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学·散文·张小亚】我最初的故乡是书籍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268
我最初的故乡是书籍
文/张小亚
年龄稍大一点,识字渐多,我不再满足于读小人书。那时家中是没有什么书的。双亲都是搞政治的,仅有的几本书就是那五册《毛泽东选集》及一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选集》,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书架上。我请求母亲为我订了《中国少年报》、《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报刊杂志。母亲在生活上对我要求很严,从不给零花钱,对我征订报刊和文学杂志却很支持。每逢收到新的报刊杂志,我便放下手中的事情,甚至放下手中正在做的作业,打开报纸或者杂志,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那时家中经济困难,连鸡蛋都买不起,能填饱肚子已是万幸,哪有多余的钱买书呢?每周一期的《中国少年报》、每月两期的《少年文艺》及《儿童文学》成为我闲暇之时难得的奢侈的精神慰藉品。每一张报纸、每一份杂志,我都会认真阅读数遍,读得滚瓜烂熟,铭记于心,几乎快背下来了仍不肯罢休,直到收到新的报刊杂志,才恋恋不舍地将它们放到一边。总之闲暇之时手中没有书是不行的。
几年以后,母亲调到县妇联工作。家中与妇女有关的报刊杂志一下子多了起来,《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杂志等多种报刊书籍尽入眼帘。那时,家中报纸也不少,《渭南日报》、《陕西日报》等报纸比比皆是。我从小对政治不感兴趣,因此对这些时政性的报纸也心不在焉,拿在手中用一二分钟的时间随便翻阅一下,大致看个题目,就丢弃在一旁,只等以后揩屁股了事。
我上初中的时候,正是爱做梦的懵懂年纪,根本不知道,也没从任何人口中听说过林语堂、徐志摩、梁遇春、沈从文、张爱玲。那时,国内是不出版他们的书的。现在,我不但能读到他们的书,还能在饭后茶余与其他人一起分析之,欣赏之。
高中三年,因学习任务繁重,加之父母也不允许我看更多的课外书,读书便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真正爱上书,还是在我参加工作以后。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买书便成为很随意的一件事。不论有用没用,不论需要不需要,只要喜欢哪本书就直接买回。于是家里便有了很多藏书,如徐志摩、郁达夫、沈从文、林徽因、萧红的著作,祖国传统医学书籍,如《皇帝内经》、《本草纲目》等等。朋友到我家来玩,一看到我家有那么多的书,就会大呼,“你家的书真多哎!”我便会很自豪地回答:“的确不少,这些书中有许多书是我从西安钟楼书店买回来的。”
我是幸运的。
一个有着良好的读书习惯的人,是善于将安安静静的阅读时光当成一种享受的,会觉得比饱食美餐更是一种享受,会觉得比泡吧或沉溺于网络聊天更是一种享受。
有此体味的人,与他人是不一样的。
作者简介
张小亚,六九年生,大荔人。自幼喜爱文字,最喜旅游与读书。闲暇之时舞文弄墨,写写随笔,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偶尔拉拉二胡,自娱自乐,惬意生活。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邢根民
顾问:马行健 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主办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敬
请
关
注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