撰序,唐高宗李治撰记,这还好办,最难办的是,李世民让长安弘福寺的怀仁和尚,搜集王羲之的字把它刻出来,怀仁和尚整整用了24年,才把所有的字凑齐,不但动用了皇家内府的全部王羲之的字,还曾经用千两黄金在外面换一个字,所以这块碑又有"千金帖”的雅称。
一字千金,大约来源于此。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撰文。
大家熟知"少小离家老大还”,都不注意他的文章还这么美。
这字更美,是杨汲写的。
见到这字的人也不多,1951年才能咸阳出土的,叫《杨执一墓志》。
颜真卿出现了。
这是他写的《多宝塔感应碑》。
《多宝塔感应碑》,记载的是神佛灵验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最注重的不是它的内容,是书法。
这是颜真卿44岁所书,是流传至今颜书最早的作品,他晚年的作品有所区别。
在这部作品里,用笔清劲腴润,解体匀称谨密。
颜真卿不但楷书写的好,行书也好,他的,书法作品《争座位稿》,王羲之的《兰亭序》并称“行书双璧”。
他的《祭侄文》,被称作“天下第二行书”。
西安碑林里有《争座位稿》。
这便是颜真卿的《争座位稿》。
这是颜真卿《颜勤礼碑》。颜勤礼是他的曾祖父。颜氏祖居山东临沂。
王羲之的祖籍也是临沂。
地灵人杰,临沂出了这么好的书法家。
《颜氏家庙碑》。
这是颜真卿72岁时所书。
年高笔高,风力遒厚。颜体书风发挥到极致。
颜筋柳骨,柳公权也出现了。
这是他的《回元观钟楼铭》。
他的软笔如硬笔,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劲健。
这碑贴在书法史上比较少见,原因是它是1986年才发掘出来的。
看来看去也不觉得累,但是写来写去真的累了。
先休息,把这些结为上篇,先发出去,估计也只有爱好毛笔书法的朋友才会看。
汉唐以来,西安做都,自然文物荟萃。
(所引用图片均为笔者在碑林所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