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之——红拳起源——从黄帝到周秦汉唐——欣赏使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的《少年行》
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之——红拳起源——从黄帝到周秦汉唐——欣赏使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的《少年行》
陕西军事武术的起源最早可上溯到黄帝时代,文治武功值得高奏《凯歌》。黄帝与炎帝为少典氏之子,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炎黄部落皆生成发展于陕西,炎帝以姜水成,故姓姜;黄帝长于姬水,故姓姬。黄帝伐炎帝,杀蚩尤,以土德王,称黄帝。黄帝为百业之首,著有《黄帝用兵要法》,《黄帝用兵要诀》等,《隋志》记载《黄帝兵法》共八种。《世本》云:黄帝“有臣挥始作弓,臣夷目作矢”。明嘉靖《陕西通志·文献一·圣神》也记载黄帝“服牛乘马,作器用,作弓矢”; 黄帝“ 作指南车,制阵法,天下有不顺者,从而征之。”《轩辕黄帝传》说的更具体:黄帝“举力牧以为将,此将相之始也”,“ 又得风胡为将,作五牙旗及烽火战攻之具,著兵法五篇。又以神皇为将”,“臣龙纡者,有勇有义,亦为将。”黄帝“于是又令作蹴踟之戏,以练武士,令击毬也。”黄帝“乃与榆罔合谋共击蚩尤,以玉为兵。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既擒杀蚩尤,乃迁其庶类善者于邹屠之乡,其恶者以木械之。帝令画蚩尤之形于旗上,以厌邪魁,名蚩尤旗”。“黄帝又与榆罔争天下,榆罔恃神农氏之后,故争之。黄帝始以雕鹗鹰鹯为旗帜,以熊罴貙虎为前驱,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帝北逐獯鬻之戎,诸侯有不从者,帝皆率而征之,凡五十二战,天下大定。帝以伐叛之功,始令岐伯作军乐鼓吹,谓之《箫铙歌》,以为军之警卫,《棡鼓曲》、《灵夔吼》、《雕鹗争》、《石坠崖》、《壮士怒》、《玄朱鹭》等曲,所以扬武德也,谓之《凯歌》。”这就是高奏凯歌而还的出处。《古今注》说:“短箫、铙歌,军乐也,黄帝使岐伯所作也。所以建武扬德、风劝战士也。”。黄帝成为中华军事文化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为尧、舜、禹,夏、商、周三个朝代所传承创新。
而红拳“武礼”的起源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周朝。《周礼》云:“以鼖鼓鼓军事”。 在周代,角力是一种重要的军事体育活动。周代的“讲武”习俗中,就包括有当时称为“角力”的力量的比赛。《礼记·月令》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可知,从每年阴历十月开始,周天子就下令要武士们练习射箭、驾车和角力。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陕西长安县客省庄战国墓出土的一块长方形铜牌,从画面上显示有两个人,他们均赤着上身,穿长裤、短靴,一人想用“抱腰“式取胜对方,另一人则以“大抱腿“方式企图把对方托举起来,双方在进行搏斗。《史记集解》注释说:“应韵曰:战国之时,稍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示,而秦更名为'角抵’。”
春秋战国及秦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红拳招式招法。 春秋战国时期有了“拳勇“一词,但到秦时尚无“拳术”这一专门的名称,意思与之相近的有“卞”、“手搏”。 苏林注:“手搏为卞,角力武戏也。”《文 献 通 考》说:“ 秦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县兵器聚之咸阳,销为钟镰,讲武之礼,罢为角抵。“这里的“讲武之礼”,即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武艺活动,也就是说在秦国并天下之时,角抵已经在军中作为“练兵”的内容并且开展的比较活跃了。《史记.张仪传》记载:“秦人秦声,舞秦舞击缶弹筝,击膊拊髀。”这与红拳演练套路中 “放炮”、“十大响”等招式招法有着同样的表现形式,与民间流传的红拳谚语“击皮为鼓”也同出一辙。
到了汉代红拳在吸收全国武术营养的基础上,已经有了简单的套路。到了汉代,红拳的前身——角力、角抵、“击膊拊髀”等已经有了套路的雏形,成为经常表演的一项竞赛活动。汉代角抵在张衡的《西京赋》、班固的《汉书》等古籍中都有记载,尤其是《手搏六篇》为汉以前关于徒手搏斗技术的的专门著作,也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一部拳术古书,更是证明了拳术在陕西关中当时的盛行之状。《汉书·武帝纪》记载:“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可见,汉武帝时盛行角力比赛,经常在京城长安举办大型的竞赛活动,“三辅”关中方圆三百里内的老百姓都赶来参观。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消除各地豪侠的势力下诏“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强令全国各地豪侠及富户迁徙陕西茂陵。大量的豪侠集中在茂陵,又使茂陵成了滋生豪侠的新的策源地,这些豪侠子弟“少好侠,尚气力”击剑习马,爱好武艺,这些豪侠和与当地武侠融和丰富了红拳内容。现今咸阳兴平、茂陵一带还是红拳盛行之地。有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至今还奉行“不打不相识”,“打完再说事”;陕西人称为“拳窝子”。
两晋南北朝时期,角抵运动衰落,隋初期的隋文帝曾一度禁角抵。隋文帝禁角抵,一是因为角抵铺张奢华,;二是与一再颁布“戎旅军器,皆宜停罢”“的禁武令有关。然而这个禁令不久便废弛了。
以红拳为主的武术运动在唐代重新复苏,盛极一时。唐太宗命吕才、虞世南、褚亮、魏征等,依唐朝建国前征代四方事为内容,演为《秦王破阵舞》(又称七德舞)。舞者百二十人,披甲执戟,声韵慷慨。舞时擂动大鼓,“声振百里,动荡山谷”,也足以激昂志气,振作精神,使人观乐舞、爱武艺,而不忘军事创业之艰难。公元702年,唐京城长安开始实行武举制选拔武勇人才,对武术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武举制的创立无疑激发了更多人的习武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对唐代尚武任侠之风的盛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大推进了武术的繁荣发展。唐代宫廷中设有专门的角力选手,在唐朝的宫廷里有个内园,里面多是体育表演的健儿,《新唐书》上说“内园恒备角抵之徒”。唐玄宗“每赐宴设醣大阵山车、旱船、寻楂、走索、飞剑、角抵诸戏”。唐武宗“颇好田猎及武戏”。据《续文献通考·百戏散乐》描述:“角力戏,壮士裸袒相搏而角胜负。每群戏既毕,左右军擂大鼓而引之。”各种杂戏表演完毕,由左右军擂鼓助威,专业角力壮士赤膊上阵,进行比赛。
长安城习武人数众多,习武之风盛行,民间武术侠客常常仗义行侠。公元763年土番兵陷京师,百姓涂炭,形势危急。长安城内民间武士与潜入城内的唐将王甫取得联系,于同一天夜晚突然在城中心朱雀街一起击鼓,鼓声大作,群侠齐呼,英勇拼杀,土番兵仓惶出逃,溃不成军,京师收复。唐朝诗人王维对此进行了高度礼赞。
王维诗《少年行》显示出唐代强烈的武术色彩。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一群急人之难、豪侠任气的少年武林英雄,对陕西关中少年游侠进行了热烈的礼赞,显示了汉、唐社会武术少年踔厉风发的英雄主义精神面貌。读了使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
《少年行》全文如下,大家共欣赏:
其一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其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其三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其四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