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庐书屋·周纪合散文】六月六 忙奠汤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六月六 忙奠汤
原创/周纪合
“六月六,晒丝绸”,这是全国大部分地区流行的风俗。而同一天我们古同州的两宜、范家地区,却有着阴历六月六女们回娘家祭祖的乡俗——还称奠汤;即便是和娘家兄弟断绝来往的姊妹,六月六都要到父母的坟上去奠汤。这一习俗,可追溯到唐初。
传说镰山脚下梁家寨有一女子,名叫凤英,父母双亡,随在朝为官的哥哥常驻京城。她人虽在长安,但却时常惦念家乡的父老乡亲,惦念父母坟茔无人祭扫。那年关中大旱,从春天到麦收后滴雨未落,官道上的尘土没过脚踝。麦子歉收,秋庄稼种不上,农人叫苦连天,人们头戴柳条帽,赤裸着上身,跪在太阳下祈雨。凤英思念家乡的父老,日夜寝食难安。五月下旬的一个夜晚,哥哥官衙值宿,凤英面对孤灯呆想,恍惚间母亲手拿一只破碗,披头散发到处寻水喝,一会儿又见父亲赤脚短衣车水浇园,一会儿又见父母的屋子被贼掏出一个大洞……正想之间,雄鸡高唱,哥哥夜值回家,见到凤英满脸泪痕,问及为何,凤英说起梦中之事,哥哥也诧异地说他也梦见父母的屋子破漏了,一定是父母的坟茔出了问题,魂魄不安。于是,哥哥告假,兄妹二人驰回故里,祭拜父母。果然父母的坟墓被狼狐掏出了一个大洞。凤英大哭不已,与哥哥一起重新整修父母坟茔,广植花草,并交代族人代为管护。是凤英兄妹的孝行感动了天地,还是人们祈雨灵验,六月六那天,天降时雨,解除了旱象。从那时起,女儿六月六祭拜父母就成了习俗。
实际是到了六月六,已经是收罢麦,锄罢秋,农活相对轻松一些了,(即使是在大集体时期,生产队也统一放假一天)人们趁此时间祭扫先祖,相互团聚。一大早,主妇就忙着烙油馍,摊煎饼,做好了晌午待客的吃食。吃完早饭,女当家的去了娘家奠汤,招呼客人的任务就落在了男主人的肩上。
当太阳照到院庭当中,所有出嫁的女们都陆续来了,她们拿着香烛和各种时鲜的果品,提着新麦蒸的白馍馄饨,好久不见,互相问候家长里短,谈论今年小麦的收成和秋庄稼的长势。当客人到齐了的时候,男主人沏好一壶酽茶,把烙的、摊的馍和所有客人拿的祭品拾了满满的一蓝子,用架子车拉上脚小行走艰难的老姑们去给先人奠汤。
阡陌上行走的全是奠汤的人,长时间不见的老女们互相打着招呼,拉住手寒暄一番。到了坟地,姑娘们爬在坟墓上放哭诉着老辈的不易和自己的思念之情,男主人把先祖的坟墓齐齐整修一遍;然后摆好祭品,点燃香烛,给每座坟前斟了三杯茶,大家庄严地给先祖们叩三个头,奠汤仪式宣告结束。
六月六奠汤,实际是因为伏天到临雨水增多,为了防止雨水侵蚀先人们的坟墓坍塌,孝男孝女们集聚一起,修整祖先的坟墓。同时也是在农活相对松泛的时候,兄弟姐妹们聚集一堂互诉衷肠。在这个时候,多年因种种原因有了隔阂不招嘴断了来往的兄妹在父母坟墓前相遇,在众人的劝说下,你叫一声哥,他唤一声妹,积怨就烟消云散,哥还是哥,妹还是妹,大家欢欢喜喜吃一顿团圆饭,从此恢复了亲情。
六月六奠汤祭祖,是中华民族孝文化的充分体现,它不仅彰显的是对先祖的崇敬,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亲情的再度张扬,同时也在润滑着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古老的传统中华文化赋予人们的还有漫长一生中的许许多的记忆和梦,还能从远去的苍茫云水中打捞出一些什么呢?
作者简介
周纪合,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55 年正月。自幼酷爱写作,怎奈水平不高,难成正果;后专攻医学,术不精而转从政。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老来偷闲舞文弄墨以求自娱,如一丛路边小草,不为争妍芬芳,只为与世界添一抹绿意。
主编:李跃峰
本期小编:草庐居士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敬
请
关
注
心灵圣地,芝兰之室。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