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蓼,五辛之一
香蓼(Polygonum viscosum)来自于蓼科,萹蓄属,别名粘毛蓼。
一年生草本,植株具香味。茎密被开展的长糙硬毛及腺毛,花被5深裂,淡红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产东北、陕西、华东、华中、华南、四川、云南、贵州。生路旁湿地、沟边草丛,海拔30-1900米。
知道蓼科有个植物叫“香蓼”,具有辣味,可以做菜,煮鱼很香,就一直想找这个植物。
前面在水沟边遇到野生的“辣蓼”,口尝辣味明显,以为是她。写文推送后,大家说食用的不是这个水边的辣蓼。
于是,又寻寻觅觅,这次是在乡间别人家的院子里发现的,那肯定就对了。问了主人,确实叫“香蓼”,可以凉拌,可以各种方式食用。
查了植物志中的香蓼,植株有香味这一点可以和她对上。但植物志描述的全株有毛,就对不上了。我眼前的它,是没有毛的。
搜索香蓼的时候,找到了介绍水蓼食用的文献。眼前的香蓼可以食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关于名称,我也不过多纠结了,一起来看古人对于水蓼的利用。
作为中药,水蓼全草含辛辣挥发油,主要为水蓼二醛、黄酮类、鞣质等,有祛风、化湿、消肿等功效,可用于痢疾、肠炎、风湿、痈肿、跌打损伤等病的治疗。
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记载水蓼可主治蛇毒,称"捣之绞汁服,可止蛇毒入内心闷”。
水蓼的嫩叶可以用开水焯过后凉拌,也可清炒,或和面做成饼食。
还可将水蓼种子用水浸湿后放在葫芦中,高高地挂在火炉上,保持一定的温度,待水蓼种子发出新芽时,即可作为蔬菜食用。
水蓼乃“五辛”之一,古时水蓼不仅是蔬菜,还是食物加工中重要的调味品。它和葱、蒜、韭、芥一起,被人们称为“五辛”。
烧猪肉、鸡肉,煮鱼、煮鳖,都要用水蓼来去除腥味。特别是煮鱼,用蓼最为普遍,唐贾岛有诗《不欺》称:“食鱼味在鲜,食蓼味在辛”。
宋唐庚诗《白小》称“百尾不满釜,烹煮等芹蓼”,此诗中的“白小”为银鱼。可见,古时煮鱼;加入水芹、水蓼是常见的做法。
现在人们做菜时,当然很少用水蓼来调味了,不过还有一些地区保留以蓼来增味的习惯。
蓼味辛辣,大家都知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全芳备祖》记载了一个勾践卧则尝蓼的版本:“越王念吴,苦思劳心,夜以继日,卧则尝蓼。”
水蓼古时还广泛用于制作酒曲或酒药,曲酒所用的酒药,早年采用的是蓼曲。蓼曲的制作方法,在宋代的《天工开物》中就有记载。
具体的方法是:“造面曲用白面五斤、黄豆五升,以蓼汁煮烂,再用辣蓼末五两、杏仁泥十两和踏成饼,楮叶包悬与稻秸罨黄。”
此处的蓼汁、辣蓼末,都是来自于水蓼(也有的地方用红蓼、马蓼等)。
水蓼之所以可以作为制曲的添加剂,主要是因为蓼末可以成为酵母菌的附着物,进入到面粉中,促进发酵,另外水蓼辛辣,可杀死其他的杂菌。
宋代《本草衍义》:“水蓼大概与水荭相似,今造酒取叶,以水浸汁,和面作曲,亦取其辛耳。”
《天启淮安府志》记载:“淮酒乃天子之名品也,正德以前,人造曲户百余家,多至殷富。”
淮安既是造酒重地,又为北方多地提供酒曲,作为古代制曲的重要原料,淮安水蓼之功亦大矣。
除了以上的功用外,在中国古代水蓼还常被农家用作储粮的防虫之物。
唐郭索驰的《种树书》中载“晒麦之法,宜烈日中乘热而收。仍用水蓼剁碎其间,则免化蛾。”
香蓼尝起来有丢丢辣,但没有上次的辣蓼那么辣。他全株散发的浓郁香味,比鱼腥草还浓,也可能是因为我闻鱼腥草习惯了。
如果晕车又不舒服的话,闻着她的味道,会更头晕。关于用它做的食物,还没有吃到,希望下次有机会尝到它。这种地道的植物,不应该随着历史被抛弃。
超链接:辣蓼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蓼茸蒿笋试春盘一野菜水蓼及其功用 蒋功成 汪国莲 江苏徐淮地区 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淮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江苏省特色水产繁育工程实验室
(2)中国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