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枪声——王咀战斗始末 | 贡发芹

戴上耳机听更嗨!

王咀(也写作嘴)战斗已过去80年。新四军四师彭雪枫创办的《拂晓报》于1941年9月29日曾发表3篇文章通讯报道,记述了此事。但报道中只提到指挥领导是刘政委,参战部队及人数,战斗经过及细节等均语焉不详,可能是当时形势缘故和保密需要。其他史料也有记述,但多不够具体,不甚了了。

笔者的家乡杨套距离王咀之南500余米,笔者自记事以来,经常听到当地许多村民讲述王咀战斗故事,绘声绘色,但明显带有演绎痕迹,而且他们也都不知道是哪支部队,只知道是新四军,坐船从女山西头过来的。如今这些村民多已作古,健在者已寥寥无几,年龄至少90岁以上,且思路不再清晰。

笔者经长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研判,慎重梳理取舍,现力求还原王咀战斗真相如下。

王咀战斗系王咀地理环境决定的。

王咀即王摆渡所在之处,位于今安徽省明光市女山湖镇境内女山脚下女山湖南岸。自邵岗(原邵岗乡所在地)沿邵北公路北行至尽头湖边上,有个小村庄,即王咀。女山湖是淮河下游南岸最大支流池河的一部分,池河发源于定远县西北大金山东麓,流经定远、凤阳、嘉山3县,于苏皖交界的洪山头注入淮河,总流域面积为4215平方公里,全长248公里(解放前入淮水道为改变前长245公里)。习惯上称池河明光至抹山段为九道湾,抹山至王咀段为女山湖,王咀至旧县(今女山湖镇)段为荷花池。王咀东西几百米之内女山湖面相对较窄,深度适中,水流舒缓,水面平静,风浪较小,不会形成漩涡,适合水上交通工具特别是小木船通行,即使遇到恶劣天气,也多能正常摆渡,因此形成渡口。

王咀正西面3公里处还有一个杨咀渡口。女山湖原为南北走向,接近女山处水面逐渐宽阔,最阔处超过5公里,拐过杨咀后,湖面突然窄,不足1点5公里,湖水向东北方泄入淮河,人们称这里叫池河口(解放后兴建潘村湖农场,池河入淮水道被堵塞,改向东南由荷花池入淮)。杨咀渡口女山湖水域较宽,处于湖面由西向东南拐弯处,水流湍急,风急浪险,容易形成漩涡,非风晴好天气,一般不能摆渡。

王摆渡是女山湖上一个古老渡口,历史悠久,据说因历史人物后梁大将王彦章(863年~923年)在此摆渡为生并在此大战过李存孝(858年~894年)而得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属于泗(州)六(合)古道要津。古代六合、浦口为江北大商埠,是古泗州(今安徽泗县、灵璧、五河等地和江苏泗洪、睢宁等地)特别是淮河下游两岸物资集散地,因商贸往来频繁才有此古道。四六古道为古泗州商人开辟,他们由五河渡淮,经朱顶、紫阳到达女山湖北岸老咀,或由浮山、柳巷渡淮经潘村到达女山湖北岸老咀,越过女山湖,经王摆渡、津里、十五里井、白沙王、涝口、开门岭、自来桥,通向来安、江苏六合。泗六古道在明光境内约65公里,宽3点5米,沙石路面,1911年底,津浦铁路通车,此路逐渐荒废,但此后渡口一直在发挥应有的作用。

现在王摆渡对面的丰收圩(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修筑)、潘村湖农场(上个世纪50年代前期兴建),原来都是芦苇荡,一直绵延到淮河、洪泽湖。清末民初,淮河已被水患频仍,许多人因洪灾沦为流民,南徙途中落脚王摆渡,暂得栖身,靠打鱼、编织芦苇制品临时谋生。鼎盛时期,王咀一两百家住户,五六百人口。简易街道纵横,摊铺林立,屋舍俨然,但以芦苇搭建的临时性草房居多。每天商旅络绎不绝,人气旺盛。

王咀战斗系王咀社会功能决定的。

清代乾隆年间,安徽盱眙县收税稽查分口分别设在涧溪镇和旧县镇(今女山湖镇),隶属于正阳关。中后期因淮河淤塞,原设于盱眙县涧溪镇的涧溪关口移设于王摆渡,仍名涧溪关明光分卡(即涧溪关所分)。初由本地油商胡德泰之请分设,专报油粮。王摆渡不光是交通要津,方便商旅通行,而且成为了政府税收处所,具有了社会功能。

太平天国战争之后,即清同治年之后,明光无专营之油商,其分卡经常被别人承包,只报旱路船只出入,仍由王摆渡涧溪关抽税。

民国初年,有个叫丁志坚的人,通过关系运作,到盱眙县明光设立明光分关,水陆出入商货,均须纳税,而王摆渡之涧溪关仍旧。因在距离较近的一河之上设立双卡,加重了商民负担,遭到商民反对,后改王摆渡为涧溪关分卡,只收陆路商货之税②。

抗战中期,日本人和汪伪盱眙县政府仍旧在王摆渡设立了税卡,而且加强了对王摆渡的控制,为阻断女山湖两岸新四军联络,还委派么开贵为队长、林荣逋为副队长率一个伪军中队驻扎王咀,号称和平救国军,有70多人,20多条枪,拥有营房和院落,王咀从此具有了军事功能。

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潘村是大集镇,二、五、八、十逢集,五、十为大集,距离王摆渡约9公里。潘村对面的河南面邵岗乡(已并入女山湖镇)、大郢乡(已并入苏巷镇)没有集市,当地百姓逢年过节,采购蔬菜等农副产品都要经过王摆渡赶潘村集,来回一趟得一天时间。每到逢集之日,渡口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除感激外,岸上居民还经常过河到对面打猪草、拾荒、捕鱼、捉蟹,特别是春二三月或是秋收之后,农闲之时,岸上居民每天都有数百人前往湖对面拾草,都是乡里乡亲的,每人带一个鸡蛋,船家就摆你来回。

那时,王摆渡有10几条小木船。不用橹和桨,用竹篙撑船,风平浪静时,来回40分钟左右。不逢集时,一两家值班,逢大集时,大家一起摆渡,10几条船往来争渡,络绎不绝,人声喧嚣,十分繁忙热闹。

王咀战斗系当时抗战形势决定的。

1940年3月中旬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自来桥镇成立,隶属淮南路东专员公署,新四军五支队办事处处长汪道涵任县长。下辖自来桥、津里、古沛、潘村四区。

这里要说明的是,1932年,国民嘉山县政府成立,治老三界,绝大部分区域来自盱眙。女山湖两岸的津里、旧县、邵岗、大郢、苏巷、戴巷、义集、柳巷潘村、浮山、紫阳、古沛、桥头等乡镇仍属国民盱眙县范围,直到解放初才划归嘉山县(1994年改为明光市)。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范围属于国民嘉山县与国民盱眙县交接地带,大部分属于国民盱眙县辖区。

1940年4月中共盱嘉县工委撤销,成立中共嘉山县委,属中共皖东津浦路东省委。下辖第一区委(自来桥)、第二区委(津里)、第三区委(古沛)、第四区委(潘村)。

1938年日军入侵盱眙县城、嘉山县城(老三界)及津浦线重镇明光。1938年1月18日日军占领明光,成立维持会。1940年5月左右在明光成立了汪伪嘉山县政府。1940年8月至9月间,日军侵占皖东抗日根据地,占领嘉山县民主政府第二区(津里),在明盱公路沿线石坝、津里等处和明旧路桑苗、旧县、张凤滩等处设立了据点。

1940年9月15日,日军占领盱眙县城,后成立了汪伪盱眙县政府。此后,日军经常开动汽油船在明光至旧县镇之间女山湖面上游弋巡查,第三区(古沛)、第四区(潘村)与嘉山县党的领导关系被切断。为此,中共苏皖边区委员会决定在女山湖以北地区成立中共盱凤嘉边区工委,驻古沛南园,刘起源任书记。下辖一个潘村区委,8个直属乡党支部。1941年5月,中共皖东北区委员会决定成立盱凤嘉县委,先后属中共皖东北区委、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委员会,同时成立盱凤嘉县办事处,后改为盱凤嘉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

王咀与杨咀之间直线之南形成一个半圆型水套,水套圆弧顶端有个村庄叫岳套,圆弧顶端至王咀之间有个村庄叫杨套,杨套庄子上有个大地主杨宗兰,曾任盱眙县旧县镇镇长多年,1940年初,被旧县镇地方势力吕介甫勾结日本人挤走,杨宗兰回到杨套暂时蛰伏,他不愿投靠日本人,也不想结交共产党。杨宗兰堂兄弟5人,在杨套拥有4处两进以上院落,建有炮楼3座,近30个家丁为其扛枪护院。

盱凤嘉县政府曾派人做么开贵工作,设法策反王咀伪军,但未能成功,么开贵思想顽固,置民族大义于不顾,死心塌地跟着日本人,坚持一条黑道走到底。不仅如此,他们还不断骚扰当地百姓,经常抢走当地村民的猪牛羊和鸡鹅鸭等牲畜家禽及粮食,勒索渡河商民,弄得当地老百姓怨声载道。

盱凤嘉县政府还侦知杨套的杨宗兰二夫人钱某英(为避免误伤其后人情感,中间一字用“某”代替,下同)系紫阳钱西贫苦农家出生,就委派钱某英亲属前来做杨宗兰思想工作,希望他能配合民主政府活动,但杨宗兰为了保全自己,不愿意得罪么开贵。于是,盱凤嘉县政府决定清除影响女山湖两岸交通往来的王摆渡伪军,并顺便收缴杨宗兰家枪支用于抗日。

王咀战斗系经过周密安排实施的。

1941年9月4日,杨宗兰三子杨某敏(钱某英所生,仍健在)满月,杨家按当地风俗举行庆典,邀请了远近亲友。王咀副队长林荣逋是女山之南大林郢人,与杨家沾亲带故,也在邀请之列。中饭后,林荣逋游说杨宗兰晚上请么开贵和王咀整个伪军喝顿酒,抬头不见低头见,借此搞好关系,兵荒马乱的,好有个照应。杨宗兰虽不乐意但又不好推辞,便邀请了所有伪军。这样的机会,士兵一年遇不上几次,于是个个都喝得酩酊大醉。早就计划收拾王咀伪军的盱凤嘉县政府县长兼盱凤嘉总队政委刘起源事先得到线报,觉得这是天赐良机,决定乘机拔掉王咀这颗钉子。

盱凤嘉县成立时就组建了自己武装队伍盱凤嘉独立营,营长朱允弼(1918年—1948年),下辖3个连,后改为盱凤嘉大队,再改为盱凤嘉总队。同时境内潘村还驻有新四军四师十二旅三十四团三营,具有较强战斗力。9月4日,刘起源秘密通知召开会议,安排部队到古沛南面女山湖北岸的卢嘴集中,并准备了10几只大船只前往河边待命。晚上上玄月升起之时,刘起源一声令下,盱凤嘉总队和附近乡民武装300多人乘船直奔女山。约摸两个小时光景,他们在女山西面山脚下上了岸。

部队上岸后,刘起源在距离王咀约4公里的女山脚下设立了临时指挥部,指挥其中一个连绕过杨套背后从旱路直扑王咀伪军驻地。为切断伪军退路,防止伪军从水上乘船逃跑,刘起源安排一个连沿女山湖南岸水边进发,直扑距离伪军驻地一百余米的王摆渡,占领王摆渡后,从水边包抄王咀驻地敌军。留下一个连做机动,担任河岸警戒和接应任务。

午夜时分,指挥部没有听到动静,以为扑了空。正在焦急之时,就听“轰!轰!”两声爆炸声,随即响起了密集的机枪声,战斗在5日凌晨1时许打响。原来伪军全部醉酒都在呼呼大睡,没有人站岗放哨。突击班投掷炸药包爆炸后,么开贵才从睡梦中惊醒,连忙带领10几个伪军冲出营房,很快就被冲进伪军院内的突击班呼啸的机枪撂倒。

“……缴枪吧!”“新四军优待俘虏!”“……不杀人!”随着四面响亮的喊声,余下的伪军很快举手投降。战斗不到20分钟就结束了,异常顺利,干净利落,大获全胜。这次战斗击毙队长么开贵及伪军10多人,俘虏副队长林荣逋等伪军50多人,缴获手枪两支,步枪20余支,子弹400余发,并伪旗及军用品③。

因离天亮还有一段时间,参战指战员经协商,于是决定,分出部分指战员押解俘虏往女山西头登船返航,大部分人留下来来个搂草打兔子,顺便将杨宗兰家给端了。杨宗兰早已听到爆炸声和枪声,猜想么开贵已被消灭。当他发现来人很多时,觉得自己不是对手,交火后慌忙带领家丁四散逃跑。杨宗兰向南面两公里外的张坪逃跑,新四军分头追撵。虽然月亮已落下去了,但追撵的几个新四军战士远远仍隐约看见一个黑影跑进庄子上一户人家,新四军包抄过去,摸遍了房中每个角落,就是找不到人。于是大家决定堵住大门,设法敲开其他村民家门,借火寻找。

正在此时,杨咀方向响起了密集的枪声,临时指挥部以为走漏消息,引来日军增援,当即发出撤退信号。天亮之时,参战指战员押着俘虏、带着战利品,胜利回到盱凤嘉驻地。

王咀战斗顺利结束。9月5日,新四军在紫阳街上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此后,新四军经过王摆渡比以往顺畅多了。

王咀战斗是因为意外原因结束的。 

遭新四军追撵的杨宗兰当时慌不择路,跑进了自己家丁头子许某明家里了,房子没有后门,但新四军进屋摸遍每个角落,始终未能摸到杨宗兰,当时怀疑房中有暗道或是别的什么机关,其实都不是。杨宗兰站在许家厨房锅台烟囱的最上边台阶上,双手抓住房梁,人手够不到他脚踩的地方,所以始终摸不到。

杨咀枪声并非日军,日军不可能知道,即使知道,夜晚也不敢从明光或盱眙方向赶来增援。原来是杨宗兰二夫人钱某英带领几个家丁逃到杨咀,密集放枪,迷惑了新四军。钱某英当时20岁左右,形貌娇好,英姿出众,身体素质非同寻常,人们常见她出行时腰间别一支短枪,肩上挎一只长枪,不但威武,而且枪法很好。她与杨宗兰分散逃跑,一是分散新四军力量,一是想从杨咀寻找渡船直接过河前往对岸钱西娘家藏身。新四军因此既没有抓住杨宗兰,也没有收编杨套,实在是一大遗憾。

次日,杨宗兰回到家中,开始寻找原因,女山湖对岸的新四军怎么会知道其子满月庆典的事呢?实际上可能是位于杨咀对岸的钱西钱某英娘家人前来庆贺时被新四军侦知了。但当时有人告诉杨宗兰,住在王咀与杨套之间小北郢的周宝珍前一天曾外出过,有可能是他私通新四军,暗中给新四军提供了情报,他外出可能就是与新四军交通员接头的,新四军才因此能准确端掉王咀伪军。于是,杨宗兰命令家丁将周宝珍抓了起来,绑在庄西门口塘边的弯枣树上,逼他交代情况。由许某明看管,看了一夜,第二天上午,许以为白天不会有问题,就放松警惕,一时疏忽,睡着了。这时,周的9岁左右女儿周小网乘机解开绳子让周逃跑。周朝女山方向逃跑,跑出几百米之后,许某明醒了。许发现周跑了,就持枪追撵。因周被捆绑一天一夜,四肢麻木,又饿又渴,根本跑不动。跑到费郢后面的乱坟岗时,被许某明一枪击中腿部,周受伤后继续向南跑去,到了距离杨套1点5公里处费郢庄后被许某明追上,很快杨宗兰也带人赶到,杨更加相信是周给新四军通风报信的,就一枪打死了周宝珍。

后来亦有人说周是许某明开枪打死的,但即便如此,杨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解放后,杨宗兰因负有人命案,趁地方人民政权尚未立足全面开展工作之际,逃到南京,后托人带信通知其长子杨某强也赶到南京,然后父子一道逃到香港,后又辗转逃到台湾。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杨宗兰病逝于台湾。其清末民初3进徽式砖木结构大宅院,解放后被政府没收,1968年充当校舍,邵岗公社山北大队在这里开办了杨套学校,鼎盛时期拥有一年级至初三等班级。1974年学校搬迁,房屋被撤除。

刘起源后来被撤至山东渤海任跃南县委副书记,解放后任山东德州地委副书记,黑龙江省煤炭工业局副局长等职,黑龙江省地质局副局长、党委书记,1982年病逝④。因是一次夜间秘密行动,其他参战指战员可能也不清楚王咀战斗前因后果。周宝珍是否给新四军送过信,没人清楚,如果是,他应当被追认为烈士。但解放后无人过问此事。据说,他的女儿周小网不识字,早年曾在相关人员鼓励下找过有关部门,始终没有得到回复,后来就放弃了,周小网大约在2015年前后去世。作为历史疑案,现在可能已无法再查清了。

解放后,王咀五六百流民多已自动返乡,少部分由政府遣送回原籍,原来临时芦苇茅屋已付之一炬。只留下10几户原先居民,分别安排到岸上各个生产组从事生产劳动。许某明,解放后被人民政府镇压;其后人仍生活在张坪。钱某英,1953年被人民政府判处有期徒刑7年,出狱后一直生活在杨套,1995年前后因食道癌病故;其后人有生活在杨套的,大多生活在外地。

以上就是王咀战斗始末。枪声虽已远去,故事仍在讲述。

①汪雨相《嘉山县志》手稿卷十五《嘉山食货志料》(上),51页,滁州档案馆藏。

②徐佐文主编《中共滁州党史大事记》(1919~1949),黄山书社,1999年1月,64页。

③刘亭梁《渡河夜袭》,王业有主编《嘉山烽火》,亚太新闻出版社,1999年7月,427-428页。

④刘振球《记盱凤嘉县领导人之一刘起源同志》,政协嘉山县文史研究委员会《嘉山文史》(第三辑),1988年12月,56-58页。

 2021年5月24日-26日初稿于办公室2021年5月31日修改于办公室

作者简介

贡发芹(1965年10月—),笔名亚鲁,贡晖,安徽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安徽省明光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历史学会会员,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学会会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副秘书长,滁州市散文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有诗集《蹒跚学步》、《浅唱低吟》、《柔声细语》、《轻描淡写》等,散文集《帝乡散记》(38.8万字)、《帝乡散忆》(42万字)、《故园乡愁》(30万字)、《明光史话》(40万字),文艺评论集《管见孔识》,史学专著《吴棠史料》(35万字)、《史林拾荒》(34万字)、《明光历史人物》(50万字)、《明光人文概览》(16万字)、《明光政协史》(二卷)(上、下册,115万字,主编)、《嘉山县志》(80万字,点校)等作品集22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