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一起的明清古碑证明——綦江500年“府”城隍

县级綦江,却多了一座500年的“府”级城隍庙

作者:搬螃蟹 

导读阅览:

一、历史悠久的明朝牌坊证明

二、汇聚一起的明清古碑证明

三、广泛传播的民间传说证明

如果朋友们错过了上两期《县级綦江,却多了一座500年的“府”级城隍庙》綦江500年“府”城隍——历史悠久的明朝牌坊证明》,请点链接阅读了解后继续往下读。

綦江500年“府”城隍——汇聚一起的明清古碑证明

綦走一行在庙内发现了现存有确切纪年的古碑20通,另有綦走没能力辨别确切年代的明清残古碑不少于5通,最古的距今有459年,最近的一块距今也有104年,为綦走五年节点历史之最,綦江目前古碑最多的寺观。其中:

明朝5通。

一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残碑。二为《国太民安、风调雨顺》《佛日增辉、法轮常转》《修粧佛像碑》《诱众积功记》四块,均为万历六年(1578年)勒石。

清朝15通。

一是乾隆7通。分别为乾隆五年(1740年)《补修城隍庙碑记》等两块,乾隆廿年(1755年)《补修功志》、乾隆四十□年(1775年后)《补修碑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常住碑》、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平安醮碑》、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修补长春碑》各一块。

二是嘉庆2通。分别为嘉庆九年(1804年)《百子碑记》和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岁(1816年)残碑。

三是道光4通。其中道光四年(1824年)两块,道光廿五年(1844年)《喜拾功德》碑一块。另一块为癸巳年《为善碑》,推断至少是道光十三年(1833年),再往前就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了。

四是咸丰1通。为咸丰十一年(1861年)的《同结善缘》碑记。

民国1通。

为《公输碑》,落款“大汉民国六年(1917年)”,打上了强烈的时代烙印。

虽然因数百年的日晒雨淋、风吹霜蚀,相当部分字迹已经斑驳难认,但“主持之凤翔也”、“本城隍司”“璧邑”“綦邑”“智见旧祠旧基”“虎脑一山肇自明初正德来游”、“虎脑山凤翔院城隍庙”、“城隍庙创自前朝”、“古刹自明及清,前朝正德在……逝至虎脑,卧白云,见此积妖甚重,故以敕封一县两城隍之……切至来西凤翔府显圣,封以凤翔院,威此邑除贼捕盗□方宁……”、“城隍庙自前明”、“我朝势已倾圮”等2000余字仍依稀可辨。明确说明了该庙是城隍庙不假,且强调了綦江“一县两城隍”的事实。

最引人注目的是,古碑刻中的“西凤翔府显圣,封以凤翔院”11字。按朱元璋分封分封天下城隍“京都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府为正二品'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州为正三品'监察司民城隍威灵侯’,县为正四品'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的规制,

凤翔府城隍庙应是正二品“威灵公”。綦江丁山这个凤翔院是凤翔府城隍爷“威灵公”的行宫,城隍庙必然是“府”级了。

至于凤翔府城隍爷“威灵公”为什么要来綦江丁山建行宫?古碑刻中有“(谁谁谁)来到虎脑山,睡梦中见此地'积妖甚重,故以敕封一县两城隍’,要'西凤翔府’威灵公来此承担起'除贼捕盗’保一方安宁的职责”的描述。也许能够解开綦走人之惑。

不过,为什么要舍近(重庆府城隍爷“威灵公”)求远(1000公里外的凤翔府)呢?难道真的是鸡公嘴的菩萨应远不应近,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由于綦江古志无载,庙内古碑毁损,现存的又风化严重大多不可辨认,綦走在这里有两个猜测:

一是因为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璁于正德二年(1507年)降生于兴王府凤翔宫(今湖北钟祥市),里人以为凤翔宫就在凤翔府,所以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建城隍庙时就起名“凤翔院”,张冠李戴傍上凤翔府?

二是陕西凤翔府城隍爷是全国总城隍在西部省份的大区总管,相当于西部片区巡视组组长,发现地处川黔交界的重庆府綦江县安隐里虎脑山一带“积妖甚重”,綦江城隍无力管制,重庆府城隍政策水平和办事能力也存在严重问题,只好有大区总管——凤翔府城隍爷在此设立办公室,直接查办惩治两省妖孽,还边境百姓安宁。

綦走知道,孤证不立。但高一级的城隍爷出巡到别处建行宫,确实有先例。据《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高帝纪》载,刘邦得天下后,追封两次救己的纪信,赐黄袍加身,尊为“地皇”,择上林苑自己打猎休息之地(今长安县王曲街道),修建大型庙堂并祭祀。“文景”二帝时期,为了顺应民心、强化统治,将“地皇庙”改名为“城隍庙”。距今已有两千余年。明代中国划分为十三个行省,纪信又被尊为十三省总城隍,他曾到陕西户县(今西安鄠邑区)巡视工作,因此建了行宫,让户县也有了“一县两城隍”的规制。

具体真相,不得而知。倒是綦走观摩团铁杆粉丝,丁山人@山里妞 整理出来的,丁山一带流传甚广的《青剑沟和城隍庙的传说》,也许能告诉我们一点什么。

如果朋友们还有兴趣继续了解,请一起期待明日《僰俗》之《綦江500年“府”城隍——广泛传播的民间传说证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