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立贵 | 孝义文化四题(上)
往期回顾
▼ 点击收听 ▼
作者:武立贵
一
冯济川学术研究
近日连续接到两个电话,是太原冯世兰女士打来的,大意是询问冯济川的遗作和日记。冯世兰女士是冯济川先生的后人。她说去过山西省图书馆和山西大学图书馆,均未查到冯先生的日记,冯女士的儿子留学德国,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作为冯先生的后裔,认为冯先生是山西著名的教育家,应重视研究这一文化现象。从而也感动了冯世兰这位做母亲的,去探讨搜集自己前人的遗文。
之前,是在去年冬,在闫振华先生追悼会期间,当时在座的有崔井凉,张清典二先生,认为现在孝义有文艺、民俗、书画几种刊物,有意再创“秋航书社”一类的专辑,着意收集每年出版的,对于孝义文化发展有代表性的作品,成为文化年镒一类的资料以留后世。“秋航”是冯济川先生的字,以此为名,自然有纪念冯济川先生的意思。
所以,近日我就专程去山西杏花村汾酒厂一趟,是因汾酒厂文景明先生,作为书法大家,从书摊上收藏过冯济川的一本手抄的《老子道德经》,想拍照,以飨读者。没想文先生认为此为古董文物,一旦面世,书会贬值,买则十万八万元也打不住,何况在我之前已有冯先生的后人来谈过。
由此,我觉得冯济川研究目前已复杂化,不像我前几年写冯先生的时候,作为一个记者是尽义务。今年是太原五中和汾阳中学百年校庆。这两所省内驰名的重点中学,最初都是由冯济川先生创办的,且为第一任校长和教务长。
现在应该说冯济川研究的主题,是教育,不是收藏。是教育思想的弘扬,而不是书法上的成就。是教育理论与方式对后世的影响,而不是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的历史变迁。而且我认为研究冯先生创办教育,可以和研究候佑诚,李实庵,闫振华,以及孝义教育界的更多人结合起来,和冯代家族的教育风尚结合,得益之处何止是收藏冯先生的一两本真迹。
二
马烽与文学创作
马烽是孝义名人,居义村人,曾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正省级干部。我称他是孝义第一位作家。马老生前我多次见过,孝义人的性格、脾气、口音,倔的很,但接触过的人都觉得心里热乎乎的。这在解放后几十年的中国作家群中谈起来也是公认的。正因为这我们就要弄清马烽与孝义的关系,与孝义文学创作的关系。
这方面我觉得《孝义文艺》的主编马明高先生是最为清楚。马明高兑镇后庄人,从事职业文学创作和马烽电影文学剧作的研究,及对于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关注,都有他的著作和论述,在孝义的文学创作圈内,有阵地也是领头人。难能可贵的是,他曾以“煤黑子”多层次地作为创作小说的主人翁,对孝义产业化的发展进行描述;也于2002年在孝义市委,政府的支持下,联络中国作协、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作协等10余家文化单位的领导,举行过关于建立“马烽文学艺术院”的筹建论证会。马烽对此事有书面发言,提到孝义清末的举人冯济川,李元晋,提到孝义籍的两位山西人民艺术家他和张焕。提到老革命曹诚,任应枢,冯松,吕观,彦克,赵宇,侯玉兰,张鸣琴等新老艺术家。他说:“我始终认为不管你是什么家,没有写下老百姓认可的作品,就扯蛋!”
所以说,要弄清马烽与孝义文学创作的关系,是个异常复杂的话题。多少年月,人们习惯将“西李马胡孙”五战友的作品称作“山药蛋”派,这事我问过马老,他说提法欠佳,实际是提代表农村文学的作品,是以赵树理为代表,誉称语言大师。倒是太原开辟了赵树理故居,灵石的翠峰山,设立了包括作家胡正,艺术家力群的展馆,蒲县是西戎的故乡,出过西戎的专辑。所以孝义筹建马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正言顺,是系统性的文化工程。
现在山西大的学术研究机构,有清徐罗贯中故里《三国演义》研究会;文水武则天故里唐代文化研究会;五台县有徐继番文化研究会;定襄有阎锡山文化研究会;运城有关公文化研究会;全省有三晋文化研究会。孝义筹办马烽文学艺术研究院,且尽可设立“马烽文学奖”,推动文学的发展。
原载于《孝义风采》2006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