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与麦浪 || 作者 杨进荣


母亲与麦浪
作者    ‖    杨进荣

人都有故乡,只不过大多人为生存,出走后,因各种原因,便淡了对故乡的念想。两三代后,只能知故乡在哪,故乡的过去、今天模糊的不知是啥样。有幸,母亲还在,回故乡便有了正当的理由;恋故乡,更有了丢舍不掉的乡愁。

老母身体欠佳,近来回故乡次数愈加频繁。大哥电话一来,无论多忙,都要匆匆赶回,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

我出生在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的深山之中,离附近县城最近的也要百八十公里。靠天吃饭的农业地区。山连着山,沟串着沟。这里留下了我的童年足迹,也养活了我的少年时光。对这里的山形地貌风土人情十分熟悉,亲切的永远也写不完。此刻我便驱车向故乡奔去,车子经过处,车窗外,一条条田,一块块地,玉米碧绿,洋芋开花,豌豆结荚,胡麻泛黄,沟塬川坝,生动的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而在图画景物中,最吸引我的还是那随风扬波的麦浪。

我爱麦浪,不是现在才有的矫情,而是灵魂种在麦粒里,生成的骨髓。童年,是缺衣少食的年代,下午放学、休暑假,为母亲接麦趟是必须的作业。所谓的接麦趟,就是母亲和一群人,在百十亩的大地上于地边一字排开,每人拔属于自己的四行麦,成年人,一天要拔六七个来回。小孩前面接龙一截 ,大人拔出趟则更能省力快捷一些。为啥不割呢?旱田,如果用刀镰,麦茬就会留在地中,不易腐烂,直接影响来年春天的正常播种;有时因旱,麦子长的矮小,也无法用工具收割。加之人缺柴禾,牲口缺泛喂养的草料,拔麦是数代人无可奈何的选择。

六七十年代,凡在陇中农村生活过的人,大概都手工拔过麦,麦土咬麦芒扎,指关节烂疼……

母亲小脚,且瘦而矮。拔麦前几天,她好多夜晚都在鸡叫三遍以后睡觉。除了给我们淘洗缝补鞋袜,还有一件十分重要的针线活要干,母亲佝偻在窗台前昏暗的煤油灯光下,正把那烂裤子一片一片用剪子绞下,缝成人的手指头状的圆筒筒,再把烂布一层一层拓好,大概有五六层之厚,从针线蒲篮取一苗做鞋底的大号绣花针,在针鼻孔处穿过搓成有刃子的麻绳子的一头,然后把叠起的烂布用针线一圈一圈地串牢串好,完了用更粗一点的麻绳在缝好一片烂布垫子的四角上,名字叫裹腿绳儿,这样一件劳保就做成了,做成的垫子叫护膝,是用来拔麦时防护膝盖的。母亲脚小,不能如大脚人一样蹲下身在挪动双脚,边拔边前行,她只有跪着,才能持久不停地拔。

常常,母亲在赶制拔麦子时用的劳保用品时,父亲会在上炕斜靠在枕头上,吧咂吧咂地吸着旱烟锅子。他们相视无语,好像各自想着什么。父亲会更多地说一句:太迟了,老婆子啊快睡。母亲会说:你麻乎亮就要耕豌豆地里,你赶紧睡!

记得七八岁,放学就给母亲赶去接麦趟。我跑到地边,那么多的人因年龄体力参差不齐地互相甩开,我一眼便能认出母亲在哪个麦趟上。她一会跪着用双手,一会跪着用单手,另一只手攥着一把麦,拄在地面上,汗从她花白的头发上流出,脸面脖颈,横七竖八,都是道道行行,汗水有碍眼睛时,母亲会扔下两把麦,接起大襟子汗衫的一角,擦一把脸。看到我来,母亲疲惫而枯黄的脸上,努力地露出一丝艰难的微笑。

至今回味母亲那时的笑,都有笑不如哭的酸楚尴尬。

我的两条不长的腿衩开骑在母亲正前方的麦行上往前走几十步,再蹲下帮母亲爬。通常母亲会很快追上,一般我才能爬出两三米远。母亲边往前走(留两三米)边自言自语:儿子娃不吃十年闲饭……娃娃喂三岁会提笼子。我抬头看前面的母亲,衣衫紧贴着后辈,瘦削的肩板骨都不能把它撑起来……

夕阳西下时,母亲和我基本是最后离开麦田的人。母亲会和我边走边捡麦穗,记工员、队长会喊:不要捡了,听着了没?赶快回家。母亲象犯了错误的孩子,忙点头并且嗯嗯地应承。回到家,星斗满天,烧水做饭。喝汤是经常,吃饭面不够,所以做起来很快。汤烧熟一人一碗,喝的声音很响亮。母亲回到家,先要喝一碗浆水,所以面汤喝的迟也喝的少。大家喝汤的间隙,她会把捡拾的一把麦穗在灶火里转动烧烤,绕熟后放在案板上,稍凉后,用双手搓上几搓,捧在手里口一吹,之后才把吹净的麦粒一撮一撮地分配给我们姊妹。我年幼,贪嘴,因哭闹,分吃的最多。那麦粒的清香,没有吃过的人,不信它的味道有那么纯美。

以后远离故乡上学工作了,为学业和工作,很少回故乡下地干活拔麦子了。但拔麦时手的肿胀溃烂,那种钻心地疼和麦穗的香,始终让我忘记不得。

这次回故乡,故乡的麦子黄了。一般人家不种地或少种麦了,种地且麦子种的面积大的人家,雇用收割机了。暗自为农人庆幸:终于不受拔麦之苦了!

故乡的麦子,长在塬上,与水川大地的小块块齐涮涮的麦田不太一样。它们散乱而个性,苗蔬且健壮。远看,流金泛黄,一溜溜梯田,都铺满麦子的祥光。嵌在绿中,似佛陀为一道坡一座山梁一块川地,金笔开光。近瞧,高低错落,个性十足,大小不等。所以每个麦穗上的麦粒排数差别很大,排数越多,麦子的产量会越高。农人也会笑的更加自然开心。瓢虫和零星的芽虫粘在麦穗上,似在十分专注地赶趁小麦收割前的最后一顿丰盛的晚餐。蚂蚱和蝗虫,鸣叫的声音,都潜藏着黄土地的温馨。

长在塬上的麦子,黄了。黄的这么彻底,黄的一览无余。风来时,金黄的小麦随风涌动,如大海扬波,一浪追逐一浪。风停后,麦子挺直腰杆,根抓大地,傲视苍穹。一株株,似铁血丹心的勇士,下定了慷慨赴死的决心,为英勇捐躯抒发最后的荣光。

故乡的麦子黄了,拔了一生麦子的母亲再也拔不动了。麦子走完一生用了半年,而母亲拔麦子用了百年的时间。

我宁愿仍然能在悲怆的泪光里,看到母亲绑着护膝拔麦子,汗流夹背的模样,也不愿听到母亲闲在炕上,只能痛苦地呻吟,再也没有了拔麦子的冲动和欲望。

故乡的夜晚,只有风的声音。我听见风在大声朗诵一片美文: 麦浪和母亲——

看见母亲时

似乎麦浪在眼前翻滚

看见麦浪时

好象母亲在慈善地端祥

母亲是我的麦浪

一生把我哺育喂养

我是母亲的麦浪

永远是她最牵挂的人

写于2021年7月6日故乡子夜

作者杨进荣,曾用名绿云、罗巴、走天涯。甘肃省会宁县人。本科学历。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学时代起在《中学语文报》《诗歌报》《散文林》《诗人》《驼铃》《白银晚报》《白银文艺》《甘肃日报》《首都文艺》《乡土文学》《乡韵》《陇上风情》《天南地北会宁人》《中华诗词》中国网、神州网、《今日头条》《陇上风情》、凤凰网等网络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游记多篇。有《抱朴》散文集出版。现供职央企,从事管理工作。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周末》《雪落会师园》《今夜的雪,湿了我的眼睛》《丑娃的故事(小说)》《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一一写给抗美援朝还健在的一位老兵》《乡绅——杨儒林先生》《活着》《我的故乡并不美》《“为了这口气”——长庆油田第四釆油厂洲20集气站正式投产侧记》《醉爱青山绿水间》《时光失语,惟石能言》《生若夏花》《霞怜池塘一席苇》《风正花浓会师园》《华家岭上》《“端午时中夏,人清时世长”兼写“山里人”——题送魏其儒老师》《凋谢的花瓣》《念那三个人》《听那一声钟 品那一杯茶》《毛乌素畅想曲》《烟火里生成的人(外一首)》《小时候》《“懒”爹“秀”娘就是天》《春色满园》《远方(外一首)》《跨古越今说刘寨》《初春,与你在一河清流里的相遇》《春天,我的爱》《幽思浊泪堡子山》《留在故乡的人》《写给马镜阳(外三首)》《农事修成了心境》《荒村》《一场春雪落故乡 》《推磨》《廿三的爆竹》《故乡人忆(一)(二) 》《父亲的天良》《故乡的那一口腌缸肉》《感念老师  恩重如山》《春雪润故园》《足至辋川,相遇王维》《印象陕北(两章)》《太乙近天都》《两个玉米棒》《沙漠人家》《家乡的那棵老杏树》《思学感悟(两篇)》《生如夏花》《半城湖光一城景》《会宁刘家寨子,一部古旧的书》《崇山残堡话刘寨》《红柳》《天地同哀(二首)》《心怡风来一地浪》《短篇小说〈乡事村人〉(一)》《短篇小说〈乡事村人〉(二)》《拜佛》《三舅舅》《中考时,我走进了故乡》《诗六首》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0)

相关推荐

  • 散文:麦收记忆

    作者:魏青锋 每到麦收季节,便不由自主的就回想起儿时的夏收经历,风拂麦浪.金色的麦秸垛.喜人的麦粒山--生动的画面若放电影般在眼前闪过,每一刻都让人难以忘怀. 轧场 随着不断抽取麦秸秆烧炕烧灶,麦垛越 ...

  • 山东作家‖【风吹麦浪】◆程先伟

    作者简介 程先伟,禹城李屯人,现居青岛.李沧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崇尚简单,热爱自然. 风吹麦浪 周五下午,我向公司请了假,在日头正劲时候岀发,自胶东半岛回鲁西北.到达程庄村口时,已近19:00. 一 火 ...

  • 夏牧/金色的麦浪(散文)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金色的麦浪 夏 牧 五月南风起,一夜麦垅黄.连续不断的南风,吹进故乡吹过麦野,像是无形的推手卷起层层麦浪. 几天前还是满眼绿色,泛着大海般的碧波 ...

  • 【安徽诗歌●同题诗选】2021年第12期(总第三十八期)

    [本期入选诗人] 风轻.细阳瘦马.廖兴坤.邵争强.林海涛. 李爱华.李宝祥.张彬.黄冬松.何方. 春坡.王光中.面朝大海.刘进华.白杨. 张春.朱志运.曲来友.赵敬刚.耿兵. 麦芒上的舞蹈 文/风轻 ...

  • 解题指导 思想意蕴题增分技巧

    深层次发掘,多角度探究 --"发掘作品意蕴"意蕴题指导与训练 中学语语文特级教师   焦文林 [考点分析]"发掘作品的意蕴",即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探究,充分 ...

  • 吴 江 | 故乡的麦地

    听李健的<风吹麦浪>,看有关麦田的美篇,心里时不时泛起与故乡麦地关联的记忆. 在穆阳小学就读时,记得课本上有首儿歌:春雨沙沙.滴答,滴答,下雨啦.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 ...

  • 李竹云:麦收感想

    麦收感想 江苏  李竹云 六月序幕轻轻拉开,带着热浪的清风,大踏步飞奔而来,激情似火拥抱着辽阔的大地,烘热了田间地头的整个空间,田野里出现了动人心弦的黄色画卷.粗壮的秸秆擎起了沉甸甸的麦穗,针刺的麦芒 ...

  • 会宁刘家寨子,一部古旧的书 || 作者 杨进荣

    会宁刘家寨子,一部古旧的书 作者    |    杨进荣 初夏,又一次走进会宁县刘家寨子,适逢母亲节,一为看望百岁的母亲,二为感受故土,那种爱恨交加的牵挂. 关于母亲,写过很多诗文.因为是我的母亲,怎 ...

  • 半城湖光一城景 || 作者 杨进荣

    半城湖光一城景 作者    |    杨进荣 五一长假,几位朋友诚邀笔者到有塞上江南之美誉的银川游玩. 季节时令随至初夏,银川还是有点凉寒.但绿树红花,禁不住季节的更迭,便在习习凉风里,花团锦簇,生机 ...

  • 生如夏花 || 作者 杨进荣

    生如夏花 作者    |    杨进荣 非是时间充裕,足行于山水云深处:不是闲情逸致高,游走在旷野深山中.给心灵放假,有时需要挤出一点空余,独自收获一捧风,抱揽一团云,倾听一场雨,接住一片雪.把它们勾 ...

  • 思学感悟(两篇) || 作者 杨进荣

    思学感悟(两篇) 作者    |    杨进荣 思学感悟(一)浓缩了的古体诗歌:对联 虽然,我文化知识不高,古典文学学的不好,背熟了巜音韵学>,但因灵性不足,思维愚钝,对平仄的运用不是十分自若, ...

  • 崇山残堡话刘寨 || 作者 杨进荣

    崇山残堡话刘寨 作者    |    杨进荣 刘寨,是甘肃省会宁县刘家寨子的简称.五十岁以上的附近周县的人,都知道刘寨的集市很红火.逢一四七日逢集.先前一到集日,人山人海,以物易物,用物换钱.农牧产品 ...

  • 红柳 || 作者 杨进荣

    红    柳 作者    |    杨进荣 红柳是广布西部大漠.盐碱渍地.旱地荒塬的植物.因其茎杆幽红,开花纷红,枝多如柳,人们便称其为红柳. 风沙中狂舞,盐渍地中顽强.所以素有沙海舞者,碱渍旱塬的铁 ...

  • 家乡的那棵老杏树 || 作者 杨进荣

    家乡的那棵老杏树 作者    |    杨进荣 春风已逝,清明又过,想起家乡的山,想念家乡的河,想起老堡子山下北面的山窝窝,想念山窝窝里那一院土窑洞,更想念父亲栽下的那棵老杏树. 那个山窝窝在刘家寨子 ...

  • 天地同哀(二首) || 作者 杨进荣

    天地同哀(二首) 作者    |    杨进荣 哭双星 阴云低垂    细雨霏霏 我站在周天的寒凉里 七尺男子    为双星陨落 身不由己    泪淹心海 一辈子交给水稻 稻田就是你的道场 亩产两千斤 ...

  • 沙漠人家 || 作者 杨进荣

    沙漠人家 作者    |    杨进荣 多次穿越沙海,很少深入沙海.很想知道,那一眼望不到边的黄色里,是不是除了沙,还是沙.最多长几簇沙打旺,骆驼草,或者胡杨什么的--            乙丑四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