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庭穴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在足背当第2、3趾间3厘米处,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主治:齿痛,咽喉肿病,足背肿痛等。 近人报道还可以治疗三叉神经痛,急慢性肠炎,肠疝痛,脚气。
中文名,内庭穴
功效,清胃热,化积滞
定位,足背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此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
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趾腱膜。分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足底总神经,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腓浅神经足背支。
主治
①齿痛、咽喉肿痛、鼻衄、扁桃体炎等五官热性病证。
②热病。
③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胃病证。
④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古代记述:齿痛,鼻衄,口歪,口噤,口臭,胃热上冲,喉痹,腹胀满,肠疝痛,泄泻,赤白痢,便秘,足背肿痛,发热,烦躁,嘈杂,食不化,胫痛不可屈伸,疟,不嗜食,恶食,小便出血,小腹满,石蛊,寒疟面肿,肠鸣,瘾疹,耳鸣。
近人报道:牙痛,三叉神经痛,急慢性肠炎,肠疝痛,脚气。
内庭,位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线上,第二、第三蹠趾关节前当足次趾外间凹陷中。其主治,《针灸聚英》谓:“四肢厥逆,腹胀满,数欠,恶闻人声,振寒,咽中引痛,口喎,齿龋,疟不思食,脑皮肤痛,鼻衄不止,伤寒手足逆冷,汗不出,赤白痢。”其中并没有关于治疗颈肩腰腿痛等内容。但笔者在临症中单刺内庭治疗大、小腿的疼痛麻痹(特别是前侧),足面的肿痛、足趾痛麻等症效果特别突出。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配穴
牙痛、扁桃体炎:内庭、合谷。
口歪:内庭、地仓、颊车。
热证:内庭、太冲、曲池、大椎。
胫痛不可屈伸:内庭、环跳。
厥逆:内庭、章门。
小腹: 内庭、临泣。
睛痛:内庭、上星。
歌诀
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
瘾疹咽喉疼,数欠及牙疼,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现代报道摘录
小儿吐乳
取双侧内庭穴,徐徐捻转进针0.2-0.5寸,得气后加速左右捻转,不留针,每日1次。
腹股沟急慢性疼痛
用30号1寸毫针,直刺,得气后用捻转泻法,针刺左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针刺右侧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频频捻针,当疼痛缓解时留针20-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