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纪实文学:高唐老县城
点击"淡味茶”关注我们
中篇记实文学
文/张堂玉
总编:慢半拍
主编:高山流水
执行主编:咖啡的味道
我说的高唐老县城不是千年前禹城西南、伦镇西北的老高唐县城,因那时的资料极少,我知道的资料更少。也不是迁到现址解放前的老县城,因那时我还没出生。我说的是我这个“五零后”记忆中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未至七十年代初的老县城。说一下那时的旧城建筑、街道布局、人文历史、风情轶事等。
上世纪五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的高唐县城可以用“破旧脏乱差”五个字来概括。说它破旧是因为城里关外的民房、公房大都破旧不堪。包括城中心地标性建筑钟鼓楼(当时都叫它钟楼,因为楼上只有钟没有鼓),墙皮斑驳脱落、楼门洞的墙上伤痕累累,全城仅有几家新商铺。说它脏乱差是因为全城没有一个公共厕所,没有一条沥青路,没有一笺路灯。垃圾沿街倾倒,街道也没有专人清扫。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夜间漆黑一片。全城只有安放在钟鼓楼上的一只高音喇叭。所以当时有这样几句顺口溜:
高唐县真稀松,
没有马路没有灯,
一个喇叭全城听。
那时的县城特小,东到现在的东兴路,西到西关外(大舜小区)。南到南关外的聊禹路,北到现在的金城路。(那时叫新城路)城区原住民基本没有非农业人口,大都是农业人口。一九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城区属于灯塔人民公社,下辖三十多个大队,城里有六个大队,东街、中街、西街东、西街西、菜市街、南街。城外有四个大队,东关、西关、南关、北关。那时有几句打油诗说高唐有四大怪:
高唐县四大怪
北门屯堵无北街,
北关设在东门外。
水不护城城绕水,
城中没有十字街。
到了六十年代后又多了一怪:
东城门外无东关,
变成一街和二街。
据《山东通志.卷十六.高唐州》《山东通志.卷之十四.禹城县》记载,高唐县自伦镇迁来前这里曾是南清河郡的一座废城。县治迁来后经几十年的修建初具县城规模,又经几百年的修建完善,尤其修建砖城墙、城门楼、升格为州后,才有了城市的样子,清朝乾隆时达到高唐的鼎盛时期。鸦片战争后国破民穷,战乱不断,历经兵灾县城破败不堪,解放后虽有一些建设,老城区面貌仍改观不大。由于历史地理原因,城内只有一条东西大街,也就是现在的鼓楼路,还有始自鼓楼路的五条南北丁字街。鼓楼路北都是一些窄小的胡同,胡同往北不远就是北湖南岸。钟鼓楼以北的北湖路虽与果木市街相通但因是一条湖心路两边没有房屋不是街道,所以城中只有五条丁字街没有一条十字街。
关于没有北城门,高唐有流传了好几百年的一首民谣:
北门透透气,
出了个杜兵备儿。
北门捅一捅,
出了个朱三省。
(杜兵备儿指明朝蓟州兵备道员杜潜,朱三省说的是清朝三省总督朱昌祚,他二人都是高唐人)。我小时候听老人们说,因高唐历史上的兵灾都是北方鞑子(北方少数民族)所以为了安全,历史上从未留过北门,只有一个东北豁子(缺口)那是长毛(太平军)李开芳占据高唐,清军用土砲轰击留下的。但传说毕竟是传说,我查了一下资料,明朝景泰年间知州赵玉修建城墙时曾修建了北门和城门楼,后来因地势低洼、反复积水,城门常年关闭不用。二百多年后清朝康熙四十八年知州龙图躍重修时城门楼已坍塌废用,遂重修并命名为“拱极”。但到光绪三十三年时北城门楼和北门因地势低洼常有积水又坍塌废用,没再修复。所以之后就没了北门,因北门里地势低洼易积水不适宜建房、所以就没有北街。因为没了北门所以就将北关设在了东城门外的鼓楼路以北,这就是造成高唐四大怪的原因。(关于水不护城,城绕水我留在本文最后解释)。
说高唐城就先从钟鼓楼说起吧。关于钟鼓楼我去年有一篇专文“高唐钟鼓楼”发表在“公众号淡味茶”上,(点开链接可看:张堂玉纪实散文:高唐钟鼓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公众号上查看,也可以在百度上输入我的名字搜索。二O一八年我曾委托县政协的朋友提案重修钟鼓楼,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重修的钟鼓楼一定会在城中心重新矗立在我们面前。
钟鼓楼往西不远路南就是高唐县剧院,老高唐人都叫它“老戏园子”,大概是解放前修建的吧。剧院南北长约六十米,东西宽约二十五米,高约十米,是土木结构,戏台是木板的,唱武戏翻跟斗时戏台咚咚作响。位于剧院内东北角、西北角的两个楼梯和二楼楼板也是木头的。二楼呈马蹄状半包围样式,下面有木柱支撑,楼上楼下的座位都是木连椅。从南到北大约二十五排,第五排正中位置最好,都是留给县里重要人物的。
开戏前有许多小商贩在两边的通道上来回走动、叫卖瓜子、花糖、香烟,边瞌瓜子边看戏那时是有钱人的享受!到演出时间时大幕被拉幕人缓缓拉开,乐队先演奏打击乐约十分钟,叫开嗵。之后演出正式开始,演出约一个半小时后落幕,拉幕人放到前台一个木牌上面写着“剧场休息”四个大字。演员喝水休息约二十分钟后,继续演出直至闸戏。这时全体演员列队前台謝幕、主演在当中向观众鞠躬鼓掌致谢,观众也报以热烈掌声,演出全部结束。
离闸戏结束前半小时,门前检票的撤走,这时门外的人可自由进入看戏,这叫看“戏尾巴”。我小时候特别爱看戏,因为没钱买票常在剧院南门西边的墙上爬进去看,俗称“爬戏园子”。爬戏园子也不是次次都成功,有一次我爬上墙刚跳下去就被蹲守在那里的看守人员逮了个正着,随后拧着耳朵从前门驱逐出去。碰到这种情况就只好在门前等看戏尾巴了。
那时演的戏大多是古装戏。后來也有了几部现代戏,有聊城评剧团筱佩珠主演的“八一风暴”(纪念南昌起义),当时这部戏红遍了大半个中国,南昌起义的领导人朱德委员长曾观看演出并与全体演职人员合影留念。还有高唐京剧团殷召云、姜美萍夫妇主演的“芦荡火种”(后改为沙家浜),也曾轰动一时。古装戏我爱看武打戏,象“长坂坡”“盘絲洞”“闹天宫”“八大锤”“古城会”等。但有时也被一些文戏所感动,记得看一出评剧“相思树”,那年是一九五七年我才七岁,看到剧中人横遭迫害、不得已拔剑自尽,在埋葬他时、他妻子跳入墓穴以生殉死,唱了一大段哭腔,竟也被剧情感染泪流满面。(因我从小就不爱哭泣流泪。)
一九六四年老戏院子被拆除在原地新建了新剧院。新剧院和老剧院面积差不多大,只是把楼梯和二楼换成了水泥浇筑的,其他没有多大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高唐县进行大规模旧城改造,新剧院也被拆除了。前几年县政府又在李苦禅纪念馆附近修起了更现代的剧院,相信不久就能使用了。
出老剧院往西走不远路南是县城第一条丁字街——菜市街。继续往西走不远处路北有一尊正方形的大石碑,四面都有碑文,顶部有碑帽,底部有碑座,人们都叫它“四棱子碑”。何人为何人立碑,后来流落到何方,我没查到资料,盼有关专家学者调查考证。
碑西不远处有一个宽约八米往西北湖排水的水沟和水簸箕,全部由青石板铺成,人们都叫它“流水沟”。继续西走除路北的城关基社及採购站外都是破旧的民房。到原来的西城门时有一座砖拱桥联通南湖北湖。据记载桥东路北历史上曾有一所关帝庙,解放前已踪迹全无,无片瓦可寻。据《三国志》记载,东汉末年刘备曾在高唐任县尉(付县级武官)、县令。关羽、张飞也随他在高唐任职,不知什么原因后来却单独修了关帝庙。
桥东路北有一间北屋,七十年代初是西关卫生室,当时是我的好友田有渠任赤脚医生。田有渠大哥长我五岁,是高唐著名中医小儿科大夫陈荣先生的高徒,学习五年尽得其真传。学成后因形势原因没能分配工作,回大队当赤脚医生办起了卫生室。由于经常到城关医院开会见面,说话投机、相见恨晚,慢慢成了知心朋友。一九七二年青黄不接季节,我全家无粮可炊。知道有渠兄家道殷实,我就到他卫生室找他去借点粮食。他二话没说就领着我到家,让嫂子给我盛了半布袋棒子(玉米),我让嫂子用枰称一下,有渠兄却摆手拒绝说,别称了,吃完了不夠再来。度过了这段困难的日子后,我去还粮食,有渠兄滿脸不悦说,还什么,你有事找我是看得起我,说明咱俩是真朋友,你要还了就是拒绝我的友情,说明咱俩不是真朋友!话已至此我只好把粮食又驮回家。有渠兄就是这么一位豪爽义气的好大哥!可惜大哥嗜酒如命,刚到花甲就因脑卒中驾鹤西去,使我失去了一位好大哥!
过了小桥就是西关了。路在这里形成了三叉口,往西南的路通三十里铺,往西北的通夏津。
回头再说菜市街,莱市街因历史上是买卖蔬菜的市面而得名,它北起于鼓楼西路,经南街南关终于聊禹公路是城里最长的丁字南北街。南街和南关虽然比东街东关比较偏僻但解放前却出了好几个高唐名人。
第一名人杜道时,高唐城里南街人。自幼读书,小学毕业后到北平第四中学就读,一九三五年参加著名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一九三六年考入国民党昆明航空学校学习飞机驾驶,毕业后在成都试飞苏式轰炸机,一九四O年调入国民党空军远程轰炸机部队一一空军第八大队。一九四O年密谋弃暗投明未成,一九四九年驾驶一架美制G一40型运输机成功从台湾返回大陆,成为国民党退据台湾后驾机起义的第一人。受到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和宴请。开国大典时参加十七机编队在天安门上空飞行接受毛主席的检阅,所以杜道石不仅是南街人也是全体高唐人民的荣耀和骄傲。
南街的另一名人是高唐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杜友棻,是杜道时的伯父。他是光绪三十年的秀才,后参加中国同盟会。五四运动时期创办三清观女子两等(初等、高等)小学,后又自筹资金在南街创办尚志小学,对发展高唐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杜友棻的女婿杨笙甫是来高唐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一九二六年介绍金谷兰加入共产党,并筹建了中共高唐支部。一九三七年高唐沦陷后,杜友棻拒绝日伪政权的任命,他率先抵制日货,不穿洋布、不用洋油。他还写了一本爱国书籍,书名为巜我是中国人》,一九四五年病逝。
高唐县著名爱国进步民主人士姚公芹也是南街人。他一九一一年在聊城中学毕业,而后在城东孙家庙小学任教。不久回家开办著名的姚家酒店从事酿酒行业,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三年任南关小学校长。他思想进步、爱国反日拒绝日伪政权的任命,多次向地下中共党员董诚、解金声提供日伪情报。县城解放后土地改革时,主动献出自家的六十亩良田和二十间房屋。多次被选为县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县中苏友协付会长,一九八一年病逝。
另一南街名人是张静愚,他自幼读书,后留英学习机械工程,回国后调入黄埔军校,曾任蒋介石英文秘书,后在国民党军政部门任要职,最高任中将空军署长(相当于空军司令),是高唐县在国民党任职最高的军政人员。一九四九年随蒋介石去台,一九八四年病逝在台湾。
南街还有一位明朝历史名人杜潜,因曾任蓟州兵备道员,被高唐人称为杜兵备儿。原籍为河南省陈州府扶沟县人。曾入朝与倭寇作战屡立战功。后遭锦衣卫(明朝特务组织)萧太亨诬陷,被万历皇帝处死。万历四十三年平反昭雪,追封其为兵部尚书(国防部长)并赐以金头安葬。下葬那天,杜潜的女儿哭着说,金头银头不如俺爹的肉头,围观的百姓无不泪流满面。其墓地在城西杜庄附近,坟丘又高又大,不知现在是否得到了应有的保护。
上述南街五位名人的故居因城区改造拆迁都没保留下来,只有杜潜故居的一棵大槐树保留至今,现在南湖北桥东北角路边(文物部门应立文物保护标志)。此槐由医学博士张保中(高唐中街人,全国著名骨科专家,北京协和医院副教授)捐献,环保硕士张波书面建议,金铭公司会计张新中先生出面奔波多方交涉,让大桥西移才得以保全。在此作者仅向这三位热心保护文物的有识之士致以真诚的敬意。
特邀作家简介:张堂玉,笔名:草根诗人、游郎油郎。1950年5月生。中医执业医师,大专学历,中共党员。一生喜爱文学,尤喜古体诗词,其诗作曾多次为《高唐州报》所刋用。并多次参加全国性诗词大赛荣获金奖,同时被授予“爱国诗人”称号。
淡味茶原创文艺微刊第14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