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笑的过度解读

文:练易珩  聂传安


讲文段阅读时曾给孩子们简要提及“过度解读”,没想到自己随口的几句话却引起三班练易珩的深思,并形成一篇文章,而这篇文章又可以引起众语文老师的思考。

他的文章如下:

前几日,老聂与我们提到了“过度解读”,并在黑板上写出了“晚安”二字。我瞬间明白了,这是曾流传于网上的一个经典段子。大概内容如下:

鲁迅:“晚安!”语文老师:“'晚安’中的'晚’字点明了时间,令人联想到天色已暗,想着着当时社会的黑暗。而在这黑暗中,人们却感到'安’,侧面反映出当时人民群众的麻木不仁,而句末的感叹号则体现出了鲁迅对人民麻木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看到这段文字,我们可知有些语文老师“无中生有”的创举,可见他们的无聊。鲁迅的省略号里的内容易珩没有明示,估计是“一派胡言狗屁胡说”之类的话)

当时没有细想,如今再次见到,我不禁又想到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于鲁迅先生笔下的美女蛇的阅读理解。当时,标准答案大意是“对封建社会的人民群众的被愚弄和迷信的深恶痛疾。”这,会不会又是一个过度解读呢?这,真的是暗指深恶痛疾人民的愚昧吗?这,又会不会是仅仅是鲁迅先生借文章对自己天真童年的怀念呢?(很明显易珩同学的见解理有道理。鲁迅的话被随意地上纲上线,实在可悲)

在我看来,这样的过度解读,甚至于阅读题的理解感悟,在绝大学生眼中都是一些套话,无异于网络上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心灵鸡汤。正因如此,《爱情公寓》中的一句台词“所谓教材,就是把一个简单易懂的名词,扩写成一堆谁也看不懂的句子”才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我知道了“教材”的另一种解释。细想想,有时还挺有道理的)

实际上,在我的观念中,作为学生,我们能准确地理解文章,不无中生有的曲解文章即可。过度解读,格式化答题,只会压抑我们的语文水平,消磨原本敏锐的语感,使得我们对于语文产生反感,丧失掉阅读的乐趣。(过分解读的危害。产生反感失去乐趣才最可怕)

这,不是教育的初衷吧?

看到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有这般敏感这般见解,既欣慰又感伤!这种质疑与主见会让这孩子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但是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中还依然存在!

有的时候,老师不如学生;有的时候,扼杀孩子学习语文兴趣的,恰好是我们语文老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