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惜人缘、拓人脉与聚人气

我们常常发现,在二、三十年后重聚的同班同学中,拍合影时与老师一起坐在前排中间的并不一定都是学生时代的班长、副班长。虽然同学情是纯真的,但趋炎附势的世俗力量却惯性很大。有权、有钱才有社会地位。同学聚会,出力、出资最多的可能就是有权、有钱的这部分同学。他们受到尊崇也理所应当。然而,班上最有权势、最富有的为什么不是学生时代学习成绩突出的班长、副班长呢?原因跟同学们青年时各自选择的职业、自身的家庭背景以及人脉圈范围大小有很大关系。中小学时期的班干部,基本上是班主任在同学中间的代理人,除了学习成绩好,还必须听老师的话,安分守己。那些出身于富商、官吏家庭的孩子,除非家风正且家长特别重视家庭教育,一般都不肯顺从老师,比较调皮。所以不一定都能当上班干部(家长有意巴结老师的例外)。由于工作忙,应酬多,部分父母疏于家教的富二代、官二代甚至于学生时代学习成绩平平,显不了山也露不了水。学生时代循规蹈矩、学业有成的班干部,成年后大部分从事白领工作,拿的是固定工资,上升空间和财富积累是有限的。反倒是学生时代成绩中上等或者中等的青年人,敢闯敢干,学业上不占优势,但他们兴趣广泛,善于交往,要么从事蓝领技术工作,要么经商、做官。有些官员、商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在这方面更是有先天优势,因为他们从小耳濡墨染,粗通处世、为官或经商之道,而且家庭里本来就人脉广,消息灵通,钱财富足。所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说法虽然片面了一点,但也不是全无道理。穷大胆的青少年逆袭致富,那是少数机灵鬼,运气也比较好的一部分人。当然,这不是说学生时代的班干部长大后一定没地位,而是说并不是所有班干部长大后社会地位都很高。

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摄制组调查结果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拥有优越家庭背景的英国孩子,人生道路的确比其他孩子更成功一些。美国斯坦福大学有一份调查报告也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不管这个比例是否真实,但家庭背景、人脉圈大小对人生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出身时的家庭背景我们无法自主选择,那是祖宗们的事情。但人脉圈的大小,与我们自己有关,是能够不断去拓展的。

什么是人脉?。根据辞典里的说法,人脉的解释为“经由人际关系而形成的人际脉络”,经常用于政治或商业的领域,但其实不论做什么职业,人人都会使用人脉。人脉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是建立在人缘关系基础之上的。

人缘,即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我们常说亲戚朋友,那怎么区分亲戚朋友呢?亲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祖辈、父辈、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是血亲关系,是先天形成的关系;一个人跟自己丈夫家人或妻子娘家人的关系是姻亲关系,没有共同的遗传因子,是婚姻结成的关系,简称戚。现代人对朋友的关系的定义比较宽泛,古人称“同师曰朋,同学曰友”,朋友的本意是同学。但现在人们把同学、邻居、同事、玩伴、生意伙伴、工作关系以及其他熟人中相处比较接近的人都叫做朋友。能成为亲戚朋友,都是缘分,都是人缘。人脉再广,起点都是亲戚、老师、同学、同乡、同事。亲戚朋友关系,地域关系,工作关系、兴趣爱好关系……都是影响人脉圈大小的重要因素。亲戚关系的缘分是有限的,我们要好好珍惜,那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朋友关系的缘分,要我们自己去争取。不多读书,同学就少。工作中不主动与人交往,朋友也不会多。人脉圈是可大可小的,完全靠自己把握。

朋友的层次比较多,有点头泛泛之交的,有常来常往的,有相隔千里或数年不见还能互相牵挂、一见面就激动不已的患难之交。不计回报,能倾力相助的朋友,叫做知己朋友;肝胆相照,无活不说的朋友,叫做知心朋友;心照不宣,情投意合的朋友,叫做知音朋友。

生活中“同声相吸,同气相求”的知音朋友比较稀缺,绝大多数人结交朋友都或多或少地有着利害关系的考量。“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有权有势,社会资源充足的人,交际广,朋友多,需要区分朋友类型,谨防鱼目混珠,被小人算计后拉下水。社会地位不高,总想有所作为的人,有意结交达官贵人,总不能都叫势利。只要他们不存心损害他人利益,能用自己的诚心、爱心,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有利的人脉关系为他人服务、效劳,假如得到了合理、合法的回报,那也是无可非议的。势利小人专指那些捧上压下,在利益面前翻脸不认人的人。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白话文的解释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逢迎谄媚的人交友,同表面柔顺而内心奸诈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是有害的。”对待朋友要宽容大度,没有人能十全十美,能把缺点暴露给你的人是真诚的人。当面批评你,背后不说你坏话的是真朋友。交朋友要讲原则,相互有益,但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更不能狼狈为奸违法乱纪。要尽量远离三观不正、出尔反尔、言行不一、两面三刀、唯利是图的宵小之徒。实在避不开这类人,也要“外圆内方”,守住人格底线。

结交朋友是要花费时间、精力和钱财的。“来而不往非礼也”。没有付出,就不可能有收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要经常一起参加同样的活动,在活动中加深友谊。是亲戚、邻居、同事、老同学的,也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亲友之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才会增进感情。否则,再天然的关系也会被淡忘,甚至敌对。通通电话,聚聚餐,只是表面形式。目的还是为了维持正常的人际交往。有能力、有机会帮助亲友的,就千万不要吝啬。外人还要帮忙,何况是亲戚朋友呢?只要这种帮助是合法合规、合情合理的,就应该伸出援手。当然,对某些“棺材里伸手——死要钱”的亲友,吃亏上当多了,也不要过于迁就。无赖不法之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的人,不来往更好。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每人还是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流,我们都有了两种思想。”高层次的交往重点在信息沟通。“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信息就是知识,信息就是情报,信息就是机会,信息就是财富。在愉快、有效的信息沟通中,情感沟通也相伴而生。知音、知心才能知己。一般来说,有权有势有高学历的人,往往处于社会的精英阶层,由于接触的人脉和资源比较多,质量比较高,所以他们获得的信息大部分都是一手的、最新的,甚至有的自己就是规则制定者。还有的人是本职工作岗位上的骨干。比如说教师能侃侃如何教育孩子,医生能谈谈如何防病治病,公务员能提前知道一些政策动向,从事房地产业的能够知道房地产走向,从事金融行业的知道存款利息或股票趋势等等。那些把吃喝放在第一位的朋友,肯定不是高档次的朋友。

珍惜人缘,拓展人脉,才能聚集人气。有人气的人往往家庭和睦,社交广泛,社会贡献大。不乐意、不善于交朋友的人,即使掉进了社会的某个旮旯里,也无人问津,这就叫没人气。没人气的人事业上一般都不会很发达。老年人的幸福生活也离不开人气。网络上都说退休老人至少要有“老伴、老窝、老底、老友”四件宝(也有说七件宝的)。孩子们长大了,他们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生活,不用老人瞎操心。有个知冷知热的老伴儿陪着你,安度晚年,就可以享享清福。人老了,必须有自己的住所,不能轻易让给别人,到老了没个固定的住所,这家住几天、那家住几天,心里不踏实,身体经不起折腾。安居乐业,没有安居哪来快乐?人老了要有点小积蓄。儿女有困难不是不帮助,但要留点私房钱。大撒手都放出去,万一住医院、雇佣保姆护工、住养老院,那可是需要拿出真金白银的啊。清闲没事跟老友聊聊天、下下棋、散散步,一起出去旅游。不整天闷在家里,才能让晚年生活充满朝气与活力。有人气的老人就是除了老伴用心、儿孙孝顺之外,还一定要有老友常聚,社会关注和组织关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