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四化”建设

《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并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目标之一。围绕“新四化”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热点问题,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吕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盛斌。

  《中国社会科学报》:推进“新四化”同步实现,对于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完成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吕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建立在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及城镇化、信息化的基础上。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工业、农业等实体经济为基础,以城镇化为空间载体,信息化必须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相融合,并服务于以实体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要依靠现代化工业和农业等物质产品的生产提供更多和更高质量的产出。新型工业化是国防现代化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没有强大的现代化工业,就没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核心竞争力主要依靠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具有完整体系的现代化工业和高效率现代化农业。

  黄群慧: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新四化”同步发展和实现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将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化的第一驱动力,准确把握了当今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信息化、绿色化的人类社会创新发展方向。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创新引领、发展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也包括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形成这样的产业体系和区域体系,正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要求和结果。

  《中国社会科学报》:推进“新四化”同步实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对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哪些影响?

  吕政:在充分肯定我国经济发展伟大成就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一是农民占有的土地资源等生产资料不足,制约了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二是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资源供给不足,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的比重过高,使节能减排和实现碳中和面临巨大压力;三是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供给不足,不适应产业升级和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应依靠深化改革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首先,要深化农业生产方式改革,推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民富裕。其次,调整和优化工业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耗能重化工业比重,以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发展风力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再次,创新驱动必须坚持以硬科技创新为主导,即技术创新的重点是能够改进物质产品生产的材料、设备、工艺、零部件、元器件和终端产品性能的技术,能够推进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环境保护、信息产业和武器装备制造业现代化的技术。最后,技术创新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增强企业追求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内在动力。

  黄群慧:一是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存在不平衡,工业化与信息化需要进一步融合,制造业信息化水平、智能制造能力均有待提升。二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质量水平有待提升,我们要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水平,使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到平等的市民权利,还要协调推进大中小城市网络建设,增强城镇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三是农业现代化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短板,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还不充分。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既需要以工业化发展提供的现代化技术为条件,也需要以城镇化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依托。

  《中国社会科学报》:推进“新四化”建设,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从哪些方面着力?

  黄群慧:首先,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科技创新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建设创新驱动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其次,把握融合创新发展大趋势,以融合创新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建设各个要素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我们要重视和加大力度支持通用和共性技术的创新,重视培养通用和复合型人才。最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尤其是要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打通经济循环的体制机制“堵点”,为“新四化”同步实现和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盛斌:实现“新四化”必须转变发展理念,从重视规模转向重视质量,从关注外延增长转向关注内涵发展,从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的单一经济导向转向综合考虑可持续性、包容性与创新性发展,从对物的投资转向对人的投资。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各地要做好谋篇布局,克服惯性、化解瓶颈、降低调整成本。实现“新四化”的关键在于把握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我们应推进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化解技术瓶颈、实现技术扩散外溢、促进技术国际合作,尤其是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背景下,要将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产业。此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创新激励、促进竞争与反垄断、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推进科技金融等制度创新也十分重要,这些均是技术创新的保障与加速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