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轻灵圆活之拳,做淡泊坦荡之人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

和美太极

太极拳是门艺术。俗话说:术至精,方能艺至善。如何使此术长存自身,应于心而张于形?古人云:“太极十年不出门”,——长年累月的勤奋练习是必须的。然而,若只练于身、眼、手、法、步,即使炉火纯青仍远远不够,就好比青萍随风摆荡,虽眩于目却仍虚于根。

行拳之始先清心

太极拳要求做到松、匀、圆、顺、整,行拳走架要虚灵顶劲、身法中正,既做到大虚大实又能不偏不倚。举手投足和缓柔顺,内蓄势劲柔中寓刚,于外是行云流水,于内是宠辱不惊,最终练达浑然天成、天人合一的境界。
要达到这“术”之“精”与“意”之“平”,首要有一颗淡泊、澄净的真心。有了此心,清虚恬淡而自安,一可以让身体各个关节、每处肌肉都放松下来,力量随势流动,最后顺利注入涌泉;二是身、神、意俱清静自在,在一招一式中潜心会悟,细细体会太极拳实与虚的转化、收与放的自如、开与合的魅力;三是在练习推手时,意念更松驰也更集中,更好地“听”劲,粘、连、黏、随更好地运用、转换和化解,做到引进落空,后发制人;四是唯有一颗“清”心,平和、安静,才能更好地理解太极拳的内涵和精髓,在为人侠正,为拳精粹,为德圆满,为术完臻上,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古拳论说“先在心,后在身”,又有“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之语。这就告诉我们,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心”的“统帅”作用是何时何地都不可丢弃、万勿动摇的。老子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道出了人心与人欲的特点。有心有贪谓之人性,有心无贪谓之真性,只有“真性”存才能“人欲”泯,从而正心、明性,不论世间如何攘扰纷争,都以澹泊之心面对,从容不迫,进退有容,“此太极之道也”。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清心”呢?
首先要摒欲弃利。“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欲利熏心自然处处不轻灵。牵挂利益、声名、荣辱、富贵,乱其心而扰其神,思想意念时时为之所累,难免不心浮气躁,意气难平。这样的心态如何能打出中正安舒、轻灵沉着的太极拳呢?
拳论五字诀开篇就是“心静”二字。这个“心静”,不仅仅指预备式时的周身放松、平心静气,更指平日里的修心养性。待人以诚,感人以善,温和宽厚,促使自己德性的圆满和修养的提高。明道和立德始终是整个太极拳的纲领和精神。故欲习练太极拳,一定要注重修炼自身。要努力做到意存高远、心志高洁,超达豁然,不以小利小益自紊,抱神以静,笃恭安身,感召心性的静穆虚无,追随性灵的不竭清流。这无疑是在修练太极的长路上迈出了通向成功的可贵的一步。
其次要平和谦逊。平和才有诚挚之心,谦逊才具大雅之量,太极拳术博大精深,它就像一池汩汩涌动的碧水,看似莹澈却深不可探,看似丰沛却遥不可及,似乎是近在眼前身前,一旦挨近却又飘渺虚幻不能盈掬或描摹。故在习练时,一定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可妄自尊大,更要消除妒贤嫉能、争强好胜的心理,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天广地阔,平和谦逊,待人以诚,多虚心地向别人学习和请教,牢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才能更多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第三要仁爱包容。太极拳除了炼身,更能修心。所谓“德无不备称圆”,而处处走“圆”的太极拳其实蕴含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温、良、恭、俭、让的美好品格。练太极拳一定要练心,练就一颗为人所想、甘于奉献、博爱包容的心。太极图是一个旋转的、阴阳相合的圆,契合的完美、统一,就像太极拳所要求的操拳者技艺与德性的完臻和至善至美。有慈有容的心境才不愧为一种高尚的境界,尽洗铅华,气度清雅,才更能贴近太极身心合一、明道立德的精髓和内涵。
“人之周身,心为一身之宰。主宰,太极也。”先贤们的诤言谏语犹在耳畔。拳,是外形;心,是根本。若拳是大厦,则心是基础;若拳是清流,则心是源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习练太极拳一定要认清本末,明白关键所在,先正心神,再明拳理,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打轻灵圆活之拳,做淡泊坦荡之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