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木耳制袋套路大pk(之五)

12
综合对比

北方木耳窝口法的发展历程不是很清楚,但估计应该和南方的打孔法有相似的途径:即脱胎于已有的技术方法,针对木耳有所改进。

所以我先谈谈南方方法的来龙去脉。南方打孔法毫无疑问是直接移植自香菇的方法,而香菇这个方法的创造,本身也是针对南方气候特点而逐步完善的。最早的突破是塑料袋的选择,使用HDPE材料,解决了复杂操作的揉压破袋问题,然后封口使用的材料从布胶带到纸胶带,然后到外套袋。这样一路变化都没有降低制袋抗杂菌的可靠性。

猜想北方窝口法可能是来自工厂化袋栽生产金针菇和杏鲍菇,只是为了解决接种不便的难题,以窝口插棒替代套环棉塞。由于干冷大环境的优势,正常情况下可以抵消封口缺点带来的影响,实际问题的产生,主要来自操作熟练度,控制精细度和环境维持三个方面。

操作熟练度这一块:南方是打孔和塞种、套袋三者独立操作分工,无需依托,只要指导到位,讲解明确,操作者很容易掌握并熟悉。而北方的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握袋拔棒,另一个人接入菌种,然后握袋的人还要塞棉花,这样的操作同步协调性是不容易做好的,如果还赶速度,就不容易做好。而协调是无法讲解的东西,单人操作这么复杂的动作,也更加容易出问题。

南方打孔法的几个要点,明确而且实际,很容易掌控。比如打孔深度,在打孔器制作时就定好了尺寸,不会有太大误差,手法上如果略带旋转刺下,绝不会导致薄膜爆裂,开孔处能够形成一个很好的拉伸圈。因为是打完立即接种,所以不存在孔堵塞的问题。接种也没有多少巧妙,一方面要满孔保证贴合,另一个就是要让菌种紧密压住拉伸圈,达到密封效果总结起来就是“满紧压”三个字(参看今天的另一篇笑话)。而外套袋的主要功能是双重的,包括了固定菌种和保持局部湿度。外套袋密封严密与否及轻微破损并无太大影响,实际上如果同样冬季干冷环境时制袋,确保接种孔朝下排放不掉菌种,可以不用外套袋。

北方的操作因为种孔较深,手握的方向和力度都有变化,很难保证完全落底并压实,虽然要求容易说清楚,做到却不容易。

南方的袋子密封,所以冷却最重要的是防尘防鼠,而北方要防内吸和环境破坏,很不好掌握。

培养过程,南方主要是防烧菌,所以通过四袋变三袋或三袋变两袋的井字排列就把透气性和散热搞好了,三角形交叉堆袋也同样,脱外套袋之前没有什么热量产生,堆紧就好。这个是很容易把握的,而脱袋后只要没有粗暴的动作,就不必后期担心环境变化影响,控温是唯一操作。

北方培养的问题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两个字,“将就”,然而,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和技术原理不够清晰的人,看见别人简单方便的地方就直接移植,看见复杂的就避开,“将就”几乎是流行病,更有一帮大佬级的忽悠人物教别人用抗菌药,这种事情更加是秘而不宣的,然后外人看见用药的做得很粗糙,就认为是容易做,不知不觉堕入陷阱。

然后还有一个最为致命的东西,那就是不喜欢弄清楚原理,只钟情于操作程序,学习流于表面,讲解近乎吹牛。这个下面的话可能要得罪一些人,那就是整个东北的地方文化习俗也不太好,爱吹牛,说起话来很满,内容却很空洞。我看了很多介绍窝口法什么技术要点的文章,没有一篇能够有鄙人今天罗列的这么详细,那些要点,紧要吗?

不仅如此,我还通过公众号的分析看出,这个系列第一篇看的人很多,然后越来越少了,许多人连看一篇一万字不到的文章都不能坚持看仔细看完,这才是技术之外的技术命门所在。

(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