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讲的一般,能否不听课?
绝大多数教师讲课内容不会错的,但从思维的角度,有的东西讲的对,有的东西讲得错;有的题目有时能讲对,有时讲不对。对错,老师自己不知道。学生则总以为老师是对的。
因为,一般学生,由于其水平所限制,是不可能发现老师的错,因为如果能发现的话,那这个老师就属于“差老师”了。
这样呢,学生认真听讲,那么,他就会不断的积累一些不是很明显的“知识误痕”和隐晦的“思维偏差”。
另外,学生很难“形成知识体系”。因为“知识体系”要形成,就必须有相当程度的灵活运用。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必须从“错”到“对”,再由“对”到“错”,再由“错”到“对”,等反复多次。这些,一般的,这个学习过程,只能靠学生自己。但老师把工作的重点都放在讲课和作业上,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甚至不让学生深入思考。
一般的老师很少会去导引学生思考,因为僵化的灌输给学生知识,已经就比较吃力了,因为学校对老师的“精准性”要求太高。
而名师呢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一般都是那种能把某一道题,从各个角度讲,能让学习好的、一般的都能听懂,而其他老师则往往没这个本事。
其实,听名师的课,照样的会使学生产生“知识误痕”和隐晦的“思维偏差”。
因为一个学生要形成精准、精简但完整的知识体系(或“解题技巧体系”),就必须把很多题目能“同时”解决,只有这样,知识体系才能越精简,灵活性就越强,考试时快速做出难题的能力越强。
比如,我的做题方法:把整个年级的题目,放在一起反复做。例如把覆盖几本课本的全部内容的300道(或“500道”、“1000道”等)典型题目放在一起做,学生必须从“错”到“对”,再由“对”到“错”,再由“错”到“对”等反复很多次。
也就是说,这300道题目必须放在一起反复做多遍,而不是一道又一道题的一遍遍的做。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学习过程,只能靠学生自己。
因此,对于名师名师(明师),唯一的“好处”,就是学生“入门”容易些,学生更容易产生一些虚假的自信心,学生不会过早的放弃。但学生的“自信心”、“超越极点”等“心态的强悍性”和“抗焦躁能力”等“执行类学习能力”,都没有得到训练,甚至更容易被忽视。
由上可见,那些既没有把精力放在导引学生思维上,也没有从不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路“讲出来”,更不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的老师,不给学生思考时间和思路,却必须让学生明白,把不可能讲明白的东西一定要讲明白的老师,可以不听。
好的老师不是挖空心思的孤立的讲解某个知识点,而是应该把更多时间用于研究某个具体的学生的思路、思想、思维,去慢慢引导之,教给其方法。
老师,甚至不需要“正确”的讲解。题目讲错了,就错了。书上的是正确的。既然书上的是正确的,老师何必讲的那么“精准”呢?老师永远不可能比书本更“正确”,因为最厉害的老师都写书。就算老师用的书是他自己写的,也照样没书里正确。
这样,老师就不用浪费大量时间用于“备课”了。老师把精力用于从思想方法上,从引导上,从扩充思路上等方面,比较“随意”的讲课。
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师水平只要达到一定境界,讲的越开阔,学生的收益越大。
教师可以把更多时间用于研究学术和学生,而不是迎合学生的要求,尤其不能迎合懒于思考的学生,也不绝不能迎合懒惰、顽劣的学生。
老师不知道某个学生对这道题目的各方面情况(掌握、理解、入口、思维、起动力等各个方面),怎么教?教起来有啥意义?
▼更多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