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之母”——拙政园(上) 作者:越地吴人

以前来拙政园玩,走马观花,是“不求甚解,但赏其美”。这次游拙政园倒是十分的仔细。“按图索骥”,基本上把景点都走了一遍,对园子有了明晰的认识。

拙政园在江苏苏州市娄门内。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为大宏寺。拙政园创建于明朝正德四年(1509),当时是园主王献臣弃官还乡买下寺产,改建成宅园,院名取自于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有一句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这句话恰好与王献臣离开官府后的心情极为贴切,于是,这座园林便取名为拙政园。拙政园建成以后迭经兴废,五百多年之中,换了三十多位园主。18601863年曾为太平天国李秀成忠王府的一部分,后来又被清廷改为八旗奉直会馆。在解放初期这里早已经年久失修荒凉不堪,直到1951年才由新中国人民政府重新修建。1954年对外开放。1997124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园林好似一杯清茶,需要我们慢慢的品,慢慢的欣赏,如果来到苏州,千万不要错过素有“中国园林之母”的拙政园

如果能在院中品一杯香茗,一边欣赏这里别有洞天的美景,一边体味吴地曲艺的古典馨香,那无疑是人生不可多得的一大美事了。苏州园林讲究的是诗意,画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园林的设计创造中也得到了形象的外延。拙政园总体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连成一体。

入园后首先从兰雪堂穿过,兰雪二字出自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之句。

走出兰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丛和古树簇拥着一座巨大的石峰,状如云朵,叫做缀云峰。缀云峰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被称为障景


在兰雪堂东北面荷花池边,临水而筑的这座卷棚歇山顶的建筑,即是芙蓉榭。芙蓉榭芙蓉榭面对荷花池,是东园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背后是堵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走到芙蓉榭门前,向西看,可看到水榭的门框上装有一个雕花圆光罩,透过圆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桥流水,像一幅镶嵌在圆形镜框里的油画。走过去在仔细看,又可以发现水榭临水的门框上装有一个雕花长方形落地罩,这是一种框景的造景手法。

芙蓉榭以北是一片紫薇草坪,中间耸立的重檐攒尖八角亭,就是天泉亭了,亭中有一口井,相传是大弘寺的遗物,天泉亭从外表看像是一两层建筑,不过走进亭子,就会发现其实它只有一层。

田园风光

通往秫香馆的竹廊

前面那座外观轻快明朗,体积较大的四面厅,就是秫香馆秫香馆顾名思义,就是观赏稻麦飘香的地方。明代归田园居的主人王心一,曾在园林内造有秫香楼,想效仿陶渊明辞官归田园居的乐趣,但现在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而来的。

门口楹联曰:此地秫花多说部曹雪芹记稻香村虚构岂能夺席,

       四时囿景好诗家范大成有杂与作高岭如导先声。


放眼亭,取自白居易的“放眼望青山”,拙政园东园的最高点。

拙政园的东部和中部就是用这条长长的复廊隔开的,长廊的墙壁上,还开有25个漏窗。信步走在游廊里,随着漏窗花纹的更换,园内的景色也在不断地变幻,这种现象称作移步换景

“梧竹幽居亭”和长长的复廊

中部是拙政园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了,在进入园洞门中见到的第一个亭子被称为梧竹幽居亭,俗称月到风来亭。亭子呈四方的样子,在四堵白白的方墙之中开了4个圆形的洞门,合“天圆地方”之意。无论在什么季节,只要人往中间一站,便可欣赏四季的美景。表示园主追求天人合一,把自己融入自然的意境。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东南西北分别代表冬秋夏春。亭内梧竹幽居的楹额,是文徽明的手迹。两旁还有一幅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绣绮亭”在梧竹幽居亭南面,隔池相望

亭上有联:处世和而厚,生平直且动

“绣绮亭”的西面就是主体建筑“远香堂”

越过小溪,步上台阶就到了“雪香云蔚亭”,它是园林中部的至高点,又居园林正中,与远香堂遥遥相望。


有一句古话:不出城廊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这就创造了山花野鸟的意境。雪香云蔚亭的亭柱上还有文徽明书写的对联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这幅对联以噪衬动,动中求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