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文:潘雨诗 聂传安
学生写生活的文章多为日常琐事,有时虽也热闹非凡,但热闹之后如不能给人留下余味,就会显得肤浅而平淡。
如果能让看似平淡的文章留下思考、感慨、回味、感动,让人读完后依然愿意沉浸于其中,文章就显得更有意义。
昨日林楠的文章看似写姐弟间的一幕喜剧,其实反应出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于是文章便猛的一重。
今天推出的10班潘雨诗的文章,同样也会让我们感慨。
一家人在饭桌上吃饭。爸爸、妈妈、弟弟和我。(必要的交待。有点像《散步》的开头)
和往常不一样的是,今天异常的安静。没有人唠嗑,也没有人问问题。(可见平时吃饭是一种什么场面)
这正是我说话的好机会!(女儿,似乎就是话多)
琢磨了一会儿,我问:“妈,您想回外婆家吗?”(现实生活中母女间是不是用“你”远多于用“您”?)
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也想回去看看那曾经疼我爱我的外婆。(原来女儿有自己的小九九)
母亲想都没想,说:“当然想啦!”(“想都没想”,母亲思家似乎是本能啊)
父亲抬起头,一脸的不解,问:“那里还是你的家呀?”(这个丈夫的问题,是不是也是许多丈夫的问题?)
我心想:诶,这是什么意思?!(女儿好敏感)
母亲也马上反驳他道:“那儿不是我的家,那是谁的家?”(母亲强烈维护自己曾经的家)
这时弟弟也抬起头,嘴里还嚼着饭粒。他表示很同意父亲的观点,说:“既然都嫁过来了,娘家也就不是您的家了。”(在这个问题上,男人不约而同地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我当时真想把饭菜塞住他的嘴:凭什么啊?女人嫁到男方这边来,娘家连家都不是了?!(弟弟的话似乎触及到姐姐的根本利益)
我特别替母亲打抱不平。(女人也不约而同地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母亲也愤愤,可是嘴里的饭还没咽下去,想说话没说出来。(雨诗心细!许多细节都再三强调这是在饭桌前的“战斗”,与第1段相合)
我马上接上,冲着弟弟道:“娘家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怎么能不是家呢?”(妈妈不便说话,女儿冲上去)
弟弟悠哉悠哉地吃着饭,对着母亲道:“您既然都嫁过来了,那就只有这儿才是您的家啊。”(这个弟弟,是想专享妈妈吗?)
父亲不失时机地应和了一句:“对!”然后又总结了一句:
“到现在了你还想着娘家是你的家,那就是你还没断奶的表现啊。”(“没有断奶”,平常人总能说出一些金句)
我心一沉,环顾一下熟悉的四周。(“熟悉的四周”,都是自己的家啊)
难道以后,这里就不是我的家了吗?(这个问题的确会让女儿震惊、伤感)
再看看母亲,她也不再说话,两眼失神,似乎遥望着远方,遥望着远方的人。(母亲的这一定格感人!)
其实思念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家。(前面层层铺垫,得出这最感人的一句,使文章的主旨瞬间升华)
家人之间的斗嘴经常存在。如雨诗家的这场争执围绕“娘家还是不是妈妈的家”展开,男女自动分出阵营,针锋相对。不过细心的读者早就看出,虽说父亲与弟弟想狠心地剥夺妈妈心中的“家”,但明显是“存心”的作对,更是“你已经是我的就不应该是别人的”的爱恋。
而最后母亲那“失神”而又“似乎遥望”的眼神相信会打动每一位读者。在家人的斗嘴过程中,又勾起了她的思念,让她想起了曾经的家,想起了生她养她现在依然在那家里的那位老人!
相信所有的读者瞬间产生了相同或相似的感情,脑海中浮现出自己欲思念的人!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