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怎么才能相信爸妈是发自内心的爱你?||渡过

亲子对话栏目征集到一个家长的问题:“家长要怎样做才能让孩子相信家长是完全接纳他了?才能让孩子相信家长是发自内心的爱他们”无独有偶,渡过社群内很多爸爸妈妈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这么爱孩子,孩子却看不到?为什么孩子会觉得我们的关爱是虚假的?事实上,“爱”这个话题很深奥,很值得探讨,关于爱的讨论在心理学上层出不穷。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以直戳人心的文字探讨了爱。在阅读今天的文章之前,请你试着判断以下说法你是否认同:1、爱,需要学习2、爱就是如何惹人爱,如何被爱3、爱的本质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寻找正确爱的对象4、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5、爱是主动的,被爱是被动的 关于爱的误解在家庭中,爱是流动的。但是在抑郁症孩子的家庭中,爱的流动往往是受阻的状态。这样的受阻,源于,爱与被爱的关系受阻多数家庭成员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而不愿当成爱的问题,即不愿当成一个爱的能力问题。对他们来说,爱就是如何被爱、如何惹人爱。爱就是需要有人接受自己的爱。爸爸:我每天辛苦在外面上班赚钱还不是为了你?没时间陪伴你可我也给了你其他弥补,为什么你还仇视我?——我爱你,为什么你不懂?妈妈: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舍弃了工作打乱了人生规划,为你这么痛苦,你为什么看不见?——我爱你,为什么你不来爱我?孩子:我一直在努力完成你们的心愿,你们对我的控制我真的受够了,你们没有尊重过我的感受,你们根本不懂我不关心我!——我爱你,但我现在更需要被爱!

图源:unsplash其实家庭中每个人都很渴望爱与被爱,但是能量流动是不平衡的。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的爱,和表达对被爱的需求。但是每个人的需求没有被听懂被看到。所以,学习爱的语言很重要爱,是需要学习的。 爱是给予?用最通俗的方式可以把爱的积极性表述为: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何谓“给予”?无论用什么语言解释“给予”,都难以精准的表达出背后复杂的含义。大家最普遍的误会是设想“给予”就是“放弃”某物,是丧失、牺牲。 在家庭中最常出现的爱的表达就是“牺牲”——这样的牺牲是双向的。一方面,家长认为自己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自己的未来规划,孩子生病后牺牲了自己更多的能量另一方面,孩子认为自己一直在迎合父母的期待,牺牲了自己的独立思想,曾经压抑了自己的情绪表达当双方都感到爱是“牺牲”的体验时,家庭变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每个人都为了捍卫自己光荣的牺牲,希望得到家庭成员的认可。有些人在牺牲意义上将“给予”视为一种美德。他们感到,正因为“给予”是痛苦的,他们才应该“给予”。在他们看来,“给予”的美德正在于这种接受牺牲的行为。对他们来说,“给予”比接受好。这一准则意味着承受剥夺之苦比享受欢乐好。 在家庭中还会出现的爱的表达叫“强制接受”它以接受为交换条件;没有接受的“给予”是欺骗。“孩子,我这是为你好呀,不然这么辛苦吃力不讨好干什么?”

图源:unsplash在家庭中有时候会出现“凭什么?”的声音爸爸:我工作为家庭付出已经很多了,凭什么要求我多付出情感的关爱和时间?妈妈:我照顾孩子付出的心血已经很多了,凭什么孩子生病后就开始指责我,让我承担主要责任?孩子:我自己受到了很多伤害,爸妈凭什么觉得我不懂事,让我理解他们?相信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实实在在的为家庭付出了很多,所以当被要求再次给予时,家庭成员感到“给予”是贫乏的,拒绝“给予”。凭什么是我主动呢?凭什么我要多付出一点呢?难道就因为我爱你,我就要卑微一些吗?相信这样的疑问普遍的存在于家庭沟通之中,似乎很多影视作品与小说也在渲染一个观点:那就是更爱的那个人比较卑微。但这就是对爱的误解,对给予的误解。其实真正的“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并不是因为“给予”是丧失、舍弃,而是因为自己存在的价值正在于给予的行为。在“给予”行为中,家庭成员可以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干。这种增强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自己倍感快乐,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勇于奉献、充满活力,因此也欢欣愉悦。在物质领域内“给予”意味着富有。在精神领域内“给予”意味着他把自身有活力的东西给予他人,他给他人以快乐、兴趣、理解、知识、幽默、伤感——把他自身的一切充满活力的东西表现出来并具体化。献出活力的过程,使他充实了另一个人,他通过增强自己的活力感而提高了他人的活力感。而这些东西又反过来影响他。

图源:unsplash爱的冲突这里必须提到另一种常见的错误,即以为爱必定意味着没有冲突。正如人们通常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避免痛苦和悲伤一样,他们也相信爱情意味着没有矛盾。他们用下面的事实为此观点找到恰当的理由:周围人的争斗未给有关各方带来任何好处,仅是一种破坏性的交换。但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数人的“冲突”实际上是试图避免真正的冲突。这些冲突是在本来就不易澄清和解决的小事和表面事情上的争执。两个人之间的真正冲突——不是为了掩盖或投射,是内心真实的坦率表露——是没有破坏性的。它可导致澄清事实,可产生精神净化,二人会从中汲取更多知识和力量。 爱的四种基本要素如何爱?爱的表现形式是怎么样的?弗洛姆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提到爱的四种基本要素:爱的主动特性明显地表现在这样的事实中,即所有形式的爱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爱蕴含着关心,这在母亲对孩子的爱中最为明显。婴儿明白吃东西时妈妈会微笑,哭泣时妈妈会把他搂在怀里,甚至大便时妈妈也会表扬他。所有这些感受可以概括为一条:我被爱。我之所以被爱,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因为我无以自助,因为我惹人喜欢,因为母亲需要我。归纳成一个更一般的公式便是:我因我的样子被爱。或者也可以更为准确地说:我是我,所以被爱。这种被母亲所爱的感受是被动的。我不必为了被人爱而做任何事——母爱是无条件的。要我做的只是存在——是她的孩子。母爱是极乐,是安宁,它无须索取,不必报偿。但母爱的无条件性也有一方面被忽视了:它不仅无须报偿,也无法索取、制造和控制。如果它出现,便像是恩赐;如果它不存在,似乎像是一切美好事物都消失了——谁也无法创造它。 弗洛姆认为,与母爱相比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愿望,因为你尽了职责,因为你像我。”在有条件的父爱中,我们发现与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就是父爱必须有报答,如果你不按他所希望的去做便会失去他的爱。父爱的本质在于:服从成为主要的美德,不服从乃是主要的罪孽——以收回父爱作为惩罚。积极方面同样重要。既然父爱是有条件的,我们就可以想办法获得它,并为此而努力;他的爱不像母爱那样不为我们所控制。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哪里缺少这种积极关心,哪里就根本没有爱。

图源:unsplash关注和关心包含了爱的另一方面,同时也是责任感的表现。当今的责任常指职责,从外部加于人身上的某些事。但从真正的意义上讲,责任完全是一种自愿的行为,是我对另一个人表达或没有表达的需要的反应。假如没有爱的第三种要素——尊重,那么责任有可能蜕变成支配和占有。尊重不是害怕和畏惧,而是了解一个人真实的情况并且愿意尊重他。不了解一个人就不能尊重他,爱的责任若没有了解作为向导便是盲目的。了解若无关心为动力,便是一句空话。了解有多种层次,作为爱的一个方面的了解没有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深入到本质。只有当我能够超越对自己的关心而按其本来面目发现另一个人时,这种了解才有可能完成。比如即使孩子并未明显流露出自己的情绪,父母就知道孩子应该是生气了。再进一步,父母便知道他忧虑重重,他感到孤独,感到内疚。然后,父母知道他生气不过是由更深一层的某种原因引起的,他是个遭受痛苦的孩子,他忧心忡忡,茫然不知所措。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心理咨询的重要因素,很多研究者费劲心思想要知道心理咨询为何能产生效果,研究各个流派,各个大师。结果发现起到显著作用的就是“共情”这个基础技术。当咨询师可以理解来访者为什么愤怒,为什么做出过激行为,为什么感到痛苦时,来访者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的力量。这样的力量是在弥补来访者过往生命中的孤独体验。

图源:unsplash弗洛姆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最后总结了一段话:童稚的爱遵循这一原则:“我因被爱而爱。”成熟的爱遵循“我因爱而被爱”这一原则。不成熟的爱宣称:“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发现爱,表达爱!人在焦虑、抑郁的时候,往往能量耗竭,难以感受到身边的爱意和关怀;而感受爱与表达爱,都是康复的重要一环为了让爱能流动起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