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善习刻瓷艺术——动物镌刻法
回望历史,古代岩洞石壁上刻画的动物形象是最早反映动物形态的观赏艺术。由此而知,从那时起,我们的先人就对动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想方设法将心中的感观加以物化定格,开创了动物题材绘画的先河。继后,在中国的画史上,韩干的马、韩晃的牛、张善孜的虎、刘继卤的狮子、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等等,都深受人们的喜爱。为今天的我们学习刻绘好动物这一题材,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范本。
学习镌刻动物,可以先从一种动物入门。首先,要通过临摹吸收传统技法,同时,要结合写生,搞清其生活习性、生理特征、骨架结构等,增强对其的动态观察。通过对比分析,把握要领,方能逐步得心应手,刻绘出具有自己风格的动物形象。
巴啦玛 直径26cm 刻瓷盘 董善习 1988年
马 直径26cm 刻瓷盘 董善习 1988年
作品《巴啦玛》和《马》,是笔者1988年5月作为山东省经贸团成员赴澳大利亚国际博览会参展期间,应当地客户要求,根据其提供的照片在展会现场刻绘的。基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国外客户更易接受具象的艺术效果。为此,采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以头部为主、身躯渐虚的构图,将小狗的憨态形象画于瓷盘。镌刻时,按其皮毛的生长走向和明暗关系,以平刀捻转刀法为主,结合多种刀法刻出。鼻子和舌头采用了尖刀点刻法,组合变化,丰富自然,其灵动可爱的神态跃然盘上。马,则重在刻画头部,运用平刀面刻法,通过斑纹的深浅、疏密变化将立体效果表现出来。鼻、嘴、眼部采用了磨面法。两件作品完成后,赢得在场观众连声称赞,被当地媒体誉为“神奇的艺术”。
牛,是笔者经常镌刻的题材之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牛体现的是一种无私奉献精神,它一生吃苦耐劳、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已成为人类美好精神品德的象征,历代文人墨客都对其多加赞誉。笔者也崇其德,爱其性,常以其作为创作镌刻题材。作品曾多次参展并获奖。
春阳煦煦 直径36cm 刻瓷盘局部 董善习 1992年
《春阳煦煦》刻作于1992年。阳光煦煦风和日丽,牛群围绕在牧童周围,沐日而息。主人公小女童,背依卧牛弃书而睡。身后与之相伴的小牛却毫无困意,睁大眼睛好奇地凝视着已进入梦乡的小主人。整个画面给人以亲切、祥和、安静之感,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落稿时,在构图和形象处理上进行了反复推敲,确定大的布局构图,把画面中心安排在右上部,以牧童为中心点,四牛卧围在牧童周围。在形象处理上采用了夸张取舍的手法,寥寥几笔准确生动地把牛的动态勾勒出来。牧童采用以线为主的镌刻手法,与牛的块面效果形成对比。在色彩处理上,以大面积墨色为基调,运用牧童衣服的绿色和印章的红色加以点缀,特别是主人翁眉心的装饰红点,面积虽小,却为整个画面增加了活泼的对比音符。落款文字的组合与器形协调一致,增强了作品的装饰效果。
镌刻时,牛的大笔触的笔墨效果用平刀面刻。牛角从墨迹两面刻之,密刀重刻,要刻出质感。要特别注意刀迹的连贯,要稳健行刀,防止刻出的线太滑,滑则无味。牧童的五官手臂用斜刀线刻,刻时要一丝不苟,否则一旦失手走形,将使主角形象失美,而导致整个作品的失色。关键部位落刀定性,一锤定音,这就是刻瓷的难度所在。
着色时,先用笔蘸淡土黄从牛的淡部着起,然后用黑色涂牛的深部,前牛要浓而实,后牛要淡而雅。人物上色时要小笔细填,边涂边擦边调整。落款用棉球蘸黑色涂之,多余色以纸擦去。整体着色后推远观之,对不符合落稿效果的部位进行修正,直到满意为止。
王者雄风 直径41cm 刻瓷烤彩盘局部 董善习 2013年
《王者雄风》盘刻于2013年,就其整体艺术效果而言,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刻制刀法的组合都有其独到之处。对画面主角虎的刻制,一改动物多用的写意法,采用了较写实的艺术表现技法,突出其形体的彪悍逼真,以适应人们心中对王者的敬畏之情。为进一步使王者之威彰显,在刻制刀法的组合上做了大胆尝试:(1)先用凿刀将虎的形体,特别是虎的斑纹刻出,按其深浅浓淡敷涂黑色;(2)待黑色干透后,再用国画赭石色涂写,标记出虎的皮毛;(3)依据标记出的虎的毛色为基准,采用丝毛镌刻法,即用钻石刻线刀和合金凿刀相结合,按虎毛的生长规律,一根一根顺势刻出。而虎的眉部、嘴部、胸部、腹部、腿的内侧白毛部位,则以瓷盘自身白色质地代之,不必刻凿;(4)虎毛镌刻后,用赭黄颜料敷彩;(5)以较重的黑色,用细笔如同国画的丝毛法将虎的斑纹勾勒一遍,使整个虎的形态立体而醒目。
六骏图 120cm×60cm 刻瓷烤彩壁画局部 董善习 2014年
《六骏图》瓷板与前面介绍的动物镌刻不同,基本采用线刻法,用平刀线转面或面转线的刀法将马的形体刻出。为增强画面体量感,中间两马通身以面刻捻转法刻出后分别敷黑色和红色,组成大的块面,与相邻的线刻四马形成比对。马的鬃毛和尾巴线刻着色后,再用淡黑色颜料衬托涂之,以弥补纯线条的单薄,是刻瓷与彩绘的结合。
董善习,1951年出生于山东淄川。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1972年就职于山东淄博瓷厂,始从陶瓷艺术。1984年进修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8年赴澳大利亚南澳国际博览会,1992年赴韩国首尔博览会以刻瓷艺术参展。曾任淄博瓷厂科研所所长,艺术瓷分厂厂长,洪山陶瓷厂总工艺美术师等职。2002年被山东省陶瓷工业协会授予首届“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称号,2003年被山东省政府授予第二届“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轻工系统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0年获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现任中国陶瓷协会刻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陶瓷协会刻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从艺四十多年来,董善习致力于陶瓷艺术的学习、研究和创作,先后有50多件作品在省级以上展评中获奖。部分作品由中国陶瓷琉璃馆、吉林省博物馆、湖南醴陵博物馆、武汉理工大学艺术馆、齐鲁工业大学艺术馆、美国黑鹰博物馆、英国珍宝博物馆等多家艺术机构收藏。
董善习多次被聘为山东省陶瓷创新评比评委、全国刻瓷艺术大赛评委、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评委、山东省高级技术职称评委、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2000年,董善习集多年实践并对刻瓷艺术加以理论探讨,创作出版了《刻瓷艺术》一书。2001年此书获首届“淄博文学艺术奖”。《清代民国时期的刻瓷艺术》《淄博刻瓷之我见》等论文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
2012年与山东硅元科技合作,成功研创“刻瓷烤彩”新工艺,并于当年获全省陶瓷工艺创新金奖。
2015年《刻瓷艺术》第二版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图书馆、景德镇大学图书馆、景德镇学院图书馆、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淄博市图书馆等多家图书馆收藏。
2016年又与硅元科技合作,“硬笔陶瓷彩绘”新工艺研创成功,为陶瓷装饰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2017年,利用淄博本地生产的薄胎瓷板进行釉中彩绘试验,并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