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敏感期
图片发自简书App我理解的敏感期它会影响着孩子走过生命的过往,当下,并走向他的未来。这个敏感期他蕴含在生命的诞生之初,当生命以胚胎形式来到人间的时候,他的DNA里面已经刻好了人类过往的所有记忆,包括敏感期,这是我们无法抹去的记忆。敏感期发生在生命的此刻,当下,当我们的孩子表现出某个敏感期特质的时候,父母就充满了困惑与焦虑,而这样的困惑和焦虑之下做出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生命的未来。随着我们的孩子逐渐长大会出现焦躁、焦虑、不专注,这些都是敏感期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与孩子互动的方法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我们探讨敏感期其实就是探讨生命、环境、秩序和自由这样的话题。如果说亲子教育就是用一个生命去影响另一个生命,那么是否可以说,对我们的孩子来讲,不仅物质世界是他生长的一个环境,我们父母的生命状态也是他生长的另一个外部环境呢?而生命其实是我们人类自己与外部环境不断的互动当中发生,发展而来的。所以当我们想去探讨如何引导一个生命成长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环境?生命和环境是如何互动的?生命和环境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来6只老鼠分为两组,也找来一群大学生分为两组。A组被告知他们的老鼠是上万只老鼠里最笨的三只老鼠。B组的大学生被告知他们的3只老鼠是经过早教的,是最聪明的3只老鼠。这6只老鼠要完成一项任务,这项任务就是要过一个非常长的电迷宫。任何一组能够让老鼠不受任何伤害的走过电迷宫的话,那么他们就会获得奖金。于是比赛就开始了,A组的学生就很沮丧,所以比赛开始的时候,他们就买来一些花生,面包,尽可能的用这些东西引诱老鼠从哪走,从那拐弯。而且他们还会发出叹息的声音:哦,你们有没有够笨,真是够笨,千万不敢电着,不敢被电死啊!他们就不断地发出这样的呼喊。但分到B组的学生,他们就表现的非常地从容。他们说:我们实在太幸运了!我们这3只老鼠老师都说了,他们是受过早教的老鼠,那我们着什么急呢?所以,他们就不断的发出欢呼声:哦,你太聪明了,都知道从这跳过去。哦,你太聪明了,都知道从这拐过去,真是受过早教的老鼠。这6只老鼠就在欢呼声和叹息声中不断往前走,最后终于走到了对面。最后结束的时候,这些学生被告知其实这些老鼠没有任何的挑选,它们就是在一万只老鼠里随机拿出的6只老鼠。为什么同样的老鼠表现的却如此不同呢?认为笨的老鼠,它们就会表现的笨手笨脚,你越说它,它越笨。认为比较聪明的老鼠,他就表现的如此灵活,为什么呢?后来心里学家解释说:他们这些学生心里所想的这些内容会变成波频会发送到对面老鼠的身上。老鼠接收到的这个波频它的行为就会跟它对面学生心里面想的波频产生共振,它们就会变成那样的人。那么我们去想一下,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其实跟我们是心灵相通的,那么,我们经常认为孩子很笨,或者说认为孩子很聪明,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跟我们心里的波频产生共振。这个已经被量子物理学家已经论证过的一个结论。通过实验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同样的生命去完成同样的任务,由于他外在环境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当然,我们这个实验的环境是人的心理环境。所以当你想要开口伤害孩子的时候,就想一想我讲的这个实验。什么是生命?一个生命起源于一个原始细胞,随着细胞的不断分裂慢慢发展成了一个生命胚胎。当这个胚胎诞生下来的时候,便是我们看到的小婴儿,我们在生命之初,只看到一个生命胚胎的诞生,于是我们就手忙脚乱地开始了对这个生命胚胎进行养育和关爱。但是非常重要的是与这个生命胚胎一起还诞生了一个心理胚胎,但往往被我们所忽视,而正是因为这个心理胚胎才让我们区别于其它动物成为了人类。它一方面使得我们遵循着整个人类普遍的生命规律,按照人类共同的生命蓝图去发展。另一方面,因为心理胚胎的存在,它能够吸收周围世界的东西而使孩子形成自己的特点,那么生命本身在成长的时候,按照我们塑造的完成的还是他有自身的自然规律呢?我们如何做:首先尊重和认识儿童自身发展过程当中的规律,我们要去尊重儿童自身发展的节奏,然后知道在某一个敏感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不做些什么,让我们的生命在秩序当中自由。什么是环境?孩子成长的环境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所谓硬件环境是我们为孩子提供的生活,学习等等的外在环境。这一部分也往往是我们父母非常重视的。我们尽可能的给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学的好。其实之外还有一个环境往往被我们所忽视,这是我们父母本身在与孩子互动时的态度还有方法,包括我们父母本身的生命状态。那么,为什么环境如何的重要?因为儿童与她们环境的关系不同于我们成人和环境的关系。成人对环境是观察、思考、然后选择性的记忆。而儿童有一种特殊的灵敏性,引导他吸收周围的一切,而且正是这种观察和吸收,使他能够自己适应生活,他对所看到的事物不仅可以全部记住,还能使他成为心理的一个部分,能将其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周围的整个世界他可以把他具体化,这是我们说的儿童独具的吸收性心智。我们来总结一下:一个儿童早期成长他有两种发展动力。一种是蕴含在生命内部的潜能,他会推动生命按自己的内在秩序逐步的成长。另一种是环境,因为儿童的吸收性心智,所以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同样重要。儿童就是在这种内在秩序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下茁壮成长的。这是我在讨论儿童敏感期话题之前先和大家分享的。因为敏感期从本质上来说是儿童内在秩序的一个外在表现。而父母你能否认识和认识以后如何去做又成为了是否可以允许儿童这种秩序自由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一,敏感期一词是谁提出的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斯列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称,后来,蒙特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有的研究也将敏感期称为关键期。一般认为有四个领域的研究可以证实敏感期的存在。鸟类的印刻,恒河猴的社会性发展,人类语言的习得和哺乳动物的双眼视觉。1、荷兰的植物学家、遗传学家德佛里斯列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发现雌蝴蝶本能的将卵产在树枝和树干交接的地方,这个地方安全又隐蔽,当幼虫出壳时,他对光线非常的敏感。光吸引了它,它朝着树梢最明亮的地方爬去,恰巧在哪里有他赖以生存的食物:树梢的嫩叶。当他长大后,失去了对光的敏感,这种本能也就失灵了。植物学家把这称为:动物的敏感期。他总结所谓敏感期,是指有机体在生命中的一定时间内,某些外部条件对有机体的影响可以超过在其他时间所能达到的程度。有机体在敏感期比在生命的其他时期对环境的作用更为敏感。再观察一下蜜蜂:我们可能认为,任何一只雌性幼虫都有可能成为蜂王,然而蜂王只有一个。这时候,工蜂自然会选中其中的一只,来精心喂养。这只被选中的雌性幼虫将给予一种上等的蜂族特殊食品,这要求雌性幼虫必须要有一种贪吃的敏感性,否则就无法长成硕大的身躯,来胜任蜂王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雌性蜜蜂一定要在幼虫的时候被选中,如果等到它稍微长大,这只雌蜂便失去了贪吃的敏感性,它的身体自然也不会长成我们见到的蜂王那样的身躯了。它也将因此无法胜任蜂王的职位。与昆虫相比,孩子体内同样含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敏感性,因此使他不时做出让大人无法理解的令人惊讶的举动。如果孩子失去了这种敏感性,必将造成性格上的软弱和对周围事物丧失热情。这个时候,作为父母如果不能顺应孩子的敏感期进行指令行事,那就很有可能损害孩子的这种上天赐予的敏感本能,孩子将因此而错过一次战胜他人和自己的先天机会。2、刚出生的婴儿,会到处找淡淡的阴影和阴影的边界,随着时间的发展,婴儿很快就能寻找到生活中那些明暗相交的地方:一幅画、窗帘、或者书柜里的书产生的那些明暗相交的地方,婴儿会高度投入的一直注视着那些地方明直到疲倦为止。小托蒂的悲剧:一个名叫托蒂的意大利小男孩有一只十分奇怪的眼睛。说“十分奇怪”是因为眼科大夫多次会诊得出的结论都相同:从生理上来看,这是一只完全正常的眼睛,但它确实是失明的。原来,小托蒂刚刚出生就发现一只眼睛有轻度的感染,被绷带缠了两个星期,正是这种对成人来说没有任何副作用的治疗,对刚刚出生,大脑正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孩子托蒂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于长时间无法通过这只眼睛接受任何外界信息,原先该为这只眼睛工作的大脑神经组织也随之衰退了。小托蒂的悲剧并非偶然,后来研究人员在动物身上做了很多类似的试验结果都一样:生命的器官严格执行“用进废退”的原则。3、在哈佛大学的戴维、H、休伯尔和托斯特、威塞尔对视觉的敏感期非常的感兴趣。他们发现了一个一只眼有先天性白内障的孩子,在做了白内障手术后仍然不能复明,然后他们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同时把一只新生的小猫和成年的猫的眼皮缝上,试验的结果是这样的:小猫的眼睛永久的失明,而成年猫的眼睛依旧。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小猫脑内负责处理那只眼睛的信息的神经元因为没有了刺激,不能和其他神经元链接。或者说负责处理失明的这只眼睛,视觉信息的神经元即使和其他神经元建立了链接,也只是帮助另一只眼睛传递视觉信息。这一实验表明:人在早年的某个特定阶段,脑内的神经元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以便其和其他神经元发生联系。否则,大脑的发育就会受到永久性的影响。4、印刻现象:了解敏感期前我们一定要知道“印刻现象”。 它是敏感期的前身,由英国自然主义者斯波尔丁(1873)在刚孵出的鸡雏身上发现了“印刻现象”。 印刻现象(imprinting)是在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的,是指刚出生不久的小 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现象。1937年,奥地利科学家劳伦茨对此重新发生兴趣,劳伦兹发现,小鸭子在出生后不久所遇到的某一种剌激或对象(母鸡、人或电动玩具),会印入到它的感觉之中,使它对这种最先印入的剌激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当它们以后再遇到这个剌激或和这个剌激类似的对象或剌激时,就会引起它的偏好或追随。但是,如果小鸭子在孵出蛋壳后时间较久才接触到外界的活动对象,它们就不会出现上述的偏好或追随行为。这一现象被劳伦兹等称为“印刻”。劳伦兹在进行这项实验时,让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鸭子不先看到母鸭子,而首先看到劳伦兹自己,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劳伦兹在小鸭子前面走着,身后跟随着几只小鸭子。小鸭子将劳伦兹当成了自己的母亲。小鸭子孵化出来后,第一眼看见的活动对象就是劳伦兹,以后就总是跟在劳伦兹的身后,劳伦兹走到哪,小鸭子就跟到哪里,甚至在见到它们真正的母亲鸭妈妈时也不理不睬,在受到惊吓时,他们也总是向劳伦兹跑去。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作关键期。关键期不但存在于动物身上,人类也有类似的印刻现象。发展心理学家将动物的关键期概念引入儿童学习行为的研究领域,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同样存在关键期。如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这期间,孩子对语言的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小鸡、小鸟等辨认自己母亲和同类,都是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的,而且,这一现象在其他哺乳动物身上也有所发现。研究还发现,动物在关键期内,不仅可以对自己的妈妈发生“母亲印刻”,而且如果自己的妈妈在小动物出生后不久就离开的话,它们也可以对其他动物发生“母亲印刻”。这就是为什么小鸭子追随劳伦兹的原因。劳伦茨把这奇妙的现象称之为“印刻现象”。通过研究他发现,印刻现象与普通的学习不同的四点:一、印刻现象是只限于在出生后一个短暂的特定时间才能形成,超过了这个特定的期限就不能形成。也就是它存在着一个敏感期;二、印刻的效果是持久的,印刻现象一经形成就不能再改变,具有一种不可逆性,而不像学习那样常会遗忘等;三、印刻现象不需要食物的强化,一次就可以形成;四、各种动物的印刻有不同的敏感期,例如,小鸟“母亲印刻”的敏感期是破壳后的10~16小时,30小时以后,“母亲印刻”就建立不起来了,而小狗的“母亲印刻”是出生后3~7周。印刻现象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了动物本身具有的这一特性对学习、能力发展的巨大意义;另一方面,它也说明了环境对动物的巨大影响。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作关键期或刻印期。在关键期内形成的印刻行为作为动物的习性保存下来,并且是不可逆的,一旦形成就不能修正和还原。倘若幼小动物的认母印刻过程遭到阻碍和中断,幼小动物与母亲就不会相互认识了。5,恒河猴的社会性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恒河猴与他的群体分离(心理学上称为情感剥夺)单独放在一处喂养,猴子成长的物质条件都能得到满足,如食物与水都能自动供应,但不让它与人和其他猴子接触。研究发现隔离时间长的恒河猴,会造成心理上的失调。这些猴子与其他处于正常环境的小猴相比,显示了许多异常的行为模式。如自己咬自己,表示害怕的怪相,走路身子摇晃,喜欢独自蜷缩在角落里。幼猴行为失常的严重性与隔离时间长短,隔离开始的时间有关。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报告了一项研究成果: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布料妈妈没有。虽然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 但它们宁愿不喝奶,也愿同布料妈妈呆在一起。哈洛由此得出结论,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只有有饮食需要时,它们才去找铁丝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依偎在布料妈妈的身上。虽然这个实验的对象是猴子,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 它对人类婴儿同样适用。哈洛从这个“代母养育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于是,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哈洛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用他的话说就是“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育儿启示哈洛等人的研究发现给了我们很多有意义的启示,它对改变传统的育儿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层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刺激,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全感。“粘人”的宝宝有时让人心烦,但是这恰恰说明他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对亲人的依恋。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是保障他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儿童与依恋对象之间温暖、亲密的联系使儿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满足,更体验到愉快的情感。与喂食相比,身体的舒适接触对依恋的形成起更重要的作用。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肌肤接触,如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脸、胸、背等让孩子体味着“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对大一些的孩子也应如此。尽量避免父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长期分离造成的“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有明显的消极影响。父母应尽量克服困难,亲自担当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如果必须分离,应与孩子做好沟通并坚决离开。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做亲子游戏时,父母应保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玩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孩子有了安全感,才能逐渐形成坚强、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一个对人友善、乐意探索、具有处事能力的人。6,人类语言的习得。在正常的社会中生活的孩子,可以毫不费力的在短短几年内学会母语,只要有语言环境,也可以毫不费力的学会任何一种和几种外语,而成人学外语就非常困难。一些从小离开人类的野生儿,回到人间后学习语言也非常困难。实验人员花再多的精力,也不可能使他们恢复到正常儿童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比如说印度的狼孩卡马拉。直到她17岁死去时,智商只有3岁半孩子的水平,只能讲45个单词。二、 敏感期概念所谓儿童敏感期,是指儿童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周围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性,并不断进行重复实践的过程。儿童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以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换句话讲,就是儿童对其生活周围的一切事物进行认知、学习、掌握的过程。大家注意到了在这个概念中有一些关键词:内在生命力。什么是内在生命力?当一个孩子降临到世界的时候同时降临的还有他的精神胚胎。而这个精神胚胎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对于孩子来说,当他外在生命的胚胎在生长的同时,内在的精神胚胎也需要生长。所以我们会看到早期孩子做很多事情,他并不是成人可以阻挡的,或者说你即使在阻挠他,他也会倔强的继续,完全不顾你的大吼大叫,这就是一种内在生命力的驱使。所以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去阻碍他,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过渡到下一个敏感期。因此并不是有些爸爸妈妈说的,孩子是被你打好的,骂好的,更可能的是这个敏感期过去了,或者被你压下去了。如果是被你压下去,孩子以后还会有所表现,因为这是他生命内在力的驱使。孩子从呱呱落地后到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孩子一切从无开始,是如何完成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以适应这个复杂的世界的呢?那是因为自然有赋予正在发育成长的生命以特有的力量。蒙台梭利指出助长幼儿发展的主要动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中的敏感力是指一个“人”或其他有知觉的生物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致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的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我们称之为 “敏感力”。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内在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动力才会消失。蒙台梭利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敏感期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出现的,环境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当环境与儿童的内部需要协调一致时,一切都会顺其自然地实现。如果儿童不能在敏感期从事协调的活动,或者说缺乏适宜的环境,儿童将永远失去这个自然取胜的机会。为什么婴儿刚出生时喜欢看黑白相界的地方,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彩球?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水?他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他为什么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这一切也在揭示着儿童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秘密——敏感期。儿童一生下来,内在都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他将按照大自然赋予它独特的密码 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在某一个时期孩子就喜爬来爬去,动动这个,摸摸那个,如果大人阻止他,他就会 顽强抗争。由于儿童在这一阶段智力、秩序感、节奏感、行走、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而产生的一段对环境,秩序,感官,动作,社会规范等一系列的敏感情况,而这一时期被称为儿童敏感期。敏感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某些时间范围内,他会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特质专心,而拒绝接受其他特征的事物;他还会不需要特定的理由而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不厌其烦地重复,直到突然爆发出来某种新的动机为止,这就是孩子的某个敏感期。儿童敏感期是指儿童在连续相接短暂的时间里,会有某种强烈的自然行为。在这期间内,对某一种知识或技巧有着非常感觉。敏感期的出现使孩子对环境中的某个层面有强烈的兴趣,几乎掩盖了其它层面,并且在这期间的孩子会出现大量的、有意识性的活动。在敏感期内施教,事半功倍,迅速提高孩子心智的发展!敏感期很短暂,并且在这特定的敏感期中,只对一种特定的知识或技能感兴趣,然后经过这个时期就会消失,不会再出现在同一个时期对相同的兴趣点有同样强烈的兴趣感。敏感期来临时,要有相应的活动来搭配或培养他们,使得这种能力真正的发展起来。例如:绘画。如果绘画敏感期到来时,孩子喜欢用铅笔涂涂抹抹,但大多数大人会从洁净的角度出发,不让他们乱涂抹,阻止他们。但如果过了这个时期,让他画也没什么兴趣了.三、 敏感期的发展特点:1,敏感期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2,0—6岁,儿童就是依靠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来发展自己的。3,每个孩子特质不同,敏感期出现的时间会有一些差别,这是正常的。4,敏感期的发展呈螺旋上升的趋势,在 0—-6岁期间会反复出现。5,敏感期一旦错过,弥补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敏感期的发展在0-12岁,但最主要的时期是0-6岁。敏感期的表现是孩子在一段时期内重复做某一件事,对别的事情不感兴趣。儿童在0-6岁的心智发展的外在形式的主要是以敏感期体现的,每一个敏感期的出现都将引发下一个敏感期的出现,是一个接一个组成的。敏感期是保证儿童未来良好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敏感期是螺旋发展的,会重复出现,每经过一个敏感期,孩子的心灵就会成长一些,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认知也会随着提高。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的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机,日后若想再学习此项事物,不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也不显著。而如何运用这股动力,帮助孩子更完美的成长。正是成人的职责。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学习者。他们会循着自然的成长法则,不断使己成长为「更有能力」的个体,这是父母首要改变的观念。 每个孩子的敏感期出现时间并不相同,因此成人必须以客观的态度,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别特质。当成人观察到孩子的某项敏感期出现时,应尽力为孩子准备一个满足他成长需求的环境。当孩子获得了尊重与信赖后,就会在环境中自由探索、尝试。当孩子热中于有兴趣的事物时,大人「应放手让孩子自已做」,避免干预。不过,并非要丢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适时予以协助、指导。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广大心理学家、生物学家以及脑科学家结论认为:人类的各种行为和能力存在着发展关键期的现象是人类生长发展规律决定的。人的脑功能的发展是与相应的脑组织的发展成熟相吻合的,也就是说关键期的存在是人的大脑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如果在某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进行行科学系统的训练,相应的脑组织就会得到理想的发展成熟,如果错过了一些脑功能和脑结构的关键期的相应训练,会使一些脑组织造成长期难以有效的弥补的发育不足,这将带来脑功能发展局限,外在表现为人的一些能力和行为发展不足而引起的低下和落后,即综合智商的低下。敏感期基本集中在0-6岁,其中,0-3岁时期是宝宝大脑发育黄金期,脑重量的80%都是这三年完成发育的,三年时间内吸收的知识量相当于成人在60年内拼命学习获得的总量。从上可见,人类一生所具备的十大能力,知识积累与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生活习惯、社会交往能力、求知欲与探索能力、大运动与精细动作、触觉感知、情绪能力、良好个性与人格能力、审美能力都可以在敏感期找到种子。蒙台梭利对敏感期的发现,对于如何完善一个人的教育起到了关键指导作用。100多年的事实证明,这一方法确实造就了很多非同寻常的人类精英。所以,我们应该把握敏感期限,否则错失早教黄金时间。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地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四、敏感期严重受阻会怎样?儿童敏感期也是有弹性的。0一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到了6一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在6一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但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岁以前来自父母的宽容和疼爱,又得不到长大后成人给予的尊重在纷乱的心绪中,他们孤独地成长着。因此,我觉得6岁以后,这种补偿成长的机遇就越来越小,因为成人无法克服自身的恐惧而限制了儿童的自由。在种种限制中,儿童的吸收性心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1,狼孩的故事: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一队前往印度考察的科学家在印度发现了两个“狼孩",那是在幼年时被狼偷去的两个人类婴儿。其中一个两岁左右,另外一个大约是六岁。两个孩子由于和狼生活在一起,学到的完全是狼的习性,比如四肢爬行,吃生肉,白天睡觉晚上出行,发出象狼那样的吼叫等。科学家把这两个“狼孩“带回了英国,小狼孩不久就因为生病去世了,大狼孩一直在英国一个孤儿院里生活了十年,之后也因为生病去世了。那么,我们来看看在狼群里生活了六年而在人类社会里生活了十年的这个狼孩的发展情况,她究竟是受狼的影响多一些还是受人类的影响多一些呢?在英国生活,我们首先是教“狼孩“直立行走,但是对这个狼孩的记录描述说,她直到十六岁的时候仍然走起来左右摇晃,不象我们一般的人走起来那么稳健自如;然后我们还教狼孩穿衣服吃熟肉用刀叉,以及晚上睡觉白天活动等人类的生活习惯,记录说狼孩在英国生活了很久之后仍然会半夜起来,到冰箱或垃圾桶找生肉吃;我们当然还教狼孩说话认字算术,可是直到十六岁,狼孩也只能说一些非常简单的句子,而且还经常不连贯,认字算术都很差,心理学家估计她的智商大概相当于正常儿童三岁的水平。狼孩的例子使科学家们相信,六岁前显然是动作、生活习惯、言语、智能等学习的关键期,六岁前成长的环境对人的一生有着深刻的无法改变的影响。【故事二】在日本二战时期,一士兵在东南亚大森林迷路,28年没见过人,成了森林野人,当人们把他接出来他什么都忘了,但只用了28天,他一切行为都恢复了,1年以后还结婚成家了。【故事三】上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士曾做了一项残酷的实验,他从孤儿院挑了一批新生儿,把他们放在暗室里生活,只给他们吃住,让他们与世隔绝。最初这些婴儿在生理上和正常婴儿完全一样,慢慢地机能退化,越来越痴呆,等到他们长到一定年龄后再把他们放出来,让他们过正常人的生活,虽然经过长时期的训练和教育,但绝大多数始终都没有恢复人的基本特征,变的终身痴呆,只有个别人学会了吃饭、穿衣简单的生活能力。以上三则故事说明:教育的“关键期”都在儿童时代。在这个时期,儿童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容易接受外界信息。儿童的先天潜能发挥得最好最充分,从而容易获得某种能力。抓住"关键期"进行良好的教育,如同农民不误农时进行播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是终身难以弥补。家长把握了敏感期就等于把握了孩子未来的成长。给孩子爱和自由让孩子在每一个敏感期都能顺利度过。儿童的敏感期有很多,蒙台梭利提出了九大儿童敏感期分别是:1、语言敏感期:0---6岁2、秩序敏感期:2---4岁3、感官敏感期:2---6岁4、细小事物敏感期:1、5---4岁5、动作敏感期:0---6岁6、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7、书写敏感期:3、5---4、5岁8、阅读敏感期:4、5---5、5岁9、文化敏感期:6---9岁除此之外还有1、口和手的敏感期2、走和空间敏感期3、语言敏感期4、模仿敏感期5、细小事物敏感期6、玩水玩沙敏感期7、音乐绘画敏感期8、数字符号和大自然敏感期9、自我意识敏感期10、秩序敏感期11、执拗敏感期12、审美敏感期13、身份确认敏感期14、情感敏感期15、人际关系敏感期16、出生、性别敏感期17、婚姻敏感期等等如果儿童的敏感期过渡不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了解儿童发展敏感期让我们更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施以正确的引导,孩子才能发展更好,如果父母掌握了儿童敏感期的发展,也就掌握了孩子未来的发展。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掌握儿童发展敏感期,才能真正的爱孩子和尊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