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楷书法的源流!(可作硬笔临习)
小楷源流简介
▲董其昌临《孝女曹娥碑》
小楷大约产生于汉末魏初之间(约公元三世纪初),从近年出土的大量汉简帛书来看,雏形楷书虽然体势微扁,时带波捺,富有较浓的隶意,但已初具规模。
其实从隶书蜕变成楷书,是一个很自然的趋势,在印刷术尚未问世时,随着文字的广泛使用,大量的书籍,文告,经卷都需要人工手抄,尽管隶书比小篆书写起来便捷得多,但隶书中每字多带波捺,而这种具有装饰性的波捺最容易影响书写的速度,于是古人就在书写时逐渐地扬弃了这种并无实际意义的波捺,采用了回锋收笔的方法,书写起来就更流利便捷,这样就形成了楷书。
因此楷书的出现是实用的需要,它是符合文字演变的规律的。
▲林散之的小楷书法作品
小楷形成于魏晋,发展于南北朝,成熟于盛唐时期,以后各代,书家辈出,名手如云,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为我们学习小楷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这是我国传统建艺术中的一大瑰宝。
▲文征明,《太上老君常清静经》
纵观我国书法艺术中的小楷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到它从两个方面在进行着发展,一是在民间中,一批名不见经传的书生和经生,他们以从事抄写书籍、经卷为职业,其名虽默默无闻,其书却楚楚可观。
晚清以来,从我国新疆、甘肃等地发现大量的手抄经卷来看,可以发觉这些经卷的风格大致可以分成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段时期由于楷书刚从隶书蜕变而来,汉隶、章草、行书、楷书、今草等各种书体相互影响,在法度尚未完全成熟的隶楷错变时期,显示出一种不稳定的时代特色,从而形成了众多的面貌,早期的六朝写经还保持着相当浓厚的汉隶遗意。
如晋写本《吴书孙权传》和六朝写经卷残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写勒和捺时,收笔处重按铺毫,并带有隶书的波磔,但起笔处常尖锋入纸或方笔折锋,转折处也不提笔另起,这已初具楷书的规模。
到了六朝后期,楷意渐浓,点撇钩挑等法度渐备,收笔时的隶书波磔亦渐减少,以《妙法莲华经卷第二》、《佛说净饭王般涅盘经并洗浴温室经》等写经已在形式上很接近楷书。第二个时期是隋唐时期,小楷经过长期的嬗变,渐趋成熟,形式和风格亦渐趋完美,布局齐整,结字严谨,点画精劲,法度具备,如隋《大般涅盘经》和当时著名的小楷碑刻《董美人墓志》,方正庄重,劲健峻爽,偶而有些长画,在收笔时微杂隶意,显得笔致古茂浑厚,对唐代楷书的完全成熟,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唐代一方面由于国家的繁荣,政治、经济、文化、手工业等有了发展,这就为唐代书法的昌盛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和丰富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帝王的爱好和以书取仕的刺激,在印刷术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大量的书籍和经卷仍需依靠人工手抄,于是书法节术与实用相结合,在上层社会中出现许多的著名书家。
在民间社会中,继六朝之余绪,又出现了许多经生和书生,这些民间书手,保留了魏晋六朝时期的质朴雄强的特色,又掺合了隋唐时期的严谨精到的规矩,书风清秀工整,对繁荣唐代书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唐代写经中亦有高手,最著名的是钟绍京。
▲文征明,《草堂十志》
钟绍京(生卒年不详),字可大,虔州(今江西)赣人,以工书直凤阁,相传他师事薛稷,家藏二王真迹颇多,唐明皇也极喜爱他的书法。
他的小楷笔法精妙入神,点画妍媚遒劲,得献之遗风,元代的赵孟頫受其影响极深。传世作品有《灵飞经》、《转轮王经》等,近年又发现唐人佚名《灵飞经》小楷真迹,从其笔意来看,与钟绍京所书的《灵飞经》刻本极为相似,疑出于一人之手。
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评论钟绍京的小楷如新莺矜百啭之声,褒中有贬,既赞赏了他的书法清新妍媚,又批评了他的小楷缺少一种高古浑朴的气息。
▲灵飞经墨迹版
唐人写经一般都不具名,从大量的经卷来看,大都不知道书者为谁,这是十分可惜的事。但有一经卷却例外,即《唐龙朔二年写经卷》,在其卷末题曰:“此经即于云际上寺常住供养,经生沈弘写,用纸十六张,造经僧道爽别本再校讫。”写明为经生沈弘书,沈弘何许人,已无从稽考,但从书写的水平来看,当是经生中一流人物。
除此经卷之外,还有以抄书为职业的书生,一九六四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写本论语》的残纸上可以看到这些书生也具有较高的书写水平。
▲《黄庭经》,两个版本
总之,魏晋六朝以及隋唐人的写经,虽大都出于民间,但从他们的艺术水平来看,无疑对我们今天学习古代小楷艺术,探索不同的时代风貌,研究书体的演过程,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遗憾的是解放前在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量唐人写经手卷都已流失海外,这些佚名的古代书法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凡有志于小楷艺术者从中去探消息,可以获得创作的新意,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
在我国的小楷艺术发展史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一些著名的书家,他们在民间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着雅化的工作,使小楷艺术进入更高的层次。尽管这些书家身居上层建筑,但无不苦殚学力,极虑专精,因此他们的作品能够出风入雅,轶俗超凡,在功力法度的基础上,又注入了他们的精神、意趣,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承上启下,开创出一代又一代的新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