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两人的临帖为什么这么牛,“有空多临帖”吧

原创2019-08-19 20:13·书艺课堂

很多人学书法不临帖

兴之所致,随意写来

其结果只能是背道而驰

越练越糟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

“任笔为体,聚墨成形,

心昏拟效之方,

手迷挥运之理,

求其妍妙,

不亦谬哉!”

说的正是这种情况

其实,中国书法有别于西方艺术

临帖,是书法学习的唯一法门

离开了临帖则书法的进步无从谈起

更寸步难行、不进则退

历史上有多少狂妄的所谓“创新”者

在颠覆了传统之后

都在还没有摸到书法大门之时就倒下了

这里不得不提两位书法巨匠

米芾和王铎

一日不书便觉思涩

米芾,北宋四大家之一

他45岁以前极力临帖

每临必以乱真为目的

聪明勤奋如他,45岁书风一变

卓然成家

专栏
米芾行书点画、结构的学习与解读
作者:书艺课堂
19.9币
62人已购
查看

临帖是他的不二法门

王献之、颜真卿的很多流传真迹

据说都是他模仿的

乱真程度以成造假之势

难怪苏东坡、黄庭坚

常在诗文中变相批评他

▲ 王献之《中秋帖》,据说是米芾临摹的

据说,米芾当年收藏颇丰

有资料说他的收藏“堪比内府

这真是一笔天文数字了

大宋时代,毕竟前人的真迹还是很多的

米芾每见真迹精品

必欲留下一临

而临后归还人家的是真迹还是赝品

就看人家运气了

▲ 米芾手札《淡墨秋山帖》

这样一种巧取豪夺的手法

凭借的是他那高超的乱真临摹功夫

否则

小官如他,何有本钱收藏大量精品?

▲ 米芾38岁书《苕溪诗帖》

虽然我们学不来也不能学

但对于临帖的专注和勤奋这一点

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自述

“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费书也”

他儿子米友仁也曾说

“先臣芾所藏晋唐真迹

无日不展于几上

手不释笔

夜必收于小箧

置枕边眠

好之之笃

至于如此

实一世好学所共知”

米芾的这种“一世好学”是习惯性的

只要有一天不写字,他就觉得思涩

可见其对书法痴迷到了何种地步

难怪世人都叫他“米痴”“米癫”

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

再来讲讲王铎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人

他在中年后,已成自我书风

但仍然大量临习阁帖

他的那句日课名言

“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

一不小心,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

▲ 王铎临王羲之《圣教序》局部

王铎临帖所化功夫极深

他13岁始攻《集王圣教序》

自言“临之三年,字字逼肖

15岁即对二王“饮食梦寐之”

已做到“如灯下取影,不失毫发”

他在44岁~46岁三年间

遍临了《淳化阁帖》晋唐名迹

也是达到“几可乱真”的地步

难怪世人称他“神笔王铎

他上追“二王”,尤以大令为甚

他广泛涉猎魏晋唐宋诸名家

这一点真的和米芾很像

王铎临帖、对作品的理解

有自己的一套

他经常将不相连属的阁帖中王羲之的信札

随意剪裁选取写成一幅

这一点

我甚至怀疑他是从米芾那里偷师学来的

因为米芾也经常

选取王献之的一段

加以夸张理解

遂成传世经典

▲ 米芾《李太师帖》接近二王书风

说这么多

就是想说

临帖是我们学习书法的必修课

即便是古人或者

成名成家的人都在坚持这么做

可以这么说

很多成名后放弃临帖的

我们经常看到的只是

或停滞不前

或水平大幅下滑

所以

“有空多临帖”

真的是一句书法学习真言

那么问题来了

你临帖了吗?

你坚持了吗?

你用对方法了吗?

如何做到常临常新?

须知

对传统挖掘得越深

反映在我们手下的风貌或书风

也是越经得起考验的

牢记

临帖到一定时候

还要懂得转化

不是被动地把古人的作品写像

而是

通过我们的临习

对前人的作品从精神、技术、学养等层面

充分挖掘

深入解析

为我所用

其实

米芾和王铎

虽然临帖也“几可乱真”

都是临古

但后来都能以自家笔法出之

都能顺利转化

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给我们的启发就是

临习和创作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临习和创作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在临习的时候

就要有创作的心态

既要重视细节与技术

也要关注整体与精神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关键看你是否不急不躁、持之以恒

希望

书友们

在书艺道路上

且行且悟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