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写小说的音乐家,《带发条的橙子》十句格言,句句充满艺术感
安东尼·伯吉斯是英国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作曲家、剧作家、语言学家和评论家,他在欧美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知名度。
1917年2月25日,伯吉斯出生在曼彻斯特一个天主教家庭,他的父亲当时在酒吧弹奏钢琴,母亲是音乐家和舞蹈家,在他两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去世。安东尼.伯吉斯是他的笔名,他的本名叫约翰.伯吉斯.威尔逊。
伯吉斯曾就读于曼彻斯特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他曾于二战期间在英国陆军医疗团服役六年时间,后来又陆续在教育队、情报机关等部门工作。1946年,伯吉斯29岁,他从军队退伍,在爵士乐队弹钢琴,后来又改行教书,分别在伯明翰大学和中学担任教师,后来也曾在马来亚、文莱等地任职教师。
60年代,伯吉斯因病回国治疗,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他的创作范围很广泛,涉及剧评、乐评、电视剧、舞台剧、短篇小说和诗歌,他还写出不少优秀的长篇小说,其中以《带发条的桔子》、《缺少的种子》等为代表性作品。
伯吉斯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一生主要作品达到40多部,他在语言方面非常精通,掌握很多门国外语言,他的文学修养非常高,文学风格非常丰富且多变。但他更希望人们视他为写小说的音乐家,因为他的音乐水平也很高,他认为音乐是一种纯洁的艺术,与人类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独立于道德判断之外的。
伯吉斯在当今英国文学界可以说是独树一帜,评论家对他有过这样一句评价:“我们所能将伯吉斯先生归入的那个门类,仅只放的进伯吉斯先生一人而已。”,人们谈论伯吉斯的时候,尝尝会提起他的代表作《带发条的桔子》,1972年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犯罪片《发条橙》,便是改编自安东尼·伯吉斯的这部小说,该片一度拿下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电影剪辑等多项大奖,可以说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安东尼·伯吉斯在原著再版时的序里说:“发条橘子本身是不存在的,但老伦敦人用它来形容奇怪的东西。它标志着把机械论道德观应用到甘甜多汁的活的机体上去。”《带发条的桔子》是英国当代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一部小说,被称为是一部对当代世界作梦魇式预见的小说,也是伯吉斯最畅销的作品,也是他的佳作之一。书中主人公阿列克斯被认为是当代小说中最典型的暴力形象之一,该小说曾经有两种不同的结尾。
1993年,安东尼‧伯吉斯病逝于伦敦,今天是伯吉斯诞辰104周年,让我们用伯吉斯在《带发条的橙子》中的十句名句,来纪念这位写小说的音乐家。
当一个人无法选择时,他不再是一个人。—— 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
硬是强迫生机勃勃、善于分泌甜味的人类,挤出最后一轮的橙汁,供给留着胡子的上帝的嘴唇。—— 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
上帝想要什么呢?上帝是想要善呢,还是向善的选择呢?人选择了恶,在某个方面也需要比被迫接受善更美妙吧?—— 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
机械社会的发条决不能冒充道德选择的有机生命。如果恶不能被接受为一种可能性,那么善就是无意义的。—— 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
我这样认为,是由于人在定义中就被赋予了自由意志,可以由此来选择善恶。只能行善,或者只能行恶的人,就成了发条橙。—— 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
彻底善和彻底恶一样没有人性,重要的是到的选择权。恶必须与善共存,以便道德选择权的行使。人生是由道德实体的尖锐对立所维持的。—— 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
周而复始,直到世界末日,轮回轮回轮回,就像是有什么开天辟地的巨人,或者干脆是上帝他老人家自个儿在他的巨型巴掌里把一个臭烘烘的脏橙子转啊转啊转个不停。—— 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
音乐还在狂泻,鼓号齐鸣,小提琴破墙而入,我刚才躺着的小屋里,窗户敞开着。我走过去,向下看,汽车、公交车和步行的家伙在下面很远。—— 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
听上去好像事情就发生在昨天似的,我想,对他们而言也不过是昨天而已。—— 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
家,家家家,我想要回家,结果我就来到了“家”门口,哥们儿。—— 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