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专访马寅 | “自由人的自由联合”:马寅和他的乌托邦社区

在一个充满了自由精神、有着儿时般友好互助邻里关系的社区里,过着一种有品质的简朴、有节制的丰盛的生活——这也许是一个乌托邦,却拥有一群付诸于行动要去实现它的人。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程磊 李伟

造梦者

一座被称为“最孤独”的海边图书馆经过网络的多轮传播,让这个原本只是一个名为阿那亚的房地产项目的社区配套,成为炙手可热的景点。而这个立志要成为兼具桃花源和乌托邦气质的社区和他的推动者也因此而备受关注。

这个海边社区,比去北戴河要近20公里。她拥有秦皇岛最优质的海滩,以至于去过的人会惊诧于这么干净的海水沙滩,怎会与同处一片海的北戴河、南戴河有如此反差。更大的不同是,这个社区的建造者马寅,要在这条多以周末度假为主、平时人去楼空的海岸上,建一所能称之为家的社区。

马寅还有更大的理想:“城市化的发展割裂了传统的邻里关系,邻居之间成为陌生人,既不相识,也极少往来。我更大的理想是建立起亲密而和谐的社区文化。我们这一代人常常怀念曾经的邻里之情,大家住在一个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单纯而美好,长幼有序,守望相助。孩子们都在一起玩,共同长大。”

马寅之前的身份是一家地产上市公司的总裁,拿地、开发、建设、销售,从市场需求角度盖房子是他人生上半场的主要内容。现在是他第一次完全以个人对理想生活的理解,以一个40岁男人的主观意愿去开发一个完全以人的需求为重的社区,并由此开启自己人生的下半场。

他的理想最初源自于对自己人生上半场的总结:“以前忙碌而繁琐,工作几乎是生活的全部,得到很多,欲望更多。日子看起来五光十色,但却并不是自己喜欢的生活。我开始担心未来的自己失去锐气,心灵封闭,顽固而无趣。”在马寅看来,人们还是把自己的生命想得太长,总觉得以后有时间。挣了钱等老了再去享受生活,但为什么不能现在就去过喜欢的生活呢?

承载喜欢的生活,才是心灵的第一居。“如果以这个标准,北京的房子不过是一个栖身之地,要迁就很多社会规则。”有着四季之美的那片海打动了马寅,“我不断问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我便留在这里,建一处社区,大胆按照我对理想生活的规划去建设一个海边的桃花源与乌托邦,过喜欢的生活,真正将生活作为居住的中心,而不是居住迁就工作。”

对于这样一个个人色彩鲜明的乌托邦社区,去寻找同道中人的过程,就像一个造梦的过程。马寅是40多年前,一个著名的乌托邦故事的演绎者。1970年,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列里买下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以北占地5200亩的一块沙漠荒地,开始在上面建立自己的乌托邦之城——阿科桑地,这被视为世界上第一个生态社区的雏形。索列里的目标除了希望将能源消耗和汽车的使用降至最低,同时还认为有利于人们彼此交流、让人的一生在这里富有意义,也应该是一个好社区要解决的问题。

在过去30年,人们把索列里当成一个堂吉诃德般的理想主义者,尽管他的乌托邦社区已几乎被大众冷落甚至遗忘。然而当时光流转,人们开始发现,索列里设想的友好社区计划在几十年后依然有前仆后继者在计划、操作。正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建筑学教授杰弗里·库克所言:“索列里一直等在那里,人们现在只是重新发现了他。”

马寅就在用那3000亩的土地,进行乌托邦式的社区美好生活的探索:在这个区域里,将集中社会需要的全部元素,展示如何解决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所有问题的方法:和平解决冲突、创造就业、抚养孩子、提供教育或仅仅是庆祝和享受生活,同时还要加入了对心灵成长、邻里关系、文化、生命关怀等更多精神层面的期许。

邻里之间虽不一定要是知己,至少不该只是点头之交。在马寅的设想中,未来社区氛围应该是这样的:这里的人们服务多于索取,合作大于竞争,创造胜于重复,节约制约消费,精神甚于物质,一个人的一生在这里都富于意义。相对于当今集成化、消费型、竞争的生活模式,它是一种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

一切为了交往

在过去的一年中,马寅一直为营造社区氛围而努力。与业主打交道,倾听他们的需求并与他们一同去实现它,是他日常最主要的工作。马寅亲自管理着一个由500多名业主组成的微信群,最早成立这个群的初衷,马寅是希望能直接面对客户,处理投诉和建议。现在,这个群还成了约饭、约活动,甚至做生意的始发地。马寅的身份除了是“村长”,也是各种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同时还是产品体验官和投诉代言人。

在这个大的业主群之下,还有若干个根据不同兴趣爱好细分的小的微信群,还有一个业主专用的APP,方便每个人在社区发起活动,还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服务于社区,比如教授音乐、绘画、摄影。

在马寅看来,服务于社区的主角不再仅仅只是工作人员,还应该存在与所有社区成员的彼此之间。“社区文化的建设的参与性必须是多维的,所以在我的主导下,阿那亚的各种工程,比如室内装修、景观工程、智能化家装等,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让业主的公司承接。”这种类似于社会试验的偏向,几次下来,收效令马寅非常欣喜:“他们建设自己的家园明显会更用心,并且感染到了其他业主,强化了家园的主人翁意识,也让这里越来越像是一个所有人为所有人服务的社区。”

这也使得业主和业主间也开始有更多的生意上的来往,微信群成了谈判的地点,其他业主成了监督者和见证者。马寅还欣喜的发现,很多生意做得很大的业主,也会乐于参与社区或业主的一些不起眼的小项目上来,他们不以盈利为目的,出发点仅仅是维护社区利益、帮助邻居。这是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自发行为下的结果,让马寅更加确信自然生长的社区氛围往往令人惊喜。“这是社区和交往的力量,也只有社交和社会各个元素融合互动,才能成为理想社区。”

“社区文化是业主们自己活出来的,我们在其中只能去提供有价值的、有温度的服务。而这种服务不是我帮你做什么,而是我们一起来为营造一个目标一致的社区氛围而共同去做些什么。”马寅所说的服务,其实和物质、消费没有太多关系,一切都是为了交往。

在马寅看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难生硬地去推动,但可以在产品的设计上去营造让人交集的场所。有了场所,就有社交,彼此间有了交流,就会有自发的社区文化。

与三联书店合办的那座公益图书馆,除了是一个业主和周边渔民的读书之所,也是一个交往空间,同时还是一个观日出的绝美之地。“图书馆给了观日出这种行为一种特殊的静谧与神性,它是社区所独有的精神空间。”在马寅看来,如果说图书馆“独乐乐”,代表了理性,那么海滩酒吧就是“众乐乐”,代表了感性,可以呼朋引伴、引吭高歌、不醉不归。而阿那亚的业主食堂,是邻居间分享生活,是最接地气的重要社交场所。

与图书馆位置一样,海滩上在建的还有一个海上礼堂。原本是想设计成一个纯粹的海边教堂,起因是为了满足毗邻的Club Med全球化客户的需求,后来,“我们把它的定位扩展为一个兼顾社会需求的多功能文化空间,我们希望将来可以利用它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在马寅的设想中,业主与孩子自发的一些小话剧、家庭音乐会、诗歌朗诵会是未来使用这个场所的主要内容。“每周业主孩子的演出,我只要在一定就会盛装出席,站在前排为孩子们鼓掌,这是我理解的社区文化。”马寅说。

沿着沙滩、与海岸平行的一条跑道正在修建中,马寅把它定义成社区的心灵之路。这条慢跑道自南向北,把一个能在海边看日出的咖啡厅、图书馆、小礼堂、足球场、美术馆、早餐厅等交往空间串起来,让人们更方便地切换交流场所,在慢跑中随时与这些场所里面的邻居打招呼。他们共同构成社区生活的重要平台,人与人交流的好去处。

对于交往的场所,马寅试图重新定义了“广场”。广场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就是城市生活的核心区域,人们在广场发布演讲、议事、举办宗教活动,广场串联起了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广场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在马寅眼中,海边足球场就是一个全新的“广场”,它具备了促使现代人聚集的一切必要条件,运动、观景、集会、孩子主题活动等等。

建海边足球场的想法,是源于在微信群中一次有关去踢球的讨论,很多业主在群里回忆了自己年轻时在足球场上的飒爽英姿,很多现在看起来体格臃肿的业主也声称自己当年拥有辉煌的战绩以及值得敬佩的盘带。就是在这个时候,马寅认为阿那亚需要一个足球场,去把当年的美好回忆留住,同时还能让不同年龄层、不同性别的人在这里开创新的美好生活记忆。

于是,微信群一声招呼,齐声附和。一块面海、面沙滩的最佳景观用地被马寅拿出来建足球场。而一年之后,就要去验证业主们忆往昔峥嵘岁月时对当年自己足球技艺的骄傲是吹牛还是真实的,这让马寅很期待。

有情感、有温度

海边最孤独图书馆的火爆让马寅始料未及,最近图书馆的外墙上已经出现“到此一游”的涂鸦,清水混泥土的外墙,很难修补成原样。游客越来越多,仅对业主介绍的朋友开放的社区会所50多套酒店房间在暑期一房难求,很多游客住在周边的农家乐,把阿那亚当旅行目的地。

从已经建成的配套和已经开始提供的服务来看,一座社区马会,一个由塞尔吉奥·加西亚亲自设计的18洞高尔夫球场,一个晚上有乐队演出、有篝火晚会和烟火表演、能喝啤酒吃烤串看海上升明月的海滩酒吧,还有一个囊括了摩托艇、帆板、风筝冲浪的海上运动中心,其他的娱乐还包括网球、排球、海钓等等。在紧邻社区的位置还引进了Club Med这个著名的度假品牌。马寅也承认,目前仍像是一个度假产品,业主也仍旧是周末来得多。

“阿那亚的底子和框架是第一居所,但现在就让业主常住,条件还不具备,所以只能是从夏天度假开始。社区的规划建设现在1/3都没到,推广阶段,我们需要以度假的名义和方式来让客户体验。”现在被外界所熟知的“景点”,图书馆、礼堂、会所酒店,尺度都是按照社区配套来设计,也正是因为承载有限,图书馆的参观变成了预约制。

成为理想社区,不可能一蹴而就。马寅说:“我们未来的格局很大,但路还需要一步一步地走,我们采取了很现实的做法:始于度假,但会终于社区。并且是一个复合性很强的社区,会容纳很多的产品形态、产业形态和生活形态,度假也是其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所以,社区和度假是不矛盾的,可以兼容。”

如果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第一居所,教育和医疗这种公共资源是社区必须去解决的问题,马寅也承认这一点。“我们这里环境健康,我们也崇尚健康之美,但要解决医疗问题,确实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按马寅的介绍,在医疗资源方面,社区与秦皇岛、北京的急救中心形成合作,能第一时间提供服务。同时设立健康管理中心,对业务的健康实时监测及医疗保健服务,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而在教育方面,马寅给社区的定位是“教授孩子课堂上学习不到的东西”,比如社区良好的氛围能帮助孩子们去学习如何与人优雅地相处,社区马场会教孩子如何与动物相处,海边的贝壳、螃蟹会让孩子拥有他们父辈才拥有的童趣,新建的儿童农庄,也是孩子们去学习劳动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场所。总之,他希望社区提供的教育,是教会如何与自然相处。

一个类似于《窗边的小豆豆》的带有实验性的小幼儿园,一个不大的美术馆、主题早餐厅,一个海边看日出的咖啡馆都在筹备或建设中,业主众筹的一个葡萄自种的小酒庄也即将开始建设。这些都是规模不大的项目,马寅出资或出地,但前提是有很多业主参与进来,并且有意愿、有能力、有激情去参与。比如幼儿园,就是一位对教育有能力、有情结的业主来主导。这些都有可能让业主把自己生活的重心转移到社区范围内。

这里是马寅的实验田,在他的实验设想中,阿那亚还要像一个孵化器,孵化出业主们新的爱好和新的工作内容,理想状态是,让住在这里的人,按照自己的喜好去生活,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所有的在这里居住者都是生活的赢家,每一个“分子”,都是建一个令人神往的社区文化的基础,也将让社区不那么“度假”,让在这里生活的人,生活重心的转移不那么突兀。

马寅正在和他的团队研究新的产品,寻求将生活和工作融合、在空间上使家庭更亲密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希望能寻找到如马寅自己一般把工作和生活完美融合的志同道合者。“我们这群人未来的状态一定是工作生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电影《星际穿越》马寅看了4遍,推及自己的理想,他觉得人与社区发生关系的可能性有无数种,“拥有一套度假房”只是其中最传统和低维的一种,未来的互联网世界可以连接一切整合一切,唯独解决和替代不了爱的需求与渴望。未来社区,必须要有情感、有温度。

马寅相信彼得·德鲁克的预言——未来的社会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他和他的业主们就是这样一群人,都有着鲜活的生命能量,都曾经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未来还会继续寻求更大的改变。

对话:人生可以更美

三联生活周刊:你觉得,过去我们的生活方式有哪些是没做对的?

马寅:这个时代最深刻的痛苦来自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完全是西方的,而我们的情感方式仍然是中国的。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过程中,人迅速扔掉自己的生活习惯、文化、喜好,结果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环境的生硬、社会流动加快、社会分化加剧而变得冷漠。

过去30年间置身于快速经济发展中,人人像是一颗颗爆米花,急不可待地爆出膨大的体积,不把头发累得掉光,不把腰椎间盘累到突出,不把小腹累到凸起,不把腱鞘累到发炎,就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一个成功的人。

一个人在社会属性中有千百个身份:父亲、母亲、儿子、女儿、下属、上司、甲方、乙方、男朋友、女朋友、丈夫、妻子、前夫、前妻……勤奋的中国人会努力成就自己的社会角色,但就是不会怎样平静的和“我”相处,不知道如何成就一个健康的“我”。

三联生活周刊:当前人们的生活是否到了可以去承受将生活与工作做一次彻头彻尾改变的时机?

马寅:社会的转型、时代的变迁和人们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让一些人意识到,过去一直去忙些别的事情,从未真正的生活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思考“美好人生何以可能”。

我们的愿景和构想要成为现实,既不会是明天,但也不会太遥远,它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动车从北京到北戴河2个小时。一年半以后,高铁开通,时间缩短到50分钟。京津冀一体化让秦皇岛开始“去工业化”,北戴河将更快地向服务业转型,北京人实现“离城不离京”生活方式的时机刚刚好。

更关键的是,我们这群人走到了一起,大家都越来越确定,也会有越来越多的认同者如我们一样确定:欢乐和安静就在眼前和身边,就在日常和当下,就在亲密关系当中,就在心灵和精神深处。


三联生活周刊:你的业主、社区共建者、同道中人——有着怎样的共同点,你怎么描述他们?

马寅:他们事业小有成就,财富小有积累,经过反省,生命已经重新觉醒,开始回归家庭和追求自我实现,决心去过一种与过去和当下主流价值观有所不同,更加注重内心生活和精神追求,真正有品质的生活。

从年龄来说,35至45岁;从收入来说,典型的中产阶层,是北京意义上的中产;从身份来说,属于专业人士,德鲁克所描述的“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工作者”;从精神属性来说,他们的共同点是自由精神,不受体制的约束,工作的形态更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有相对的自由。

对他们来讲,生活和工作已经不是问题,如何更好地生活和创造性地工作才是问题。也正是因为他们,让我确信,人生可以更美。

三联生活周刊:这个社区未来会怎样?

马寅:现在的很多结果,我们几年前也没有想到,比如最开始没有想到做个足球场,也没有想到大家会这么群策群力。同样,我也无法去设想5年以后这里会怎样,所以我一直提醒自己,要保持开放性,为未来的可能性留白。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要做一个面向未来的新型社区,生态、友好、自在、放松、不装、充满了人情味,是彻彻底底的第一居所。在这里生活的人,不仅能够在自己的空间独善其身,而且有公共空间和邻里环境能够兼济天下。

特别说明:本文刊于《三联生活周刊》844期,部分配图由阿那亚业主群拍摄、供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