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之心得分享

第四十一  闻道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惟道,善贷且成。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之心得。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士”,一般指读书人,做学问的人,而老子这里的“上士”则是指以内在心性学问为根本的人。

那什么是心性的学问呢?

中华文化最早关于心性学问的记载是《尚书·大禹谟》里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其大意是人心是危险的,道心是隐微的,这里的“人心”在王阳明的学说中称其为“人欲”,“道心”在王阳明学说中称其为“天理”。“惟精惟一”用王阳明的学说来讲就是“去人欲,存天理”的意思,“惟精”,去掉杂质,只留下最精萃的部分,“惟一”杂质枝末已去,剩下就是根本,生万物的根本。“允执厥中”就是丝毫都不懈怠的持守住那个根本,而不使其有所偏差。

这十六字心传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心法,也是中华文化关于心性学问的源头。这就是说心性的学问实际上就是王阳明说的“去人欲,存天理”的功夫,只是各家各教的叫法不一而已,在儒家叫“诚意正心”,在佛家叫“明心见性”,在道家叫“修心炼性”。

因此,老子这里的“上士”指的是有志于持守根本而不偏差的求道之人,这样的人因为目标明确,专注于在内体道、悟道,而不是在外求道,因此闻道后一定是在内实践,在内修持,在内验证,不敢有所懈怠,所以叫“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而“中士”呢,有求道的心,但志不如“上士”坚定,目标也不是那么明确,闻道后一会儿在内实践、修持,可当向外追逐的习性、情识袭来,马上又退缩、放弃,说这次就算了吧,明天吧,或者下一次吧,或者等什么什么时候吧,就这样有时践行,有时退缩,所以叫“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到了“下士”那里,因为一直是在向外追逐的轨道上打转,从未对内在心性有过一丝一毫的觉知,因此听闻道后觉得好可笑,这么不科学的东西你们居然还能信?所以“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中国有位研究黑洞及宇宙的演化的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对中国文化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就嗤之以鼻,当科技部、中宣部等多个政府部门准备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公民提高科学素养需要具备的个人素质写入联合推出的《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基准》时,这位科学家说“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崩溃的、崩溃的……”一连三个崩溃,表达了心中满满的不屑与嘲笑。

这里并不是要贬低这位科学家,而是想说明老子这里的下士,不是指不懂学问,或者不够聪明,而是指不懂心性的学问,不懂什么是真正的道。这里之所以要加上一个“真正的”,是因为很多人自以为自己很懂得道,甚至有的还写了很多对自己对中国儒释道古代典籍的理解和解读,但是一旦涉及心性的学问,总是在外面绕啊绕,总是不能真正的契入,能够像张庆祥讲师这样将心性的学问讲得如此透彻,又如此容易找到下手处,真的是不多的,所以心里十分感恩张讲师,若没有遇上张讲师,自己或许还在烦恼痛苦中苦苦挣扎,不能解脱。

好,咱们还是言归正传吧。老子这里分别谈了上、中、下士们对道的认识和态度,是为了引出我们应该如何求道,应该如何行道的话题,所以老子接着说:

故建言有之

老子说前人有这样的说法,“建言”就是前人所说的充满智慧的话。

明道若昧

“明道”就是人欲已格除,本性也就是天理,或者叫道心已恢复了光明,所以称为“明道”。

人一旦明了道,内心也就不再有任何的私心杂念,也就不像我们凡人那样充满着小机心,总是担心这,担心那,总是期望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总是时时刻刻要显露自己的才华,或自己的不凡。而明道的人不是这样,他们没有任何的担心或焦虑,他们不需要去提防他人,也不需要显露自己,他们没有任何的机心,所以外表看起来好像笨笨的,脑袋好像也稀里糊涂的。“昧”,愚昧的意思,因此,“明道若昧”是指明道的人内心非常清真光明,而外表却并不因此显现出来的意思。

进道若退

老子在第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做外在的知识、学问是越学越多,日日都在增加,而求心性的学问却是越求越少,日日都在减少。

外在的知识当然是多多掌握一些最好,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用上的时候。但是光有外在的知识是不够的,因为我们人生所遭遇的绝大多数困难的根本不是外在知识的不足,若仅仅是因为外在知识的不足,我们多学学就可以了,是很容易解决的。而遭遇困难的根本最终还在于我们的心,该学习的时候心不能静,该运动的时候身不愿动,该工作的时候无法专注于工作,该休息的时候又不愿睡觉,如此等等,都是我们的心的问题,所以古人才把心性的学问作为天下第一大学问来求。

因此,“进道若退”是说求心性的学问的时候,学问越进步,而我知我见、我是我能,好恶分别等越少,当这些东西减少以后,我们该静的时候就能静,该动的时候就能动,该专注的时候就可以专注,该休息的时候就能好好睡觉,因此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其它“志向”(其实是欲望),所以在不懂道之人的眼中好像是退步了。

夷道若类

老子在第十四章说:“视之不见名曰夷”,说道因为无色无形,所以暂且叫祂“夷”。“类”,同类,比喻明了道的人,外表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不是有的人说的那样,修到什么程度时,头顶要发光啊等等,老子说没有的,没有什么不同。

上德若谷

在第三十八章中,我们已经明白了“上德”的意思,即具有纯净德行的人,这样的人心如川谷一般,无所不容,无所不纳,所以叫“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大白”是说德性光明,没有污染,与上德是一个意思,只不过因为要突出其忍辱负重的德性,所以用“大白”来形容。

德性光明的人行事常常是以事理的大小、先后来应对进退,而不是以自身的利益来衡量,因此很多时候不会被他人所理解,甚至蒙受不白之冤,招致杀身之祸都是有的,所以叫“大白若辱”。只不过这个“辱”在他人看起来是辱,可在自己内心却不以为是辱,这就是一个明道的人的功夫。

广德若不足

“广德”是说德性很足,没有不德之处,与上德也是一个意思,只不过这里要突出的是不恃有德的德性。德性充足的人因为内心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从不以为自己很有德性,也从不为了显露自己的德性而行事,所以在不懂道之人的眼中好像是德性不足。

建德若偷

“建德”就是立德、养德的意思,善于立德、养德的人,总是向内求,总是在去人欲存天理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外面求,因此他人总是没办法看见,所以叫“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质”,本质,本性的意思。“真”生生不息的造化之气。

关于“渝”有很多的解读,有的解读为改变,有的解读为“输”,有的解读为古代的渝水。个人以为“渝水”比较容易让人理解,所以选择了“渝水”。(据已故考古家王献唐先生的考证,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就出生在渝水边,也就是现在的四川阆中。)

因此“质真若渝”的意思是说本性生生不息的造化之气就如渝水一般,充满天地,流贯万川。

大方无隅

是指大道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意思。这里是在比喻一个明了道的人心胸宽阔,没有私欲的遮蔽,无罣无碍的意思。

大器晚成

“大器”这个词我们常常用,某某终成“大器”,即通过努力获得了不小的成果,或者是说修成正果的意思。

因此“大器晚成”是在说成道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淬炼,像《大学》所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这是成道必不可少的环节、过程,而且其中每一个环节、过程都需要长时间的修持、磨炼、体悟,像我们现代人崇尚的“快餐文化”,期望速见成效,那是无法成就真正的道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说大道无声、大道无形,大道非常不容易被人们所认识,所描述。

这段话是告诉我们,不可在言语中去求道,不可在有形有相中去求道,大道祂深藏于我们身内,非常的隐微,惟有远离一切名相而往内觉知,觉知道在身中的流行、变化是否自然,觉知我们有没有对其助长或打压……,这才是求道、见道、证道的有效方法,所以老子说:

夫唯道,善贷且成。

“贷”,借的意思。

“夫唯道,善贷且成”说正是如此,所以,我们如果善于借用道的这个流行、变化之气,我们就能够成就生命之生生不息的造化之功。

老子的这个总结是在告诉我们,首先我们要明白,能成就我们生命品质的东西在内,不在外,祂就是不可见、不可闻,而又从未离开过我们的气。其次虽然如此,然而我们总是习惯于做祂的主人,总是人为的干涉祂,总是期望祂能以我们希望的样子运行,这样就导致祂的造化之功不能得到很充分的发挥,因此“善贷”是让造化之功得以发挥的根本,也就是不要为主,不要人为造作,让其自然流行、变化,只有这样,造化工程才能完美呈现,这就是老子说“善贷且成”的意思。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张讲师的讲解请见次条)

(0)

相关推荐

  • 徐慎檀:《道德经》释义第四十一章

    大家好!现在是国学经典每天读的时间,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道德经>,请大家给自己的心灵十分钟,我们一起来体会古圣先贤的智慧.我们今天学习道德经的第四十一章,下面咱们一起把第四十一章读一下 ...

  •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41

    40.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 ...

  • 读帛书老子3.1|上士闻道,勤能行之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 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纇.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 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 ...

  • 篆刻老子|上德若谷

    欢迎光临篆刻学堂 闲坐窗前,赏一枚印 读一本书,解一个字 上德若谷 01 作品简介 印文:上德若谷 作者:早飞 材料:寿山石 尺寸:40×18 02 诵读经典 道德经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七章 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九章 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六章 微明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直译:将要收敛它时,必定扩张它:将要削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五  大象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四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四  成大章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听张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三 尽己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听张讲师讲<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之心得. 知人者智,自知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之心得分享

    第四十二章 冲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之心得分享

    第四十三章 至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上一章老子告诉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二  知止章 道常无名,樸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和,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本章老子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