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里的浙江(八)----《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C2

浙江又东迳柴辟南,旧吴楚之战地矣。备侯于此,故谓之辟塞,是以《越绝》称吴故从由拳、辟塞渡会稽,溱山阴是也。

柴辟(亭),在今浙江桐乡市西南崇福镇东南。《汉书·地理志》 会稽郡由拳县:“柴辟,故就李乡,吴、越战地”《越绝书》卷8:“语儿乡,故越界,名曰就李,吴疆越地以为战地,至于柴辟亭”《水经·渐江水注》:“浙江又东径柴辟南,旧吴、楚之战地”[1]

又迳永兴县南,县在会稽东北一百二十里,故馀暨县也。阖闾弟夫概之故邑也。王莽之馀衍也。汉末,童谣云:天子当兴东南三馀之间。故孙权改曰永兴,县滨浙江。

永兴县(故馀暨县),)三国吴以余暨县改名,治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西长兴,属会稽郡。唐代杜佑《通典·州郡典》记载:“汉末童谣云,天子当兴东南三馀之间,吴乃改会稽之馀暨为永兴,分馀不为永安,以协谣言。”从上述可以看出,“馀暨”的改名与童谣有关。《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陆凯……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地方学者认为,三国吴黄武初年“馀暨”改名永兴县的可信度大些。[2]

又东合浦阳江。江水导源乌伤县,东迳诸暨县,与泄溪合。溪广数丈,中道有两高山夹溪,造云壁立,凡有五泄。下泄悬三十馀丈,广十丈,中三泄不可得至,登山远望,乃得见之。泄悬百馀丈,水势高急,声震水外。上泄悬二百馀丈,望若云垂,此是瀑布,土人号为泄也。

诸暨县,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诸暨市。《元和志》卷26越州诸暨县:“界有暨浦、诸山,因以为名”[3]

泄溪,浦阳江支流五泄溪,又称泄溪,溪流从雷鼓山顶向铁岭绕二山谷奔腾而下,在长约1500米的流程中,形成五处瀑布。因为当地历史上的方言称瀑布为“泄”,所以出现了五泄这个数字地名,直到今天,五泄仍是一个著名的风景区。[4]

五泄位于诸暨市西北23公里处。72峰、36坪、25崖、10石、5瀑、3谷、2溪、1湖,为五泄构成了天然的山水画卷,素有“小雁荡”之称。当地人称瀑布为泄,一水折为五级,所以叫“五泄”。五泄瀑布早在1400年前的北魏就闻名于世,郦道元的《水经注)里,就有着详细的记载。历代的文人墨客如宋杨万里、王十朋,元杨铁崖,明陈洪绶、徐渭、袁宏道、宋濂都曾来此游览,留下了画稿、诗文。明代吴中四才子唐寅、文征明等赛诗于五泄,更是传为佳话。(上述图文摘自网络)

江水又东迳诸暨县南,县临对江流,江南有射堂。县北带乌山,故越地也。先名上诸暨,亦曰句无矣。故《国语》曰:句践之地,南至句无。王莽之疏虏也。夹水多浦,浦中有大湖,春夏多水,秋冬涸浅。江水又东南迳剡县,与白石山水会。山上有瀑布,悬水三十丈,下注浦阳江。浦阳江水又东流南屈,又东回北转,迳剡县东,王莽之尽忠也。县开东门向江,江广二百馀步。自昔耆旧传,县不得开南门,开南门则有贼盗。

句无,春秋越地。在今浙江诸暨市南二十四里句乘山。《国语·越语上》:“句践之地,南至句无。”韦昭注:“今诸暨有句无亭是也。”即此。[5]

夹水多浦,浦中有大湖,五泄溪、枫桥江等,上游多为山溪性河流;中游河干蜿蜒于低洼的平原,河流流速变缓,在诸暨县城以下,河道分为两派,从太平桥出县治,流至茅渚埠,分为东西两支,西支经赵家埠、姚公埠至三江口,东支流于茅渚埠向东分流,绕大侣湖之东,过墨城湖,江藻,北与枫桥江合流,白塔湖水也相继流入,至三江口与下西江汇合。在两江之间有大量蓄水湖泊,《水经注》中称:“夹水多浦,浦中有大湖。[6]

剡县,(剡shàn)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浙江省嵊州市西南。三国吴移今嵊州市。[7]林昌丈认为浦阳江水不经剡县,此处“江水”当是剡溪。(愚按:此论有待商榷;因上述郦注亦有“浦阳江水又东流南屈,又东回北转,迳剡县东”的明确记载,故此处之江水很明显就是指浦阳江而言的。)白石山,晋孔晔《会稽记》曰:“剡县西七十里有白石山,上有瀑布,水悬下三十丈。”白石山当即今东白山,处于会稽山脉南麓,在长乐镇西、虎鹿镇北(见“剡县出土汉至六朝时期墓葬、墓砖分布示意图)。晋南朝时,剡县城址位于今嵊州市剡湖街道剡山下,与孔晔记载白石山在剡县西七十里的道里数较符合。然《元和郡县图志》卷26《江南道二·浙东观察使》“剡县”下曰:“汉旧县,故城在今县理西南一十二里,吴贺齐为令,移理今所。”7又《太平寰宇记》卷96《江南东道·越州》“剡县”下引孔晔《会稽记》曰:“县本在江东,贺齐为剡令,移于今所。”8据《三国志·贺齐传》,贺齐由会稽郡吏调任剡长,在建安元年(196)之前。9当时剡县称“长”而非“令”,《元和郡县图志》与《太平寰宇记》所据《会稽记》皆误。综合来看,贺齐对剡县城址的迁移与当地“山越”叛乱有莫大关系。汉代剡县城址,《会稽记》与《元和郡县图志》所记颇有出入,疑其治所本在剡县西南甘霖、长乐一带,贺齐因镇抚剡县“山越”而将治所迁往剡山山麓。[8]

江水翼县转注,故有东渡、西渡焉。东南二渡,通临海,并泛单船为浮航。西渡通东阳,并二十五船为桥航。

屠剑虹认为这些浮桥多置于水面宽阔处,因架设浮桥比永久性桥梁的投资要低得多,且施工便捷,所以从古至今均被采用。在明万历《绍兴府志》中,记载钱清建有浮桥。由于浮桥横截江河,虽然便利了两岸交通,却阻碍了航道,因此浮桥往往能启闭,称为门桥,以便放行船只。但今日钱清浮桥已不存。目前,在诸暨市江藻镇、店口镇、直埠镇等地的江面上仍置有浮桥,十数艘船只横排江面,上架木梁,覆以木板,两侧以竹缆及铁链连贯,恃铁链以稳固桥身。过去常用木船组成浮桥,而今多用水泥船只代之。[9]

江边有查浦,浦东行二百馀里,与句章接界。浦里有六里,有五百家,并夹浦居,列门向水,甚有良田。有青溪、馀洪溪、大发溪、小发溪,江上有溪,六溪列溉,散入江。夹溪上下,崩崖若倾。东有簟山,南有黄山,与白石三山,为县之秀峰。山下众流前导,湍石激波,浮险四注。查浦,即查渎。在今浙江萧山市西南。[10]林昌丈认为查浦,位于剡溪右岸,即黄泽江与剡溪交汇处。“浦里有六里,有五百家,并夹浦居,列门向水,甚有良田。”查浦定居着五百家人户,是规模较大的聚落。又曰:“有青溪、余洪溪、大发溪、小发溪。江上有溪,六溪列溉,散入江。夹溪上下,崩崖若倾。”查浦被划分成六里,有居民五百家,与其地处行旅孔道有关。[11]

章,春秋时越国之邑(故城在今浙江慈溪西南35里城山渡之东),以邑为氏。[12]

簟山,在今浙江嵊县东。《方舆纪要》 卷92绍兴府嵊县: 簟山 “在县东三十里。以山势平如簟席而名”。[13]

浦阳江又东迳石桥,广八丈,高四丈。下有石井,口径七尺,桥上有方石,长七尺,广一丈二尺。桥头有磐石,可容二十人坐。溪水两旁悉高山,山有石壁二十许丈,溪中相攻,赑响外发,未至桥数里,便闻其声。

石桥,南宋《嘉泰会稽志》卷十一《桥梁》的记载认为此桥在当时的新昌县东七十里,并依据调查推断它的名称为“石笥桥”。 马峰燕认为虽然“石桥”更为具体的地理位置,现已不易查清了,但从文献记载来看,它应该是地处交通要道的并且具备可以提供行人休息、饮水设施的大型石桥。而且从“桥上有方石(很可能是拱桥上常用的千斤石),长七尺,广一丈二尺”的记载来看,它很可能是一座大型的石拱桥。从《水经注》成书的年代来推断,这座石桥存在的时间可能是东汉至两晋时期。[14]


[1]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2]莫艳梅:萧山建县设市改区历史沿革考略,萧山记忆(第五辑),中国会议,2012

[3]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4]侯慧粦:浙江省河湖地名考,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5,第2期,页 249-260

[5]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6] 耿金:明中后期浙东河谷平原的湖田水患与水利维持——以诸暨为中心,中国农史,2016

[7]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8]林昌丈:政区与地方社会的融汇——以秦汉六朝时期的剡县、鄮县为例,历史研究,2014

[9]屠剑虹:绍兴古桥是浙东运河水系上的精品杰作,2013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论文集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会议论文集

[10]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1]林昌丈:政区与地方社会的融汇——以秦汉六朝时期的剡县、鄮县为例,历史研究,2014

[12]来源:《中华姓氏大辞典》

[13]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4]马峰燕:绍兴古代石桥价值新探, 南方文物. 2013,(0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