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 | 一口铁锅改变了历史
张居正巧打“贸易战”(发于《海峡通讯》201909期)
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官至首辅。在任期间,与高拱促成隆庆和议,巩固边防;改革漕运,丈量土地,实行“一条鞭法”;整顿吏治,强化内阁和六部事权,裁省冗官,朝廷为之一新。张居正的胆识和政绩确有史誉,而他打赢一场了经典“贸易战”,更是改变了历史走向。
张居正初入内阁时,正是北方狼烟四起的明朝隆庆年间,瓦剌部落连年侵扰长城沿线,北方边关战乱不停。好在张居正等名臣呕心沥血,一番整军痛打加招降,总算迫使瓦剌人接受了明朝的册封,成为大明的藩王。双方开始了长城沿线的“互市”贸易谈判,战乱二百年的北方草原终现和平曙光。
尽管如此,但在张居正还是忧心忡忡,他依然感到危机四伏,不知道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能维持多久。
作为明朝谈判代表的张居正,率团来到瓦剌部落签署互市协议。瓦剌部落是游牧民族,除了茶叶外,他们的布匹、棉花、食糖、粮食等重要物资都需要从中原地区进口,这些张居正全都答应。瓦剌部落代表还提出,希望能采购一些硝磺、盔甲、铁制兵器、弓箭等战略物资,用于保卫家园。虽然瓦剌部已经被赶出了中原,但是仍然时刻威胁着明朝的安全,这些物资明显属于“军火”,张居正便一口否决。
在谈判过程中,瓦剌部落首领俺答汗还提出一个奇怪的要求,希望从中原进口铁锅,而且条件优厚,愿用大量的牛羊和明朝交换。刚开始,张居正不以为意,不就是普通的铁锅生意嘛;但后来俺答汗又提了好几次,他觉得非常奇怪,便起了疑心,对方为何这么急迫地想要购买铁锅呢?张居正只是意识到,这铁锅属于铁器,可以打造成兵器,这可是会威胁到国家安全啊,肯定不能卖。
后来,张居正又了解到,自从败退草原的元王朝土崩瓦解后,瓦剌兀良哈各部的手工业生产日渐没落,最后就连生火做饭的铁锅,竟都成了稀罕货。因此,瓦剌骑兵有时入寇,常把所过之处老百姓家的铁锅席卷一空。遇到明军追击时,宁可将抢来的财宝扔一地,也死抱着铁锅不撒手。经过一个不眠之夜,张居正的眼睛终于亮了:没错,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这瓦剌人无比热爱的铁锅上,为百年和平大计,可能得打场贸易战。
第二天一早,张居正对随行的团员说:“制虏之机,就在于此!”随行人员个个目瞪口呆,区区一口锅,真有如此重大的意义?
原来,成吉思汗时期,丝绸之路还是相对比较发达的,瓦剌人不愁买不到铁器。但到了万历年间,当时各国混战,手工业全都没落了,丝绸之路也几乎被废弃,瓦剌人的铁锅便成了稀缺物品。因此,曾经的一方霸主最后不得不向明朝求购铁锅。
张居正又想,如果禁止铁锅出口,似乎不太仁义,不符合大明朝礼遇藩国的惯例。很快,他就想出了一个看似离奇却深谋远虑的贸易战谋略:开放互市后,瓦剌人要买别的生活用品都可以,唯独这铁锅,只允许卖给他们广东特产的“广锅”,而且瓦剌人只要买锅,必须拿他们用过的旧锅来换,否则多少钱也不卖。张居正当时琢磨着,如果瓦剌人没有铁器,他们就几乎成了原始人类,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打得过装备精良的明朝军队。
嗅觉敏锐的张居正,恰从瓦剌人急于购买铁锅这难以理解的现象里,发现了瓦剌人的致命弱点:和平能否持续,关键就要看能不能把铁锅贸易的主动权牢牢抓在手里了。
然而,张居正这个看似奇葩的谋略,当时引得言官各种骂声:“您互市都开了,何苦多次一举?”有一个贸易大臣,当着皇帝的面指责张居正:“不就是一个铁锅吗,搞得那么复杂,你到底想干嘛?”
那么,张居正为何只卖广东锅?因为其他类型的铁锅流入草原,难保瓦剌人不会融掉后用来打造兵器,而广锅熔炼技术门槛极高,无法用来打造兵器,可以放心的卖。至于“旧锅换新锅”的策略,那更是张居正的另一个保险:有卖就有收,最大限度回收旧锅,绝不叫一口铁锅用歪,确保国家安全。
就这样,一场不动声色的“铁锅大战”,在张居正的努力下,终于强硬推行下去。果然不出张居正所料,威胁边境和平的所有因素,被这铁锅一扫而空。昔日战乱频繁的长城沿线,互市贸易红红火火,百姓安居乐业,许多著名的商帮与贸易线路都应运而生。曾经的血腥战场,就以这样贸易共赢的方式,助推了明朝“隆万中兴”的辉煌。
作者简介:梁水源,笔名:引水思源、原水、水刃木、随源、梁子等。曾经:当过农民种过地,摆过地摊受过气;上过大山养过鸡,下过大海捕过鱼;上过战场杀过敌,解甲归田靠教育。文字散见于《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知识窗》《意林》《格言》《辽宁青年》《高考季》《花开不败》》《思维与智慧》《特别关注》《环球人物》《求学》《当代青年》《百家讲坛》《文史博览》《智富时代》《青州文学》《厦门工人》《职业》《至爱》《少年月刊》《博爱》《启迪与智慧》《文苑春秋》《善者》《阅读》《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石油报》《厦门日报》《东南早报》《中国老年报》《老年康乐报》《家庭百科报》……公开发表超过8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