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与创作八讲/第二课:四声平仄

诗词格律与创作八讲

第二课 四声平仄

【要点】:

1.汉语的四声,平、上、去、入,其中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2.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与古四声平、上、去、入的关系,“入派三声”;3.入声字的查找和记忆。

格律知识分三关,辨声,知韵,识律,声韵律三关是一环套一环的。今天从区分四声平仄说起。

写诗为什么要区别平仄,并把它搭配起来运用?是因为平仄的交错会产生声韵的和谐。上古诗歌并没有自觉地安排平仄,他们作诗是冲口而出,调子怎么合适就怎么喊出来。所以并不存在格律的问题。到了南朝的时候,因为当时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诗人开始发现汉语发声区分平仄的规律,并把它运用到作诗上,使音调高低和谐,唇吻相应,这就是格律诗的萌芽开端。这一套声调的运用,连同诗歌体式的定型,(如律诗,绝句),是到初盛唐才正式成立的。此后古典诗歌中近体格律诗的格式一直保持了千余年,直到现在。

汉语发音的音调,有平有仄,平声悠扬平缓,仄声斩截跌宕,平仄交错起来运用,才能达到声韵上抑扬顿挫的美感。因为连用平声或仄声,会造成声调上的单一呆板,这是不符合声韵美感的。这样刻意在音调上的安排,其根本准则就与中国文化“和”的原则是相应的。上节课不是说了诗歌可以跟文化的大道相通吗?这就是一个印证。平仄就如阴阳,有阴有阳,阴阳和合,才是“和”,所以格律诗关于平仄的安排,总的原则也就是“和”,平声不能多过仄声,仄声不能多过平声,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二者的平衡。

那么怎么来把握这个“和”?在上古诗歌里,因为诗歌多是和乐而歌的,所以声调上的和谐主要是依据乐律。配乐歌唱能够和谐,那么也就是声调上的和谐了。五言诗出现后,逐渐独立于乐府诗之外,成为不依傍音乐的纯文学样式,那么这时五言诗的声调该怎么把握和呢?南朝的诗人就发现汉语发音分四声的规律,按照四声来判定平仄,再来安排平仄的多少。

汉语的四声,成为平上去入。怎么判定平上去入?古人列举的例子是:天子圣哲。这四个字就分别是平,上,去,入。其中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

我们可以依照现代汉语的音调标准,帮助我们去判定汉语古音的平上去入。一般来说,普通话按声调分为一二三四声,跟古音对照来看,一声,二声相当于平,三声相当于上,四声相当于去。剩下一个入声,在普通话系统里是没有对应的。因为入声字在元代以后的近古音系统里,渐渐消失了,这就是“入派三声”,就是说入声字被归派到平,上,去三声当中去了。所以我们无法依据普通话的发音标准去辨识入声字。如前面的哲字,按照普通话的声调,哲是第二声,但在古汉语里,它是入声字。

我们现在要掌握平上去入,怎么办?平,上,去,基本可以按照普通话的一二三四声去判定它。剩下一个入声,比较麻烦,用普通话无法辨识了,只好去查韵表。在平水韵里,分为平上去入四类,入声部搜罗了我们写诗最常见的大部分入声字。所以要识别入声字,只好把这个入声字表看熟。多看多识,以后自己读诗时就会留意,就会识别了。

入声字很多的,读到古诗随处可见,所以这部分得特别强调一下。入声字现在用普通话没法读出原有的意味了,只有在某些方言里才能体会出差别。我们写格律诗,注意怎么区分入声字就够了,不必要求你知道它怎么读

格律诗的平仄要求,一定要按照古代汉语平上去入来,所谓哲字当二声用,那是普通话的音调标准,一般是不用于写格律诗的

只需要能识别入声就可以,在写诗时,哪些地方该平,哪些地方该仄,你在选字用字时,知道将入声字放在改仄的地方,就行了。并不要求你去读。因为古音的声调,到如今发生了变动。即使是闽浙粤地的方言,是否即跟唐代的语音一致,也很难说。

一是数量词,壹也是数量词,但还有专一,单一的意思汉字简化后这两个字就合并了。

我们不必理会具体怎么发音,语音随着时间地域的变化是很大的,我们只要知道它的声调上的属性是平还是仄即可,因为这关系到写诗时的用字和选字。

诗词世界公众号里的查诗软件,大家要学会用。或者打印一份平水韵放在手边,随时查阅。

所谓一二三四声,是普通话的音调,跟平上去入不是一回事。这是两个系统的标准。我说用普通话的声调帮助我们辨识四声,是为了方便大家辨识。但不要混淆这两个系统的概念。入声就是入声,它不分一二声,只是入声字会分派在相应的平、上、去三声中。

霭在古汉语里,是上声。在现代汉语里是第三声。不能说”现代汉语霭就是上声“,这个说法是错的。我前面强调了,要注意在不同的系统里去运用概念。

大家注意这一句诗,白,合,入都是入声字。看,在这里读平声。这是古音变读的情况,读作”刊“。因为按照格律,这句是仄仄仄平平。看字势必是平声。也有读作去声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大家依照平水韵表,就可以查到大部分字的平仄。但是要注意有很多字是有多音,多义,或者古音变读的,往往会影响到它读音上的平仄属性。如前面的看字。再比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里的”思“就应该读作去声。因为按照格律,是不允许连续三个平声出现在句尾的,所以思华年,应该是仄平平。等大家接下来熟悉平仄规律后,就可以反过来帮助大家识别一些字的特殊音调了。

这样的读音特例很多。比如: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过字在这里是韵脚字,它是平声,应当读成”锅“。但它同时有可以是去声的。这一类的字要特别注意。该平的地方,不能错将一些入声字用在上面,该仄的地方,无论用上,去,入都可以。

王力也只举出一部分的字例,主要靠读诗看书时多积累。有些他会特意标注出有两种读音的字。或者那些有多义变化而导致多音的字,辨别平上去入,除了运用普通话音调帮助判断大部分字在,剩下的入声要查入声字表

现在比较麻烦的,一是入声字,大家还不太熟。二是一些特殊的多音字或变读字,这个要通过多翻韵表和多读诗来积累。这类字挺多的,比如望,忘,这些字都是可以用作平声的。因为这也特殊字的存在,我们没发完全按照普通话的音调来区别。

我再举个例子: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在这句里,玩字是去声,而不能凭借普通话的音调去判定它。忘字是平声。也不能通过普通话的音调来判定。因为如果你懂得了平仄的规律,这些隐藏的字就可以推断出来。此句的平仄规律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所以处在第二、四位置上的玩、忘这两个字,它是合乎格律的。

再比如俱,它应该是平声字,因为”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这些诗例里,俱都是处在平声的位置的。你读诗时留意这些地方,就会很快记住这些比较特殊的字及其发音。等到你自己来写诗时,就知道这些字该安在什么地方。所以我一开始说可以用普通话的音调帮助我们识别四声,但不能完全以这个方法代替,就是因为有这些特殊字例存在。

总结一下:

大部分的平、上、去声,可以依照普通话的声调来辨别。入声字要查平水韵表,多音多义字,古音变读字,则需要平时多看多积累。

本次作业:

在唐诗三百首中的第八卷五言绝句,第十卷七言绝句中,各选三首诗,标出平仄。遇到有入声字的,单独在括号中标识出来。

例子:

《行宫》

作者: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入声字:落,寂,寞,白,说)

大家按照这样的格式来作。只标注平仄,不必细分平上去入了。把入声字单独挑出来。

入声字不会随意变动。但要注意入声字里有些字是多音的,一个音是入声,另一个音或许就是平声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