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不上学了?

Trip

孩子为什么要上学?

在探讨孩子为什么不上学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看看:为什么孩子要上学?

孩子社会化的需要

孩子长大成人是一个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上学也是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重要的部分。

上学可以学习知识、融入集体生活,以利于离开家庭,成长为社会上的人。所谓社会上的人即可以参与到社会生活、通过工作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可以养活自己的人。所以学校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学习知识和教授知识的场所,也是帮助孩子获得生存能力的地方。

家长的需要

作为社会人,我们需要进入社会生活、遵守社会秩序。但是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要先成为自己。

孩子上学后,自然就要与家长分离,家长可以真正去面对自己,在承担家庭责任的同时,还有时间和心力去做自己的事情。

Vol.1

孩子为什么不去上学?

首先,“不上学”是一个足够强的信号,需要得到家长的足够重视。

我们要去区分这是行为问题还是心理问题。要去弄清楚:孩子是拒绝去上学还是逃避学校这样的场所?他究竟是在害怕什么?

当这种回避行为已经上升到害怕,就会变成一种心理障碍,当害怕再升级,还会发展为恐惧症。所以,及时的干预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不要只简单的认为孩子不过是厌学。

其次,家长要去理解和倾听孩子。

孩子不愿意上学,父母不仅要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和策略,更重要的是,要沉下心去聆听孩子真正想要表达什么。

很家长在咨询中表达,咨询里好像也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但是老师你问的问题为什么我从来都没有问过?我说,这恰恰说明:并不是你没有能力去帮助孩子,而是你忘记了最重要的事——理解和倾听你的孩子。

我们并不怀疑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家长都愿意为孩子付出时间和精力,但往往很多家长忘记了去聆听。其实只需要多一点聆听,多一些对孩子的理解,就可以避免孩子出现这样的状况。

很多焦虑的家长来到咨询室,都在试图找到一个方法去纠正孩子。他们表面上看起来非常配合和依从,其实就只希望了解更多然后去指导和说服孩子,最终让孩子可以去上学。这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再次,孩子不上学的原因很多,且因人而异。

上学是一种社会生活,学校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小社会,孩子要在这个小社会中获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这里面有竞争,也有很多关于生存的压力。

通常来说,孩子在学校会面临三部分的生存压力:学业上的压力、人际上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即与家庭的关系)。在孩子的内心世界会将这些压力划分三个部分,各占1/3。

而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孩子不去上学原因都是不一样的,唯一而准确的策略是着眼于自己孩子的情况。

除去在学业上的确有困难的孩子,还有一类孩子不上学其实是源于家庭压力,比如:放不下家和父母。

比如:有这样一个孩子,疫情期间父母经常吵架,他就想做一些事情,让父母的关注点放在他的身上,这样父母就不吵架了。

还有一些孩子是在人际关系上出现了很大的困境,比如融入团体的能力。可能在初中和高中时,孩子的注意力通常都集中在学习上,并没有凸显出这一困境。一旦到了大学,这一部分就很容易凸显出来。他们渴望融入集体,但又怎么都无法融入,慢慢地就会感觉自己成了异类。事实上,这个困难是从小就被隐藏在那里的。

Trip

“孩子不上学”的本质

孩子不上学,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并不在孩子身上,孩子只是一个引子。

本质一:拿回“控制权”

有些孩子从小被家长控制,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会有自己的意识和想法,如果此时依然总被父母控制和强加意志,他就会选择不去上学,因为这是他夺回自主权的唯一方式,也是他报复家长的一种方式,希望借此拥有控制权。

当孩子不上学时,家长就会很着急,也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孩子表面是出现了状况,但他也借此将家人召集起来了,大家认真地关注他、审视他,反思问题,他因此获得爱和关注。

但同时,在另一层面上,孩子内心往往充满矛盾和冲突,不上学其实是很明显的自毁前程或自我惩罚。对于孩子来说,他可能在借此报复父母,寻求爱和关注,也可能是在逃避学习不好等困难。同时,他又会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会有内疚、羞耻感等等复杂的感受。

案例:

一个从小到大的乖乖女,青春期后突然就不想去上学了,来做咨询的时候,她说,早上起床后,脑海中有几个声音在打架,一个声音说别去,另一个声音说去吧。“去吧”的声音是:自己在家休学三个月了,考试还是年级第15名,还比其他人成绩好。“别去”的声音是:我这次是第15名,爸妈会幻想,如果我再努力就会考到前5名或第1名。虽然考第1名很快乐,但他们其实只允许我考第1名,如果考不到就会督促我,这让我很不舒服,所以又不想去。”

本质二:“挽救”关系

孩子的上学状态就像是一个窗口,可以折射出家庭背后的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家庭中一些未解决的问题都可能成为孩子不上学的重要原因,孩子通过不上学这一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是要去挽救和拯救家庭或某一段关系。

案例:

有一个孩子在疫情前考入了一个很好的大学,但在疫情后他却不想上学,要办理休学。咨询中了解到,他的妈妈爸爸很早就离婚了,妈妈还经历过几次婚姻。疫情期间有一个男人住进了他家,因为孩子处于青春期时,在潜意识深处与妈妈共生的,他认为自己去上学后,妈妈就会被那个男人带走,而他害怕被抛弃。所以孩子拼尽全力,即使牺牲学业也要留在家里守住妈妈。他变得很难受,还出现了一些症状,在医院中无法查到病因,一周要去医院三次,但借由此他成功地留住了妈妈。

本质三:家庭的“共谋”

从家庭治疗的角度来谈,孩子不上学其实是家庭共谋的结果。每个孩子在出生前就已经被赋予了家族的某种使命。

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家族就给了他一个定位或意义,每个孩子都要为我们的家族分担一些未完成的情结或事件。所以孩子呈现的问题不仅仅是孩子的需要,它更是整个家族所需要的。

当我们真正可以回归到家庭里去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孩子不上学”就不会成为一个问题,而会成为孩子的自主选择。

案例:

有一个在疫情期间不上学的孩子。妈妈非常漂亮能干,爸爸曾经有过一段婚姻,与妈妈在一起是二婚,家庭经济状况很好。

妈妈是长女,没有哥哥或弟弟,其父亲很早去世,临终前让这个大女儿照顾其母亲和妹妹,这就成了妈妈的使命。刚开始结婚时,妈妈认为爸爸比她大很多,又是二婚,肯定会对她更多关怀和照顾。但真正步入婚姻后,发现先生是一个没长大的小孩,还需要她各方面的照顾。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在潜意识深处好像就有了一个使命:要照顾和安抚妈妈。妈妈在有难处时也不告诉自己的先生,而是告诉儿子。

这就给孩子的世界造成了错乱,他会觉得外面的世界肯定非常艰辛和困难,更不敢出去。孩子意识到,自己就像妈妈的一个小丈夫,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被寄予了很多这种情感。疫情期间,当他看到父母有时候会吵架,他觉得让妈妈一个人在家自己不放心,所以就决定不去上学。

这个案例中,孩子的妈妈才是真正的病人,她需要完成自己内在的历程,整合内在,而不是把需要过分地放置在孩子身上,这必然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

案例中的妈妈其实是一个没有被好好照顾过的孩子,她不应该先去解决孩子要不要上学的问题,而应该先关注自己是否会累?又应该如何缓解自身压力?这就是从观照自己本身开始入手去解决问题。

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三角关系。

家庭关系的三角化即在夫妻的二元关系中加入孩子,从而形成一个三角形。从几何的角度,三角形是更加稳定的,孩子让家庭关系更加稳定,缓解了表面的问题。

但在这种情境下产生的三角关系可能是不健康的,会让婚姻的张力降低,并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让孩子成为了靶子,孩子试图去安慰和降低冲突。

事实上,很多父母因为不能直接了当地解决夫妻之间的问题,而变得更愿意把问题放到孩子身上,去关注孩子的消极面,从而起到淡化夫妻冲突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方式其实是无效的,反而还会强化孩子的不适应行为。

对孩子来说,在无意识中,父母的思想和行为会因此纠缠他,他会感觉到:有我的家庭才是完整的。也会不自觉就会为家庭做出牺牲,这种牺牲和付出会占用孩子的内存。而孩子的内存是有限的,他本应学习探索未来、探索未知世界,现在却不得不把自己所有的关注放到家庭,也就必然对他的成长自然就会造成一定影响。

从家庭的视角和家族的传承来看,这也不利于一个家族的延续。因为这样的延续是带着困境的,这个困境如果没有被阻断,也许可以一代又一代地被掩饰,但终究会有爆发。

这就是为什么有一些家族看起来很完美,但常常就会存在一个大家永远都不会去谈论的人,比如“一个疯子”。也就是说,如果家庭存在类似的困境,而不去修复,最终一定会有一个受害者。

Trip

咨询师的建议

我们应该透过孩子“不上学”的行为去看到自己,直面自己的问题和冲突。

“孩子不上学”是一个信号,它是孩子在试图告诉我们一些他自己正在面临的问题和冲突,以及他想要去成为什么样的人。

孩子是一个信使,我们要珍惜这个信使。从中不仅看到孩子,更要去看到自己。

面对“孩子不上学”这个信号,寻找孩子不上学的原因,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以“不上学”为起点,去探索、改变、回归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上。

关于传承,我们的血脉来自于父母,来自于家族,所以我们不可能只承接好的部分,在承接不好的部分时,也应该担负起责任。

当我们有这样的意识时,某种程度上就已经不再被它束缚,进而在完成家族赋予我们的使命的同时,成为自己,寻找自己真实的部分。

主讲:张红云、许新颜、龙江玲

整理:颖一

校对:朱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