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剂健脾胃的升阳益胃汤,为啥治好了皮肤怪病?
小 编 导 读
提到中医治疗皮肤病,常从“肺主皮毛”的角度考虑治疗方法,不过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则“特殊”的医案,病例中的医生只用了补土派的经典方剂升阳益胃汤的原方,竟然1剂药就治好了患者皮肤奇痒的怪病。其中的奥妙是什么?答案在文中等你——
病 例
王某,女,39岁,河北省昌黎县泥井村农民。1963年7月12日就诊。
患者2月以前周身忽发奇痒,搔之旋即泛起红疹,继则连成斑状。自以梅花针敲打解痒,以致四肢和腹部血迹斑斑。患者全不思食,心悸不安,气短难续,四肢无力。六脉沉细微弱,右寸尤甚,两尺按之有根。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滑润,舌面布满水液。遂询其呼气费力抑或吸气费力?答曰:吸气尚可,呼气则觉困难,有气难提起之感。拟升阳益胃汤原方1剂嘱服。
翌日来诊,诉服药后汗出津津,大便却现溏泄,而食欲则大为增加。全身除腹股沟、两前臂及面部尚觉微痒外,他处康复如常,疹点大部消失,呼气亦不觉费力。诊其两寸脉已起,惟左寸略显涩象,故于原方加当归9g,嘱其续服1剂。后随访,知病已愈。
升阳益胃汤明明是补土派的代表方剂,为什么原样使用这个治疗脾胃虚弱的方子,却能效如桴鼓地治好了皮肤奇痒的怪病呢?听病例中的“当事医生”为我们细细道来——
升阳益胃汤是金元时代医家李东垣所创制,它与补中益气汤都被后世医家视为补土学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代表方剂,沿用至今,疗效卓著。
我在临床运用本方的药量及煎服法:
黄芪30g,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白芍、羌活、泽泻各10g,独活、柴胡、防风、炙甘草各6g,黄连、生姜各3g,大枣3枚。
上药共用水煎2次,取汁300mL,每服150mL,早晚各服1次。
李东垣提出本方治疗肺之脾胃虚所致的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淅淅恶寒,不乐,面色恶而不和等。症状繁多,难以掌握。我体会,临床应抓住下述主症。
自觉症状:呼吸时有上气不接下气之感,呼气费力而吸气如常在体力劳动时尤为明显。
脉象:六脉皆沉细微弱,寸部尤甚,右寸常寻按至骨,始觉搏动,稍举即失,然两尺重按仍搏动有根。
舌苔:舌质淡红不华,苔薄白而润滑,有多量水液笼罩舌面。
学会了升阳益胃汤的主症,我们再看医生对于本则病例的具体解析——
【按】《难经·四难》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此语非常重要。呼出者,阳引阴出也;吸入者,阴引阳入也。心肺气虚者,阳无力引阴外出,故呼气费力。肝肾气虚者,阴无力引阳内入,故吸气费力。升阳益胃汤证乃属“肺之脾胃虛”证。脾虚而不能“散精,上归于肺”,于是肺虚而呼气费力,故其标在肺、其本则在脾。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出入之枢轴,升阳益胃汤重在升脾,脾升则胃降,故呕吐可愈。脾胃升降归于正常,则营卫出入之机亦得以协调,故痒疹得瘳。
由此可以理解,肾虚而尺脉弱甚,吸气无力,即所谓“肾不纳气”者,切不可予升阳之法。曾治河北财贸学院一女教师,病喘10余年,见症如上,予麦味地黄汤治之,20剂而愈,今已3年,未再复发。由此可见学习经典著作及抓主症的重要性。
“抓主症”是方剂疗效可以重复的前提和诀窍!
既然是“主”症,就不能多,至多不能超过三个!
如果老师不把抓主症的诀窍教给你,你就不要跟他学!
这本超实用的名医传承著作推荐给您——
《 刘保和抓主症用方传承录 》
《内经》认为,“主症”是体现疾病原发病因和原发病位的症状,反映了疾病的本质。在临床中,医生只有把主症挖掘出来,并针对它加以治疗,才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本书是刘保和师生的集体创作,记述了刘保和教授的“抓主症”学术思想与实践,以及其弟子在临床运用其理论的大量典型病例。本书内容翔实丰富,兼顾了理论阐释、用方案例分析及思想传承实践,是不可多得的好看、好用的学术著作。
此外,刘保和教授还曾对清代名家王旭高先生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进行过解读,将书中理论与近代名家医案相互印证,并具体指导临床应用经验与技巧,面世后广受好评,多次售罄加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