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无渡河:《箜篌引》为何而悲?

说起箜篌,大家最熟悉的当数《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箜篌是一种弦鸣类乐器,中国古代的箜篌大体可分为卧箜篌、凤首箜篌和竖箜篌三种。卧箜篌约在唐初传入中国,在当时属于高句丽乐器。凤首箜篌于六朝中后传入中国,用于天竺乐。竖箜篌则从西域传来,形似竖琴。三者各有特色。宋代以后,箜篌这一乐器渐渐失传。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唐代是箜篌发展的盛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皆有箜篌流行。《唐六典》所载的十部乐有九部中用到箜篌。箜篌音色柔美清澈,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急弹好,迟亦好。宜远听,宜近听”。一曲箜篌引,就引发了诗人无限的遐思与想象。

箜篌在诗中常常扮演哀怨凄婉的角色,名曲《箜篌引》自古便作悲歌。诗题中的“箜篌引”三字,即源于古时相和歌“公无渡河”的典故。

公无渡河

东汉·蔡邕

琴操曰: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堕河而死。乃号天嘘唏,鼓箜篌而歌曰: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崔豹《古今注》记载,《箜篌引》相传是朝鲜津卒霍里子高的妻子丽玉所作。子高清晨驾船时遇到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眼看要堕入激流之中。其妻紧随其后,大声呼喊,却也没能拦住。狂夫终究是淹死了。他的妻子弹奏箜篌,唱起挽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回到家后遂向妻子丽玉描绘一番,丽玉为之动容,于是将歌声记录下来,写成《箜篌引》。

公无渡河

唐·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许多诗人以此为题,作过千回百转的咏叹。咆哮的黄河之水自昆仑山直冲龙门,波浪滔天里充斥着帝尧对生灵涂炭的叹息。大禹经年治水,两岸始去水患,却也留下了“茫然风沙”。更甚者水中竟有巨大的鲸,齿若雪山。箜篌所悲竟不还。

这一切描写都指向狂夫,似是诗人在告诫他,河不能渡,也不该渡。床有菅席,盘中有鱼。北里有贤兄,东邻有小姑。陇亩油油黍与葫,瓦甒浊醪蚁浮浮。公乎!公乎!为何一定要渡河呢?或许他面前的路有许多条,可一旦动了渡河的念头,有了所要追求的东西,便再也不甘于站在河的此岸了。公欲渡河,如飞蛾扑火,即便光明只有一刻。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

昆山玉碎、芙蓉泣露,箜篌虽已失传,但通过诗人的描写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到其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您对箜篌有着怎样的印象,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

栏目策划:云卿;图文编辑:疏桐

沧海探骊 · 21030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