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自有正气在

半个学期来,孩子们文章的选材有了明显变化。曾经的胡编乱造、弄虚作假几乎杜绝,假故事、假细节、假感情等“三假”现象渐渐淡出。而真实、生动、有趣的生活片断在他们的文章中越来越多,写作兴趣越来越浓,让我们不由感慨他们不是写不好,而是在于老师的用心引导。随着大量生活化的文章出现,也会发现有些文章虽生活,虽有趣,但容易让人一笑即止,少有回味。这类文章的问题就在于意浅、味淡、情薄。这是十二三岁孩子文章的常态,不必过于担心。但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孩子们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多,思考的加深,意深、味浓、情厚的文章也在出现。现以二班钟晓莹的文章为例说明之。

晚上,爸爸在电视上看军事片。

站在几个堡垒上的日军把炮弹扔向了不远处草地上冲来的中国军队。镜头转向的是一些不幸的中国军人,他们身上的血溅到了毫无生气的小草上,脸上、手上满是尘土,最后倒在草地上。

妈妈看到,皱紧眉头,眯起眼睛,似乎很不忍心看到这场景。“明知道是去送死,为什么还要去呢?”妈妈说道。我愣了一下,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一则,是说孔子用其一生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时,剧中的主角冒着枪弹冲到敌人附近,把手中的手榴弹扔去,于是,我们的旗帜在那片土地上又飘扬起来了。

是啊,如果没有那些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又怎么会有现在美丽富强的中国!

晓莹文章起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老爸在看军电视上看战争片,母亲不忍,然后母女针对为何战争而展开对话。但此文并未终于生活,而是由片内感人情节引发思考,得出正是无数先烈“知其不可而为之”才有我们现在“美丽富强的中国”,令人肃然起敬!

很多生活类文章,起于生活,止于生活,故浅。也有一些议论性文章,凭白议论,大话连连,故空。而晓莹文章起于生活,终于信念,中间穿插剧情母女对话,再加上所学《论语》中的名言,让文章显得既有亲切又有深度。据说正在上映的电影《无问西东》有这么一句台词:“这个时代从来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需要发自内心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而我们似乎看出晓莹正具备这些宝贵的东西,令人敬佩。

虽说晓莹文章还显稚嫩,但依然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这些孩子的文章由感性的描写到理性的思考的过渡轨迹。所以,此文在孩子写作阶段中看,应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借得孩子们借鉴。

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出处:

《论语》14·38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①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②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