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看不起爸爸,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

2021年第175期

孩子的幸福来源于家庭的幸福。

而幸福的家庭最重要的,就是爸爸不缺席,妈妈不指责。

来源|萨提亚育儿

昨晚,闺蜜在朋友圈写下了一段非常冷淡的话: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是鲁迅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我小心翼翼地问她怎么了,过了很久,她才回复我:
“我不希望成为我妈那样的女人,不想嫁给我爸那样的男人。”
“我希望以后我的孩子不要像我。”
妈妈看不起爸爸,会对孩子造成哪些深远的影响?

01

父母关系失衡

是孩子“分裂”的原因

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有个“家庭系统排列”法则,他发现家庭系统有一普遍存在的“自然的秩序”影响每一个成员,若每个成员都在正确的位置上,爱就会有效地流动。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家庭系统的平衡。

理想的家庭关系,应该是一个稳固的等边三角形:

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孩子依恋爸爸与妈妈。
三者之间的情感是正向流动的。
如果母亲总是在孩子面前嫌弃甚至指责父亲,孩子夹在中间,既同情父亲又心疼母亲,哪一边他都爱,偏袒哪一方都会受到另一方的指责。
于是孩子只能“分裂”自己:
要么帮助弱势的一方,去抨击强势的一方;
要么帮助强势的一方,去指责弱势的一方。
《小欢喜》里的英子,一直生活在母亲的“控制”之下,心疼离婚后独自抚养自己、为了她高考连工作就辞掉的母亲,英子一直是一个好学生、好女儿的典范。
但是谁知道她对“远去”的爸爸的感情?
曾经是精英教师的妈妈看不起做生意的爸爸,甚至嫉妒英子和爸爸走得近,于是她向英子哭诉:你是不是更喜欢你爸,你是不是想借机离开妈妈。
这是一种被活生生撕裂的疼痛,因为孩子必须做出选择,才能保持与其中一位家长的亲密链接,才能在家庭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此时孩子成为了维持家庭平衡的“牺牲品”。

02

强势的母亲,和被迫“忠诚”的孩子

《都挺好》里的苏明玉,从小母亲强势,父亲软弱。

一家人吃饭,桌上五个鸡腿,母亲只给哥哥夹,父亲看不下去想给明玉夹一个,却被母亲犀利的眼神吓得缩回筷子。

母亲不和明玉商量就卖掉她的房间供大哥读书,还逼迫能考上清华的明玉去读免费的师范学校时,父亲却没能为这个小女儿说上一句话。

剧中极力刻画了她对母亲的恨,但是最后她却像母亲一样,大骂自己父亲“窝囊废”。

03

弱势的父亲,让孩子被迫补位

04

别让孩子成为“牺牲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