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资100亿建大学遭嘲讽,曹德旺的回应,究竟打了谁的脸?

出资建大学被嘲讽

2021年5月4日,“慈善家”曹德旺再次出资100亿,在福建建立福耀科技大学的消息一经流出,当即有人提出异议,认为他是在花钱“装高尚”。科技大学这种高科技学府,就应该着力培养科研人才,曹德旺却要用来培养与制造业相关的人才,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在多数人眼里,制造业本是一门冷门专业,无需花大价钱来培养专业人才,随意找几个专科院校就能解决的问题,曹德旺却要花100亿来打水漂,这其中是否存在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此猜想一出,立即打开了好事者的思想阀门。

有人认为:曹德旺是做玻璃起家的,一块玻璃成本只需几百块,经他一转手就能翻十倍之多的价格卖出去,这简直就是赚黑心钱,这种赚钱方式还被誉为“慈善家”,当真是伪慈善。

也有人认为:曹德旺在中国做慈善的原因是因为,他在美国办工厂,为美国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他害怕被中国人戳着脊梁骨骂他忘祖,所以才会花钱替自己洗白。

更有人拿他的福耀科技大学,与马云创立的湖畔大学相提并论,认为这就是打着办学的名义“圈钱”。

对于外界的质疑,佛系的曹德旺并没有反驳,只是轻描淡写地说:福耀科技大学建成后,会交给国家,之后与我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此话一出,那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当即觉得自己被啪啪打脸了。之前对曹德旺的猜忌和诟病,也都因为这一句话变得毫无“价值”。

那么,曹德旺花100亿建科技大学,真的是纯粹地做“慈善”吗?唯有了解他的宏图大志后,才能真正地理解,他是一个多么有远见,一心为国的实业家。

他创立这所理工类科技型大学,是为了致力于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国家解决当前应用型、研究型人才断档的问题。这不仅是国家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掣肘福耀玻璃厂多年发展的问题。

早在曹德旺创办福耀那一刻起,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就一直存在,曹德旺因此费尽心思,四下招揽人才。尽管如今福耀企业遍布全球,拥有30多万员工,但依然无法满足曹德旺对人才的渴求。

他对人才的渴望,以及助力国家培养人才的夙愿,与他小时候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曹德旺不管是在他的自传《心若菩提》一书中,还是在众多场合中,从不避讳自己的出身,常常以“农民、农村人”的身份自居。

了解他的人都清楚,他祖上三代属于富裕家庭,只是从他父辈开始没落。自他出生起,父亲为了养活一家人,就一直在外打拼,母亲则带着他们兄弟姐妹们,在高山老家,靠种地过日子。

因为家里穷,曹德旺9岁才开始上学堂,又因为调皮捣蛋被迫辍学。因此,他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不超过5年。辍学后,他承担起赚钱养家的重担,跟着父亲一起买卖烟丝、批发水果。

如今,年过古稀的曹老,依然能回忆起年少时,母亲总是在半夜两点,含泪叫醒他的场面。那时候的他十四五岁,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为了家庭的开销,他不得不每天早起赶到市场,批发水果回来分给零售商。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好几年。直到结婚后,有了自己的小家,他才萌生出离开农村老家,外出闯荡的念头。

曹德旺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他年少时所受的苦难,他曾不止一次说过:我十分感谢小时候的经历,是贫穷磨炼了我的意志,让我成长为一个勤俭自励、吃苦耐劳的人。

婚后的曹德旺,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没有一天消停过,他种过白木耳,修过板车,烧过锅炉,也到农场当过推销员,还在玻璃厂当过采购。他的前半生可以用“丰富多彩”来形容。

但这些经历,都为他将来的成功打下了基础,也成了他这一生中最幸福、最宝贵的时光。

功成身就,不忘初心

尽管历经了无数艰辛与磨难,他始终坚定自己的信仰,不忘自己的初心,也在尽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人。

1983年,他承包下年年亏损的异型玻璃厂,仅半年时间,就将水表玻璃的产量,从一年几十万片,增加到200万片。一年下来,不仅盘活了工厂,养活了工人,自己也赚了不少钱,这样的成绩让当时那些劝退他的人,瞠目结舌。

也是从那时候起,曹德旺开始了他的“慈善之旅”。他做的第一件善事,是他在玻璃厂赚到第一桶金后。

一天,他的小学老师找到他,说学校的课桌板凳都坏了,学校的老师都知道曹德旺现在是工厂大老板,赚了不少钱,希望他能给学校捐一批新的桌椅。

曹德旺听完请求后,对老师说:感谢您当年对我的肯定,在别人都认为我调皮捣蛋,不是块读书的料时,只有您始终相信我是个好学生,只是调皮贪玩了一些。现在我虽然不是什么大老板,但是学校有需要,我会义不容辞地提供帮助。

就这样,曹德旺为自己的母校,捐出了一批新的桌椅,又将之前那些旧的,让人重新修理好,送给了一些山村的小学。

这一次善行,虽然只花了2000多元,但让他感受到了行善,带给自己的无穷力量。又因为后期发生的一些事,更让他坚定了继续做慈善的决心。

从此以后,他在慈善的道路上一直向前,越走越远,丝毫不介意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样的看法。从他第一次行善捐款到如今,已经累计捐出110多亿元。这些钱,都是以他个人或家族的名义捐出,而非福耀集团。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

这些年,他为了福耀的茁壮成长,付出了所有心血,但他从不后悔;为了尽可能地帮到更多人,他几乎捐出了自己所有的收入;也因为他有这样一颗宽广豁达的心,才不至于被外界的异议所干扰。因为他始终相信,自己做的每一件事,赚得每一分钱,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所以,看到这里,你还会相信他出资100亿建立大学,是因为他存有私心吗?还会将福耀科技大学和湖畔大学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吗?

无偿地为国家建一所大学,旨在为国家培养人才,单说这种心胸,又有几个人能比得上。建校一事完全可以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来赞美,曹老当之无愧的慈善家。

如今已经75岁高龄的曹老,依然在为福耀殚精竭虑,燃烧自己的生命。

几年前,有人建议他说:曹总,您的一生如此精彩,何不让人为您写一部自传,将您一生的经历和智慧都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了解您的一生,或许还能从中悟到不少人生哲理。

曹老当即反驳道:既然是自传,怎么能假手于人,有谁能比我还要了解我自己。就算要写,也要我自己亲自着手写,不仅要写,还要认真写,更要把我和福耀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福耀的精神,只要能供读者学习一二,才对得起他们花买书的钱。

于是,曹老在百忙之中,抽空写下了他的自传《心若菩提》一书。

这本书记录了福耀从生产、发展到卓越的心路历程。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他走过的每一幅场景,也为我们诠释了他遇事时的思考、行事方法,更让我们认识了伟大企业家的格局与胸怀。

曹老虽不是文学界的大能,也不是专职的文学创作者,但经过他用心谱写的这本《心若菩提》,却是难得的深刻与高质,远超多数心灵鸡汤类的理智书籍。

书中内容涵盖了中国人的智慧,完全体现出了当代真正企业家,自身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底蕴,若不是用心谱写,很难体现出这个实业家的深厚底蕴。书中的每一个细节,你都能看到他为人处世的原则,那就是:老实做人,精心做事,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他的精神和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和传颂,这样才能使国家兴旺,传承不息。

正如曹老所说:留给子女的不应该是财富,而应该是智慧和人品;兴邦强国从我做起,我们国家13亿人,如果只要有5%的人能够从心里头喊出这句话,国家就有希望。

如果你也敬重这位中国实业家,想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处事智慧,不妨收藏一部他的作品《心若菩提》,相信在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人生阶段去读这本书,都能悟出不一样的人生道理。

(0)

相关推荐