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基金经理真的那么灵?

近来,股市的升温带来基金投资的红火。去年以来,基金“抱团股”大涨,“炒股不如炒基”的现象吸引大批投资者加速进场,这一盛况下,基金公司纷纷发行新基金,银行APP、地铁、公交到处都是基金销售广告。“日光”“限购”“提前结束募集”……让很多新基民大呼不过瘾。

与此同时,“基金”话题不断发酵,频频登上微博、知乎等热搜。

新基民中,年轻人越来越多,炒基金成为微博、知乎、B站新社交话题,一些顶流基金经理开始出圈,成为网红大V,粉丝为他们成立了后援会,捧他们为“锦鲤”。

然而,市场变幻莫测。就在很多人处于财富幻觉中时,前期大涨的白酒、新能源车、光伏等板块开始深幅调整,新进投资者被套,市场给了他们一记当头棒喝。基金净值下跌,有些基金经理被“骂”上热搜。

投资中常说,人性比山岳还要古老。跟炒股票一样,基金投资也出现追涨杀跌、羊群效应。股市热时基金发行被抢购、秒光,股市冷时怎么吆喝也卖不出。

频繁操作之后,基民不仅损失较高的申赎费用,比如7天内赎回,就有高达1.5%的“惩罚”费率,而且难以获得股票增值、基金净值增长的这个“大头”收益。这种收益,往往在长期才能“跑”出来,要知道,一年三倍的神话满地皆是,但三年一倍的业绩寥寥无几。

客观来讲,基金投资是比单纯炒股票更为科学的投资方式。基金投资的原则是组合投资、分散风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面”。但再稳健的投资策略也难挡非理性的炒作。炒基金不是没有风险,风险是涨出来的,基金的投资标的依然是股票,也要跟随市场波动。

现在,把娱乐圈捧网红的玩法借用到专业的金融投资领域,很有可能“绑架”专业投资人的心态和判断,影响最终收益水平,更与己无益。

因此,对当前投资基金的局部狂热现象要全面审视,理性分析。从基金公司的机构行为来讲,行情好的时候多发基金无可厚非,但如果抱着拼规模、收取固定管理费“肥”了自己的心态,越过自己的能力圈投资,就得不偿失了。

近日来,一些明星基金主动限购或暂停申购,控制规模,体现了理性的一面。但有一些大V、UP主诱导开户、建立付费社群,浑水摸鱼割韭菜,这样的行为就要严肃整治了。

对个人投资者来讲,将资金委托给专业的投资机构时,要擦亮眼睛,甄选长期业绩稳健的管理人,谨防个别机构的“散户化”,更不能有“躺着赚钱”的麻痹思想。

人很难赚到自己认知层面外的钱,要树立理性多元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当然,适当做点市场、行业的研究学习,更能提升投资的胜率。

编辑:吴明泽
责任编辑:瑞雪
来源:央视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