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门上可不止贴春联,山东莒县还贴一种东西,已入选国家非遗
贴春联,包饺子,守岁,做年夜饭……春节习俗太多了,每个地方基本都是大同小异。有一种习俗,只在今天的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和临沂一带传承着,那就是贴过门笺。
一、过门笺是啥
过门笺,又叫吊钱、活门钱、花纸、挂千等。莒县普通话“过门签(读四声)子”。过门笺是莒县剪纸艺术的代表作,是集剪纸、雕刻、国画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品。2007年被例如第一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工艺人要用自制的80多把花式刻刀制作过门笺
过门笺是贴在哪里的呢?普通的剪纸贴在窗户上,而过门笺主要是贴在大门、二门和堂屋的门楣上。那么一个门楣上要贴多少过门笺呢?一般5张为一套,称为“一门”。除了门楣,家里的其他地方,比如窗户、厨门、水缸、大农具、大树等,都只贴1张。
过门笺一门5张,颜色都是不同的,看上去五彩缤纷。五种颜色原来是青、赤、黄、白、黑。在喜庆的日子里,由于人们忌讳白色和黑色,所以后来就把颜色改为大红、粉红、黄、绿和紫。
贴过门笺时,颜色顺序是:头红、二绿、三黄、四水(指粉色)、五紫(取“五子登科”之意)。后来又把蓝色加上,一套6张6色,取“六六大顺”的美好寓意。过门笺中间是镂空的字或图案,周围饰以各种图形的花纹,入水波纹、万字纹等。
普通人家,过门笺和春联交相辉映
不过现在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些讲究了,所以贴过门笺的顺序就比较随意了。
二、过门笺的起源
过门笺起源于何时?大概在隋朝就有了。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中记载:“立春多在此月之初,俗剑悉剪彩为燕子,置之檐楣”。这里说的“月之初”的元旦,实际上就是今天的春节,那时候,人们把剪彩的燕子图案悬挂在门楣上。
由隋至宋、清,民间一保留着在门楣上悬挂过门笺的习俗。比如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有一诗人叫姚兴泉,他在《龙眠杂忆时令类》词中说:“桐城好,元旦贺新年,大族中堂悬福字,小家单扇贴春联,处处挂门钱。”“处处挂门钱”,可见当时挂过门笺的习俗所么流行!
晚清皇族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挂千》云:“挂千者,用吉祥语镌之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于门前,与桃符相辉映。”春联与过门笺同时张贴,交相辉映,多么喜庆!
在莒县西南隅,原有一朝元宫。不晓得朝元宫始建于什么时候,但是明朝的时候,它就已经在莒县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重修朝元宫时发现壁画,上面就画着一幅贴有过门笺的民舍画面。如果这个壁画是明朝时绘的,那么贴过门笺的习俗,最晚明朝就已经在莒县境内流行了。
三、曾是东夷古国
直到今天,让莒县人为之自豪的,是莒县悠久的历史。莒国是东夷少昊后裔所建的嬴姓国。
殷商时,今天的莒县一带是姑幕国,而所谓的莒国,远在费县附近。到周武王灭商末代君主纣王以后,分封诸侯,莒也受到封赐,此后莒地就在周天子的统治之下了。
周分封的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莒国属于子爵,所以莒国国君被称为“莒子”。
春秋时期莒国
周天子分封的众多诸侯,很多都是他的亲戚,跟他有血缘关系,但是由于莒跟周天子没有血缘关系,所以莒国对周天子只是表面上服从,有时候还要皮一下,起来造个反。莒国当然没有好果子吃,时常遭到周的讨伐。所以莒国从今费县一带东迁至今胶县城西。西周时期的莒县疆域,当在今胶县境内。
春秋时期,莒国通过人吞灭其他小国,疆域不断扩大,涵盖了今天的安丘、胶县、胶南、诸城、五莲、日照、沂水、莒县、莒南等广大地区。
莒国在周天子分封的众多诸侯中,属于三国家;而在东夷诸国中,莱国是老大,莒国是老二。总体而言,莒国的实力还是很能打的!时不时地,还欺负一下周边的小国。
莒国古城墙
到了春秋晚期,莒国国君是一茬不如一茬,国势也不行了,逐渐沦为小国、弱国。直到战国初,公元前431年,南方的楚国腰间盘特别突出,发兵攻打莒国,莒国的大厦也就呼啦啦塌了,疆域尽为楚国所有!!
四、齐桓公勿忘在莒
莒国虽不是当时一流的国家,但是却收留过后来位居一流的诸侯国君——齐桓公。
公元前686年,齐国公子小白曾逃到莒国避难,后来回国即位,即大名鼎鼎的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有一次,鲍叔牙举起酒杯,向齐桓公祝酒,说:“使公勿忘出奔在于莒也。”希望齐桓公不要忘记了在莒国避难时的苦难经历。
《重耳传》保剑锋饰演齐桓公
文史君说
莒县有着悠久的历史,莒县人民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过门笺是古代劳动人民庆祝新春的重要方式,与春联相辉映。莒地人民将其一辈辈传承,所以,我们今天才能进一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闹春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