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崔寒柏:书法于我好像命里注定,我天生就要做这个
编者按:本文原发表于四海书院USA。美东时间2021年5月22日,四海书院副院长孙宇明邀请新晋兰亭奖金奖得主崔寒柏先生畅聊书法,书院全体理事、部分书友共同参与。访谈由凡凡整理成文,并经崔寒柏先生审阅。特此鸣谢。
四海访谈:书法对我来说像是光——崔寒柏聊书法(上)
原创 崔寒柏 四海书院USA
关于兰亭奖和个人创作
崔寒柏:
王羲之可以说是一个主体,是一个接近共性的东西,他为人非常精致,行事逻辑性强,他的字结体巧妙,是我们学习的圭臬。颜真卿学的全是王羲之,但是体现出来的全是自己。掌握一个人的精髓不是全盘吸收,而是拿到他共性的东西来展示自己的个性。颜真卿看着完全不似王羲之,实际上他处处都是王羲之。他是学王最好的典范。包括苏东坡也在学王的典范之列。仅看外形王羲之和颜真卿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精髓上他们俩却是如出一辙。那么我们学习王羲之的时候如何去找自我?就去看王羲之怎么变成颜真卿的!如果说王羲之是精髓的话,颜真卿就是附着在精髓上的身体其他部分,是皮发血肉。
崔寒柏:
我个人觉得我书法上的缺点还是有的,我经常把我的字放大挂在墙上,与古人的经典作品作对比,会发现有好多不一样的地方。这次得奖对我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得奖后我自己觉得没有变化,我周边的人也觉得没有变化,实际上是有变化的。
绝大多数老百姓对兰亭奖得主抱有一种崇拜心态,有一部分同行不认同,也有少量的嫉妒,甚至小部分的敌对,不论褒贬对我个人都有一定的帮助,体现在市场上便是我的字越来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此次获奖对我更大的价值是让我在书写的过程中更有魄力,底气更足。现在即使有错的作品也有人要买,求购者名其曰“孤本”,这使得我在书法创作中有了尽情发挥自我的空间。对书家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任何一个初学者,都在学习继承前人,以学生的姿态谨慎相随,突然有一天你得到了承认,并且被众人列入老师的阵营,大家都争相以你为范本的时候,这就给了你一种底气和自信,它允许你可以随性书写。又比如一些政界要员,写得可能并不十分好,但是他的身份给了他挥斥方遒的魄力,书写的时候十分笃定,这使得他本来并不成熟的书法平添了几分神采。
我有个二十多岁的曾经的黑粉,年纪不大,但很有思想,他当时对我说:“老师,您各方面都具备条件了。还差一点,缺大人气。”一语中的,道出了我们很多书法家不具备的素质,当下很多书法家写字的时候花费太多精力去关注技巧布局等细枝末节,缺乏气度,忽略了书写时的感受,而这个是书法审美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书法进入高境界是有前提的,它要求书写基本功到位,还要有自然抒发的状态。有的人有这状态,但缺乏基本功的训练。为什么当下很难出书法家呢?我们这个时代书法没有在实践训练中逐渐成熟发展的过程,有能力的人也许能够拥有书法家的气魄,但这些人不写字。写字的人又大多专注模仿,执着于追求字形唯美中。
古代并没有书法家这一概念,所谓书法家是他日常书写的字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被世人当作法帖临摹。得到兰亭金奖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它像一只无形的手把我向前推了一把。在此之前我也很自由,书写状态也颇为笃定,但那是建立在自我认可之上,现在是社会给我的认可,这使得我的书写状态进入到一个更自然、更真性情发挥的层次。比方说我这次写“纪念袁隆平先生”,这几个字和我以前写的就不太一样,我书写的时候没有了技法上的思考,更多的是在书写我实实在在,简单纯朴的对袁隆平的感受。如果我在这个基础上再做提升的话,有可能会完全超脱出可见的笔墨范畴。现在当我去欣赏一个人的作品时,我比较关注他能不能放开来写?放开的时候能不能体现出当时精神上的感受?笔墨体现出精神,这个作品就掷地有声,在众多作品中能光芒四射,反之,那副字就是一个泥菩萨,无神采可言。
孙宇明:
大家对你美国生活的体验也很感兴趣,不知道你个人认为这段经历对你的书法生涯有什么作用?是促进还是阻碍了你的书法学习?另外还有人了解到你能喝酒,能不能谈一下书法创作与酒的联系。
崔寒柏:
美国那些年,对我观念的形成非常重要。打个比方,小时候在院里爬墙看院子外面的东西,长大了后终于有机会跑到院外看,因为角度不同,看到的东西会不一样。生活在美国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视角的转换。在美国晚餐时我经常一手拿着中文报纸,看的是美国电视,收音机里放着时事新闻,另一只手端着酒杯,当时单身的我有八年左右的时间可以每天完全抛开世事干扰,单纯地陶醉在书法碑帖里。当时我四十岁上下,那段时间对我帮助很大,一个是观念不再那么局促,那也是我的一个沉淀期。那时候我也上网发表个人的书法见解和体悟。另外我还有时间能进行大量的书写实践,A4纸我都写了不计其数,摞在一起能超过一人高。也在那个时期我认识了我现在的太太,当时她在国内读书法硕士专业,也认识了宇明,经常给他发我写的字,又通过宇明结识了白谦慎。当时在网络上没有人见过我的字。我认识一位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老先生来美国住在我家,我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有老先生的照片还有我的字,随后宇明为我写了一篇文章,把他的作品和我过去发给他的作品也贴到了网上。我太太很聪明,她说既然孙老师已经把你推出来了,你就出山吧。所以我出山也缘起于宇明的那一帖,此后订单像雪片一样地飞来。从此我的市场到今天一直特别好,也算厚积薄发吧。第一年我的作品价格偏低,以致我盖印章的手掌全部瘀血,因为盖得太多,写得太多了。
在美国我就读了一门功课叫市场营销,去美国的初衷是想学社会管理,期间与我太太相识,于是回国结婚。回国时还是很遗憾没有拿一个硕士学位回来。但回头看美国生活的几大收获,一个是事业,还有一个就是给了我足够的时间,让我远离喧嚣研习书法。第三个是学了市场营销,虽然没有过关,但是我用学到的知识来经营我现在的书法市场。
孙宇明:
你的市场营销已经实践得很好了。我们来讲点别的方面的事情。刚刚你说了气魄在书法上的意义,对很多初学者来讲技术跟技巧还是非常重要的,你刚才所说的所有更高级这些东西都是要建造在技术跟技巧方面之上的,也就是基本功。大家都知道你是实力派,所以你能不能谈一谈你创作中具体的经验体会?
崔寒柏:
有小朋友问我将书法作个比喻,书法对我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书法对我来说像是光,在我遇到任何挫折的时候都会给我希望。我小时候绝不是一个最用功的孩子,很多人误以为我是功力型书家,岂不知我一直都是才华型的,我的人生经历算是比较丰富的,这对我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在全国大学生书法比赛一等奖之前我参加的所有比赛几乎没有得过第二名,在书法上我只要稍微下点功夫,马上就有成效,书法对于我来说好像是命里注定的,我天生就要做这个。除此之外我几乎什么也没干成,但只要沾上书法就会有收获。书法上给我的成就感也延伸到其它领域,让我相信我是有能力的。高中时代我想上医科大学,扔下书法努力了一年,最后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医科大学。书法是我自信源泉。而现在书法几乎等同于我的生命。用我太太的话,所有书法的问题我都可以用生活的问题来解释形容,所有生活的问题在我这里都会用书法来诠释,两者完全融为一体。
在学书法的时候,我母亲曾经对我说一个字就像一个人,有它独特的姿势。她说这个字怎么看着舒服就怎么去安排它的美。这是一个原始的对书法的理解,强调了汉字的形象化拟人化,而书法的抽象化的确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书法实践上最初是我母亲教授我笔法。我母亲小时候和我外公学写字,写得也相当好。她在私立学校读小学时,学校校长看到她从办公室门口经过,就叫她进去,指导她写字,还亲手写字示范给她看。老先生写的字看起来有苏东坡的味道,我母亲还留有好几页他的手札。在用笔上我母亲传授给我的方法基本是对路的,也是有传承的。我外公留下来过一张报纸上的墨迹,写的《草诀歌》的一段。外公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很遗憾我没能聆听他的指导。
西方文化强调科学性,相对而言东方文化更文学,更迂回,更多模糊不确定性。我对这两种认识世界的方法都有所接触后,就好像找到了地球的经纬,有了某种整体性。
崔寒柏:
我爱喝酒,这大概也是遗传。我觉得喝酒怡情,除了写小楷,在其他书体的书写过程中可以助兴。当然这不是绝对的。王羲之估计是喝不了多少酒的。苏东坡喝一点水果酒就醉,所以苏东坡也写不了好的草书。王羲之时代很多人服五石散,类似兴奋剂,和酒异曲同工。兴奋的状态有助于书写者进入一个无我、笃定和洒脱的境界。结婚以后,我太太出于对我的健康考虑,不是很赞成我喝酒,故此近十几年来我草书写得较少。喝酒对于草书书写是很有推动作用的,它有助于我们迅速进入率性豪放的境界,喝完酒之后会让你忘却很多羁绊,但不能喝醉,要知道自己的酒量,把握好那个度,并且尝试最大长度地保持兴奋期。
崔寒柏:
有人问“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艺术理念什么。尚什么东西是跟时代有关系的。晋人尚韵,韵来源于那个时代的真诚表达,自然流露。到了唐代书写方式有了改变,唐人是在一个平面里面写字,有了平面就有图像和构图,规则也随之而生,就像我们出去得遵守交通规则,否则就乱成一团。到了宋代人们开始在法和韵的基础上追求一种意念化。到了元明以后在韵,法,意之上,发挥的空间多了,便开始在空间上寻找美感和个性化。
当代我们“尚”的是什么呢?当代社会十分嘈杂,我们应该追求清净,在众说纷纭熙熙攘攘中努力寻找自己的空间,问问自己想要干什么,不要被社会赶着走。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才能知道自己“尚”什么。从事艺术活动,周边环境对创作状态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比如说我今天觉得状态不太好,我可能就只是读读帖,状态好的时候,又喝了酒,就提起笔好好发挥。所以要问我现在“尚”什么,我觉得是尚随意,尚自己的意念。然而这个时代很多人过于强调自己,得先有自己,才能发挥自己!有的人没有自己,终日随波逐流,何谈发挥自己?我们先要抛开俗世对我们的种种牵制和影响,确定自我,才有机会发挥自己。沉静下来,给自己留点空间,寻找自己,找到自己,发挥自己。
我有幸得到过许多恩师的教诲。王学仲先生是徐悲鸿先生的弟子,他的字现代且极具个性,他崇拜西方一个画家,这个画家在一个小岛上与世隔绝地呆着,最后死的时候把自己的画全烧了。我老师的精神由此可见一斑。在没跟王老师学之前我非常保守尊古。此后我才慢慢有了独立思考和反叛精神。龚先生和徐先生是在大量继承的基础上适当表达自我,在他们那里我学得更多的是基础一点的东西。
在书法道路上我觉得关键要认清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心中要明了自己是哪种类型的人,不要追求每个人都成为大书法家,要出人头地,或者是要写出什么宏大的东西来。其实人最重要的是表达自我,你的自我就是你的座标定位。一个因循的人把因循之后得到的收获表达出来,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如果一个人有天赋,有很大的发挥潜力,也必须把基础打好。
前两天我听一个著名人物在抖音上发表言论,他说所有艺术里面,只有学书法的人会说:“我这辈子能够把古代某一个人学会了,就了不得了,甚至哪怕做到几分之几也算幸事。”他说在所有的艺术领域里没有其他任何一门艺术会让人有这种想法。
此君见解有点片面,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位居国学第一。因为它不是单纯的一门艺术,它涵盖了整个人,书法表达到一定层面的时候,它会毫无掩饰地将个人所有和盘托出。当我们每一个人给自己定位的时候,不一定非得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在书法上要有这样的修为难于登天,这样标志性的人物在历史长河里永远都是凤毛麟角。即使你走的是一条平凡的学书路,如果能走得舒畅,在这条永无止境的路上欣赏沿途风景,偶有所得,也是人生的美事。学无止境,而人生也有涯,皓首穷经孜孜不倦追求一生,也很有可能走不出古人的境界。书法恰似我们的人生,很多事情可遇不可求,不如人意者十之八九,不可太过强求,坚持往前走就行,岁月流逝,人生阅历增加,书法的艺术含量也在不断递增,个人品味在不断提升,这就是无量收获。
崔寒柏:
创新的前提必须有足够的心得做基础,我觉得创新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提升我们书写中的艺术含量。艺术含量体现在你的书写状态能否真正表达你当时的感受,不停留在传统对于具体形象的表达上。能进入到这个层次,书法作品就会有更高的艺术含量,具体能有多高,取决于书家自身素质和资质。创新是没有错,但不能作为目的。其实每个人都有创新,我们每个人的笔迹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也有优劣之分。独特但水平不高也是枉然。当然,每个人对这个想法不一样,有人认为创新独特才撑得起艺术家的身份,这和个体艺术目的不同也有关。我个人的目的就是加深修养,每进入一个新的层次,就特别高兴。另外大家对“创新”这个概念理解也不尽一致,很多人对创新的理解完全受西方影响。书法包括篆刻给了我们一个范畴,好处是我们有很多可以继承学习的内容,但同时也是一种约束。有人受不了约束,于是自我放飞,各种“创新”。有人觉得在里面很舒服,那你安然继续走下去也很好。我关注的是我们发挥自我也好,坚持传统也好,核心是要提升作品的艺术含量,而不是以个人名利为目的。
崔寒柏:
关于临帖,我就简单说两点,一是临帖的时候,目的不是把帖里的字原封不动搬来,字帖里的笔法都有共同点,每个帖里的笔法又有自己特殊的地方,但无一例外笔法和结构是吻合的,不同的结构需要不同的笔法来表达,不同的笔法表现出不同的结构,我们要通过笔法和结构的吻合来完成对笔法和字法的理解,如何理解一个字,得通过笔的过程来完成,在笔的完成过程又要跟着字法做调整。所以临一个帖最好在描红过程中来形成用笔习惯,直到用笔时不太考虑结构,只是通过行笔去感受结构和用笔之间的关联以及结字的道理。放下对字形的判断,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做到与原帖完全一致。
关于我自己的字形,我没有刻意去追求。我更关注不断提高我的审美,看世间万物,去感受到底美好是什么样。审美很重要,它会确定你发展的方向。当我们写字的时候,心里有个好的标准,肯定往那个标准走。你认为的好,其实就是你自己的东西。临帖也是,朝着个人喜好的目标去走,个人审美,修养,个体经历,阅历等等,全部都渗透在书写中。好多人为了字形做字形,为了用笔去用笔,为了最后写出来好看去写,在初学时候可能会有这种倾向,但是写到一定程度还是这样的话,就无法提升,因为提升就是看见自我的一个过程。
再有一个关于临帖中主动用笔的问题。当我们临帖的时候,我们看懂他什么东西就临什么,因为是跟着帖走,用的固然是跟随的速度。实际书写速度和临帖步步相随那个感觉是不一致的。现在很多人大量地临帖,以临摹得完全一致为目的。最后自己书写习惯变成了写每个字都要一笔一画才能完成。而主动书写是按照应有的用笔方式,完成一笔之后跟原帖做比较,对照个人欠缺部分,不断在完成中调整,而不是拿着笔毫不断调整形状去模仿原帖外形。我们练习的目的是用笔变成习惯,结构变成感觉。要写出什么样,要达到什么样才特别好,特别完美,或者更像字帖,这不是我们今日之事,这是一生的事,有的人可能毕生都做不到,但那是方向,一定要把它慢慢的越做越好,这个越做越好的过程是形成自己的过程,不是形成“他”的过程。
用笔是完成这个笔画的动作之后所呈现的笔墨形态,不是拿毛笔勾画描述,而是一笔完成。我用笔和古人接近,是以大量的练习和领悟为基础的,在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之前非得要通过描画把字的外形造得很像,那是没有用的。我们常年练习最后是要养成一个动作习惯,这习惯就形成了感觉,书写时我们用的就是那个感觉,不会考虑字该有的具体形象,写字是建立在感觉之上,才称之为书写。所以自己书写的过程,最后就形成了你的自主书写,自主书写慢慢的变成自由的书写,自然书写。
古代的书写比较快,比如说赵孟頫的字就太快了,太快之后笔下留的东西就不太多,但是不快的话,笔法难形成。笔法是什么?古代经生写字相当快,因为他靠书写和书写的数量谋生,他们完成笔法的宗旨,第一是笔打开来墨非常浓,不是一层淡淡的墨。第二,在书写的过程中一笔下去,恰似圆锥打开,收笔后圆锥回来,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写得又快又清楚,而且笔法非常正确,他完成下笔动作之后,笔画随之出现在纸上。所以我们需要完成笔画的动作,不要只顾把眼睛盯在纸上出来的笔画形态,如果你一笔下去出来的字形相差太远,说明你的动作不够规范不够好,你再调整动作,不是拿着毛笔一边写一边调整。调整动作到能完成那个笔法,再通过练习形成习惯,最终形成自己的书感,就是书写的概念。
对谈嘉宾 | 孙宇明 崔寒柏
文字实录 | 凡凡
配图 | 崔寒柏
文字校对 | 陈斌 包子
编辑 | 凡凡
摘编整理 | 书法秘笈
未完待续
《书法秘笈》
聚焦技法研究和经典解析
关注书坛热点事件和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